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店后院”工学结合的载体建设探索
2011-08-15顾宇
顾宇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工学结合教学离不开教学载体,而比较理想的教学载体需要由与专业对接的校方有一定管理权限或能够施加足够影响力的社会法人实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战略合作联盟以及校内教学资源这三个部分组成。在这三部分中,前二者构成人才培养的“前店”,后者成为人才培养的“后院”。“前店后院”工学结合载体,可以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提供比较理想的教学平台;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学生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比较理想的人才培养环境。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在工学结合载体建设上业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切实解决好其中的若干难点问题。
1 工学结合载体建设的瓶颈
如何进行工学结合,则是众说纷纭。就目前各职业院校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确实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和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但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
1.1 缺乏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教学载体和运作平台
目前,各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校内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两大块。其中,校外实习主要委托校外企业进行,为了保证实习质量,一般都建有校外实习基地,甚至是挂牌实习基地,与企业方签有相应协议,有的还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1]但由于社会上一般企业的目标及社会职能与学校不一样,其追求的是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可能按照学校的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去运作,因此,难以真正成为学校实践教学的操作平台。即使有协议,也基本没有约束力,学生在半年甚至一年的实习期内,能够真正顶岗实习者不多,轮岗者更少,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变相成为“廉价劳动力”,管理角色的见习根本谈不上。如果说有区别,仅仅在于教学实习基地层次的高低以及实习基地管理者责任心的强弱不同而已。这令高职院校教育者很无奈,同时又是不能回避、无法遮掩的事实。因此,原模式看似完备,但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工学结合载体,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的“双师”型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2 缺乏“现在进行时”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尽管无一所高职院校不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无一家高职院的师资队伍不能捧出一堆社会从业资格证书之类的本本,但真正能够现实参与企业经营与管理者又有多少?例如,从事旅行社人才培养的教师,有几个具有旅行社总经理、部门经理、计调、外联、导游等工作的经历?大多数教旅行社管理课程的教师,没有真正经历过旅行社管理过程中的摸爬滚打;大多数教导游课程的教师,没有体验过独立带团跑长线的酸甜苦辣。其他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大体相仿。如果说,没有游泳池却开游泳训练馆;没有下过水,或下过一两次水,就教人家如何游泳,是黑色幽默,那没有自己的教学实验企业和从业经历,却在培养着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则是司空见惯,已经到了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地步。[2]
1.3 缺乏明确的行业和岗位指向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将来宽口径就业,对相关行业及其岗位群涉及到的课程,尽可能都开设,这就使“杂”成为目前相当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而这么庞杂的课程,一般要求在校内集中学习阶段都开设完毕,在校内集中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确定同学们的实习、就业去向,也就无法专门进行对应的行业、岗位训练,到实习、就业时,行业岗位定了,但不能再回校进行专门的教学和训练。校外实习、就业的“工”,岗位是具体的,但前面的“学”,是庞杂的;前面的“学”是在校内,最后的“工”是在学校难以控制的校外,工学交替,往往成为工学脱节;工学融通,常常成为美好的愿望。[3]
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属于自己的,或能够施加足够影响力的、能够真正实现工学融通的载体和教学平台。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或能够施加足够影响力的工学融通的载体和教学平台,才能将“双师”型师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才有条件制订并施行有明确行业、岗位指向,并将之落到实处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工学融通成为现实。
2 工学结合载体建设的层面
要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或能够施加足够影响力的工学结合载体和相应的教学平台。这里所述的工学结合载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1 建立有管理权限法人实体
建立有管理权限的或能够施加足够影响力的,并与专业相对接的社会法人实体。作为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并不是今天的发明。长期以来,医学院成立自己的附属医院,师范学院建立自己的附属中学,烹饪专业建立自己的实验菜馆,酒店专业建立自己的实验宾馆,旅游专业成立自己的旅行社,工科专业建立自己的实验工厂,莫不如此。事实证明,凡是建立这样的社会化教学实验基地并成功运作的,实用性人才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一般都能比较好的实现,遗憾的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缺乏这样的属于自己社会化人才培养基地
与社会一般企业不同的是,该载体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在制定企业目标和明确企业职能时,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否则,就失去了成立的初衷和其独特价值。当然,作为社会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需要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否则将无法生存,何况这本身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作为教学载体的相关企业,经济利益的追求毕竟是第二位的,其独特性就在于,它是因教学需要而存在的企业。
