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例宫角妊娠临床分析
2011-08-15
(广西钦州市中医院妇产科,广西 钦州 535000 E-mail:xiaoyeono133@yahoo.com.cn)
宫角妊娠属于宫腔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随妊娠进展,若孕囊向输卵管间质部扩展,因此部位肌层薄、血运丰富,破裂常发生于孕 12~16周[1],其破裂犹如子宫劈裂,症状极严重,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症状,危及孕妇生命。1995年1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16例宫角妊娠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宫角妊娠诊断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宫角妊娠患者年龄(30.58±4.53)岁,初产妇6例,经产妇 10例。16例患者均有流产史,流产次数(3.91±1.23)次。5例有输卵管妊娠史,2例有输卵管绝育史,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
1.2 临床表现 16例患者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56.27±13.71)天,5例有腹痛及阴道流血,尿HCG均呈阳性,超声检查确诊宫角妊娠5例;宫角早孕7例,稽留流产4例,行人工流产或清宫术(包括在B超引导下)吸出物未见绒毛,均送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为仅见蜕膜未见绒毛,所有病例生命体征平稳,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
1.3 治疗情况 9例行药物杀胚保守治疗,采用甲氨蝶呤,剂量0.4mg/(kg◦d),肌注,5日为 1个疗程,第7天予中药口服,以活血化瘀,消疒征为治则。方剂选异位妊娠1号,2例成功,7例失败改行腹式宫角楔形切除术,2例行宫腔镜手术治疗。5例入院后即行腹式宫角楔形切除术。
2 结果
保守治疗2例成功,治疗前超声检查包快直径<4cm,治疗后包块缩小,血β-HCG值下降一半以上,出院1周后复查血β-HCG值降至正常,12例腹式宫角契形切除术,术后抗感染及支持疗法,5天康复出院,术后1~2个月恢复正常月经,2例行宫腔镜手术治疗,术后抗感染治疗,3天出院,出院后1个月恢复月经。
3 讨论
3.1 病因 宫角妊娠发生呈上升状态[2],其病因有:①人工流产术、清宫术、诊刮术等宫腔操作手术,引起子宫内膜炎、宫腔黏膜炎、输卵管炎;②输卵管绝育史或手术史,可因输卵管瘘或再通,管腔变窄或纤毛功能受损。由于以上病因从而导致受精卵不能如期到达宫腔而着床在宫角。
3.2 诊断 宫角妊娠随着孕囊增大可向宫腔或输卵管间质部扩展,向宫腔扩展者,胎盘仍附着于宫角,由于宫角处内膜和肌层较薄,部分容易出现滋养层发育不良而导致早期流产、胚胎停育,极少部分分娩,胎盘植入,产后胎盘滞留。向输卵管间质部扩展者,使宫角膨胀、外突,最后导致宫角破裂。目前国内外一般认为宫角妊娠诊断有三点:腹痛伴有子宫不对称性增大;直视下发现子宫角一侧扩大,伴有圆韧带外侧移位;胎盘停留在子宫角[3,4]。由于后两点需手术后方能证实,故临床上早期诊断宫角妊娠较困难,容易误诊。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超声对宫角妊娠的诊断越来越准确,应提倡早孕时期超声检查,以便能及时筛查宫角妊娠,但超声有一定的误诊率,偏宫角内侧的在早期容易被超声误诊为宫内早孕,偏宫角外侧的容易误诊为输卵管妊娠。宫腔镜在宫角妊娠的诊断上有独到的优势,不仅可定位病灶,而且还可以取活检以证实。本组有5例超声诊断宫角妊娠,误诊宫内早孕7例及稽留流产4例。笔者认为早期诊断宫角妊娠,首先选择非创伤性、风险小的超声检查,对临床症状及超声图像不典型的病例则应做宫腔镜检查以确诊。当遇到人工流产或清宫术未吸出绒毛组织,除考虑手术医生的经验外,亦应考虑是否有宫角妊娠。既往有输卵管绝育或手术史,出现腹痛的患者应常规行尿HCG检查,及时发现妊娠。
3.3 治疗 由于宫角妊娠一旦破裂,出血凶猛,危及孕妇生命,故多数医师认为一经明确诊断应终止妊娠。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杀胚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杀死胚胎组织,减少出血,促进包块吸收,主要方法有全身或局部甲氨蝶呤、结晶天花粉和米非司酮、异位妊娠1号、子宫动脉栓塞等,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利弊,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医疗条件选择。手术治疗有传统经腹行宫角楔形切除术。随着人们对宫角妊娠的认识提高、宫角妊娠早期明确诊断,以及宫腔镜手术技术提高,宫腔镜手术逐渐成为首选。因宫腔镜手术治疗时间短、可重复进行,住院时间及费用均较腹腔手术少,患者容易接受。本组9例行药物杀胚保守治疗,2例成功,说明宫角妊娠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几年我院逐渐开展宫腔镜手术治疗,技术操作水平日益提高,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2例早期未破裂宫角妊娠,效果满意。笔者认为对早期未破裂宫角妊娠的治疗,宫腔镜手术治疗应为首选。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6.
[2]丁红,杜涛,陈立斌,等.宫角妊娠的发生及诊治变化特点48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7):429-430.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14-1327.
[4]Jansen KP,Elliott PM.Angular intrauterine pregnancy[J].Obstet Cynecol,1981,58(2):1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