APP下载

青少年感恩缺失与家庭教育策略探微

2011-08-15罗松青

重庆与世界 2011年17期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老师

罗松青

(南充市第五中学,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感恩”传统,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我们就一直倡导知恩图报,谴责忘恩负义。目前我国青少年中忘恩负义现象时有发生,说明当代我国部分青少年感恩品质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对目前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是当务之急。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念

(一)感恩的定义

在我国,“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有感恩戴德之义。《说文解字》对感恩的解释是:“感,动人心也;恩,惠也。”“恩”:“从心,从因,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感恩思想,尤其是占主流的儒家“仁”文化中。关于“感恩”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界定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在国外,“感恩”一词源于英语“Grace”,表示上帝带给人类的爱与恩典,及由此产生的感恩。《牛津字典》对它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综上所述,感恩是个体、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念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其中个体的感恩意识和报恩情感是前提和基础,而感恩和报恩的行为是关键,即个体识恩、知恩之后,理应报恩。

(二)感恩教育的定义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等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对其回馈以感激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和生命教育[1-2]。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缺失的表现

目前,青少年对父母、对恩人、对社会的主流感情是好的。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新旧价值观的撞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与心理行为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特别是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从而养成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牢骚满腹、怨气冲天、冷漠欺诈、推诿指责、忘恩负义等缺陷性格。目前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漠视生命、迷失自我、冷漠恩人,其中就少不了感恩品质缺失的因素,也是感恩缺失的一种表现[3-4]。

(一)不爱惜生命

感恩作为生命的一种品质,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是对生命的一种领悟,个体无视生命,也就无法谈及感恩。青少年不爱惜生命主要表现为:一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青少年在生活方面,无法理解现实中的许多矛盾,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他们感到困惑,从而导致不能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又由于青少年缺乏人生阅历,常常主观和片面看待问题,就会陷入忧虑、迷茫的压力之下,为了逃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选择自杀。据有关调查发现,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特别是现在青少年动不动就自杀。二是不爱惜他人生命。不爱惜自身生命的人,自然不会尊重和珍惜他人的生命。近年来,青少年杀自己亲生父母、教师的事件屡屡发生。三是不爱惜动植物的生命。在生态伦理上,感恩就是人与自然的平等,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中的一切,即尊重从动物到植物,从有感觉的生命到无感觉的生命。但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摧残异类生命的现象。如残忍伤害小动物,随意践踏树木花草、破坏公共设施、刻意污染环境等。

(二)迷失自我

部分青少年或在游戏、网络的虚幻世界中迷失,或在功利化价值观影响下机械、盲目地追逐过于成人化、世俗化的“理想”,抑或承受着因缺乏信仰而带来的对前途的迷茫、担忧甚至恐惧……我们常听到有青少年说:“不长大该多好,长大太无聊太可怕了。”不可否认,年轻一代更聪明,更精于计算,但在缺乏足够生命关怀成长下的他们,正在忘记关注自己的灵魂,忘却追求人生的要义,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对自我价值迷失了方向,主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不清,定位不明确;二是自我价值不明确;三是自我实现的意识淡薄,实践能力较差。

(三)淡漠恩人

1.遗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恩情。对于父母之恩,我们必须懂得父母的这份爱,懂得感恩父母,可现在一些青少年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或理所当然地接受,不理解父母,不孝敬父母,不回报父母。具体表现:一是部分青少年在家里成为“太上皇”,做什么事父母都要听他的,否则就与父母吵架;只知道要求父母来关心自己,却不知道关爱父母。不虚心听从父母教导,在父母面前经常顶嘴,耍脾气。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劳动,不愿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三是挑吃讲穿,互相攀比,乱花钱,对父母缺少体贴;在生活消费上奢侈浪费,不节俭,不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四是个别青少年怨恨父母,对家庭含辛茹苦的付出与关爱不理解,家境好的不知道父母的艰辛,家境不好的埋怨父母没有给他一个富裕的环境。

2.淡化老师的教导之恩。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传授我们知识、经验和为人的道理。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难以成人。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和教育,是我们的恩人。中国人民对“师”有特殊的感情,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虽然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却提示了“师生之恩”情感的美好。然而不能不说现在我们的许多青少年已经缺少了对老师感恩的情感,主要表现为:不尊敬老师,见到不主动招呼,课堂上无视老师的存在,我行我素,不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认为老师帮助他改正错误是故意刁难他,催他完成作业是跟他过不去。有的学生不仅不尊重老师的劳动,还辱骂老师。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冷落朋友的关爱之恩。对朋友邻居要讲究信誉,不背叛出卖朋友,不见利忘义,必要时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对朋友信任之恩的回报。因此对激励、帮助过自己的朋友要回报,要讲究信誉,不背叛朋友,不见利忘义。但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加上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追求个性独立,强化自我做主,部分青少年只关注个人的“索取”和“利益”。需要的时候是朋友、哥们,不需要的时候什么也不是。同在一个班学习,参考书不借给同学看,好的学习方法与经验不愿与同学交流,生怕别的同学超过他。对同学犯的一点小错误追根究底,不放过,有的还找机会报复等。