这样的实体必须能同时实现工学两大目标并履行其相应职能:(1)社会目标及其职能。工学结合载体本身就是社会法人企业,该企业要能真刀真枪的参与社会同业竞争,并取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过程中,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这样的企业,规模不求最大,利润不求最高,但能够有比较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规范和较高的技术含量或服务质量即可;(2)教学目标及其职能。一方面参与社会同业竞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为教学服务,既提高了教师实战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实习基地,为相关课程提供全真教学环境。与此同时,此类实体的成立也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开启了一扇扇面向社会的大门,使相关专业的开门办学落到实处。企业不断收到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文件、资料,参加行业相关研讨、业务培训(年检内容之一)活动,为教师知识更新和教科研提供了最鲜活的信息,教学、科研中的若干课题、案例、数据往往来自于此。从而,形成固定的、长期性的、随时可以进入的实践教学基地。做到“实践教学基地化,教学基地企业化”,实现“学生实习角色化,综合素质职业化”,真正做到社会效益和教学效益双丰收。[4]
2.2 扩大实验基地的内涵和外延
自办与专业对接的社会法人实体,确实是比较理想的工学结合载体,但仅此还不够。如在此基础之上,借用社会力量和企业间相互合作的需要,选择一批与专业建设有关的企业,特别是与自办实体有互惠往来的业务合作单位,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可改变自办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群有限的状况,以扩大社会化人才培养实验基地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有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为培养旅行社人才,不仅自己成立了旅行社,而且还与有组织境外旅游资质的为会长单位的旅游社行业协会、以某著名旅游景区为会长单位的园林景点行业协会、以某高星级酒店为会长单位的酒店行业协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该专业还邀请主管旅游行业的政府官员、行业协会专家、旅游企业高管,参与该校的旅游专业建设,成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暨自办旅行社理事会,对旅游专业建设和自办旅行社的发展提出建议。这一切,既为旅行社运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又扩大了校企合作教育的载体和工学结合教学的平台。
与一般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不同的是,上述例证中,不仅有校企合作,也有企企合作,包括校办旅行社与本地青年旅行社、与本地著名旅游景区、与知名大酒店等企业的合作。这种企企合作互惠互利色彩更强,也更为具体、可靠。如校办旅行社之所以与本地青年旅行社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因为后者具有组织境外旅游的资质,与其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利用其资源,间接介入境外旅游业务和地接服务,而对方也需要该实验旅行社提供客源以及导游包括外语导游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尤其在旅游旺季。之所以与著名旅游景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就是因为后者是本地龙头旅游景区,外地游客必到之处。如果能以合作伙伴的名义拿到更优惠的门票,那将提高该旅行社在地接市场的竞争力;此外,该校的导游等课程所需要的现场讲解训练也离不开该景区。而该景区之所以选择该校旅游专业自办的旅行社,是看中其可以源源不断地组织客源,同时可以优先挑选经过训练的景点讲解、服务和管理人才。与知名大酒店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理由和条件,亦复相类。
事实证明,以自办与专业对接的社会法人实体为核心,以各方业务需要为纽带,建立一批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单位,既可以扩大自办企业的功能和效益,又可以满足人才培养多方面的需要。使同学们在校期间就知道,企业间不仅有竞争,也有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多赢。
2.3 加强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校外的实战固然重要,校内的训练和演练同样不可缺少。目前,各职业院校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普遍比较重视,尤其是近几年,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并不为过,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值得称道的做法,因篇幅所限,这里从略。[5]
3 结语
自办与专业对接的社会法人实体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载体、在此基础上再与该实体的合作伙伴企业一起形成战略合作联盟,同时建立与之配套和互补的校内实训基地,三位一体,共同构成工学结合教育载体。在这三者当中,建设难度最大的是与专业对接的社会法人实体,因为它要经历社会风浪和市场竞争的考验,但该实体能否建成并能有效运转,关系到工学结合最关键的结合点能否形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战略合作联盟是其内涵、外延的扩大,及层次的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人才培养多方面的需要,拓宽实习、就业路径;而校内实训基地,是与前二者配套的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的仿真型校内实训场所。三者尽管分工不同,各自的职责不同,所处的地点和环境也不相同,但他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隶属于同一人才培养模式,接受系部统一领导和管理。无论是在自办实验企业或战略合作伙伴企业上班,还是在校内实训基地上课,都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前方”传回的各种信息,是“后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改革的依据,但校内实训基地也并非完全被动,它要为“前方”基地建设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为学生相关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前方”基地难以提供的条件。
[1]董大奎.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5):56-57.
[2]闫旦.高职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6(5):38-39.
[3]沈静波.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4.
[4]常永翔.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经济师,2009(6):121-123.
[5]沈杨.“前店后院”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