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农村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1-08-15西盟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665700李有仙
□西盟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665700 李有仙
“十一五”期间,西盟县委、政府把加大农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整合资金,整合科技培训资源,安排科技培训专项经费,围绕产业培植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科技培训活动。本人以农广校教师的身份参与了部分科技培训,就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如何开展好全县科技培训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西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与缅甸佤帮山水相连,国境线长89.33km,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辖5乡2镇36个村民委员会362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 353.57km2,总人口8.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8万人。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西盟的县情可概括为“国家重点扶持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典型的民族直过县、地处边境一线的边疆县、民族跨境而居的特殊县”。
2 科技培训开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结合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全县累计开展了以茶叶种植管理、种桑养蚕、科学养殖、“两杂”种植、甘蔗种植管理、蔬菜种植等内容的科技培训2 684期,累计培训农民群众17.6296万人次。在开展科技培训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培植建立了茶叶种植示范点、科学养猪示范点、种桑养蚕示范点,在各乡镇扶持建立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120户,同时编印《农村实用技术》1.86万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1万册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科技培训手册》0.6万册,发放到农民群众手中,让农民群众学有技术,看有示范,提高培训质量。
3 开展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群众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淡薄
西盟属典型的民族“直过地区”,受历史及环境因素制约,绝大部分农民群众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淡薄,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弱,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3.2 沟通交流困难
世居的佤族、拉祜族还有部分农民群众至今还听不懂、不会说汉语,在培训过程中沟通交流困难,培训工作短期难以收到实效。
3.3 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培训师资力量主要抽调农业、畜牧、林业、茶办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而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低,全县农业、林业、畜牧、茶办等部门至今没有一名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现有学历全部是参加工作后通过函授、成人教育等方式取得,还有一部分技术人员是从农科员、林业员、兽医员通过招工考试转为技术人员,没有接受过糸统专业教育,知识匮乏。
3.4 培训方式单一
由于农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培训以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为主要方式,培训时人数多,场面大,难以兼顾整体。
3.5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仍然较低
通过长期开展科技培训和建立示范点、示范户,对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存在先办点示范,后扩面推广,点上成果转化快,面上成果转化慢的问题,很多先进实用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仍然较低。
4 建议
科技培训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尤其对西盟这样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特困县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农村科技培训中,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以科技进步促进西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1 整合技术力量,确保培训质量
整合技术资源,发挥科技组成部门的综合优势,做到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技术要点到人、技术措施到田(地)块,确保培训质量。
4.2 利用现有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
充分利用县农广校、科协农函大、各乡(镇)成技校等现有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拓宽培训渠道,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对全县农村户口的应届初中毕业学生进行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技能。
4.3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全县农业生产和产业培植情况,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对乡(镇)政府周围和交通沿线及水利条件较好、热区资源丰富的低热河谷地带,以科学养殖、蔬菜种植、甘蔗种植、冬季农业开发等为培训重点,增加收入;对山区半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的村寨,以粮食生产、经济林木种植为培训重点,解决温饱;对中、高海拔温凉地带,以“西盟米荞”和茶叶种植等为培训重点。
4.4 分类培训,注重实效
结合农时节令,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和现有劳动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力争让农民群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4.5 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在开展农村科技培训的同时,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学习,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通过短期培训,参观考察,提高更新科技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拓展科技人员视野,增强科技人员才干,提高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4.6 典型示范、样板引路,建立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
结合科技培训,在抓好已建立示范点和示范户的基础上,选择经济基础好、农民群众科技意识较强、积极性较高的村(组)继续建立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让农民群众学有技术、看有示范,以示范点和示范户促进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从而达到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