三、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缺失的原因

青少年中出现的感恩缺失问题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必须从分析问题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一)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育子观念也发生改变,趋向功利化。在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信奉“分数第一”,只要孩子成绩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因此,家长们在生活上对孩子大包大揽,只求孩子能高兴,能舒服,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不让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和艰辛,根本没有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在教育上也是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方面没有过认真的指导,等等,导致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此外,父母自身不当行为对青少年也造成了影响。部分家庭中,家长只要求自己的孩子应该做到某些行为,而自己却做不到,如有些父母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只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父母的不孝敬行为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了仿效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孩子的感恩意识也越来越淡薄,从而使感恩品质形成错过了关键时期。

(二)学校教育存在片面倾向和教师人格偏差

学校是培育人的专门场所,但在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指导下,学校也成为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在培养目标上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人”,偏重技术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只求成绩,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结果,培养的只是一些没有灵魂的躯壳,他们只会享受,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不知道体贴父母,关心他人;不懂得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不会真诚待人,关爱人类。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伦理与游戏规则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人们的道德、人格及心态的“双重性”表现得十分突出。如人们痛恨腐败,但又感叹自己没有条件和机会“腐败”,痛恨多半来自心理不平衡而非正义感,一旦有了条件和机会便毫不保留,肆无忌惮;一方面痛恨伪劣,一方面弄虚作假;眼高手低,企图不劳而获;自己腐败,社会腐败,污染了青少年一代,却大骂人心不古,道德沦落,一代不如一代;等等。这种“双重”的世风,演绎到学校中,就体现为某些老师的“双重”心态与“双重”品格。很难想象,一个对上级奴颜婢膝,对学生高高在上,一个一方面大骂社会腐败,另一方面又暗示学生送好处,一个不懂感激,只知索取的老师能够培养出人格健康的、有一颗感恩之心的学生。

(三)社会教育存在偏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受到影响,人际关系功利化,陌生化,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和冷漠。其次,社会风气被败坏,人们崇尚富裕、奋斗、成功,把贫困、节俭当作耻辱,因此出现有些被助者不愿透露姓名、远离救助者甚至反辱救助者的行为。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给好多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效应,使他们不愿意去感恩。再一方面,社会保障机制、诚信机制不健全,既不能给感恩之情的生长提供合适的土壤,又无法从根本上保障感恩之情的正常行动,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十分不利。

四、家庭感恩教育的策略

青少年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土壤,有家庭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失误。站在家庭角度,父母要加强感恩教育意识,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使青少年知恩记恩于心,报恩施恩于行[5]。

(一)教会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不仅赐予了孩子生命,更要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养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感激父母是感恩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教育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从四方面着手:一是为人父母要以身示范。孩子的可塑性极强,他们许多品行、习惯都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作为家长应该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给孩子做出榜样——为人父母要让孩子识恩,知恩。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孩子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如果孩子意识不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怎么可能产生感恩之心呢?三是为人父母要让孩子有切身的体验。要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必须让孩子有切身的体验,让他知道父母的艰辛,生他、养他不容易;四是要让孩子把感恩落实到行动中。在家庭里,适当给孩子提出孝敬父母的一些具体行为规范,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对待父母有礼貌,早晚起居要问安;衣食住行牢牢记,尊长敬老想在前;艰苦朴素少花钱,不与别人比吃穿;等等。有了规范,就必须坚决予以落实,孩子该做些什么,父母该做些什么,没这样做怎么办,都要明确具体,不折不扣地执行,做到既民主又权威。

(二)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

作为家长,怎样教孩子感谢老师,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呢?可从三个方面做起。一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是,甚至诋毁教师的形象。二要让孩子明白教师职业特有的奉献精神,让他们体验到教师职业的艰辛。三要教会孩子感恩教师的一些基本规范,让他们有实际的感恩行动。如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教师节、春节给老师做一张贺卡,打一个问候电话,和老师说说悄悄话等,以此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心,等等。

(三)感谢祖国的培育之恩

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整个社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如果“大家”不好了,“小家”又会好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每个人作为国家的一位公民、社会的一名成员,人人都要学会回报社会,感恩祖国。因此,要努力帮助孩子树立感激祖国培育之情。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情感。二要强化理想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报国之志。三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国家的惠民政策,正确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四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感谢祖国的培育之恩。如引导孩子遵纪守法,不沾染恶习;教育孩子爱护环境;教育孩子努力学习;等等。

[1]陈惠芬.渗透感恩教育内化学生品质[J].教学与管理,2005(11):41.

[2]黄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4):59.

[3]蒋平,何成武,等.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及教育策略探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52.

[4]蒋平,阳德华.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2.

[5]戴智明,戴利民.关于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75.

猜你喜欢

青少年生命老师
青少年发明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老师,节日快乐!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