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土洋体育之争”的研究述评

2011-08-15陈德旭

武术研究 2011年11期
关键词:武术传统体育

陈德旭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民国时期“土洋体育之争”的研究述评

陈德旭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土洋体育之争”是指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围绕近代西方体育输入中国过程中,与包括武术等在内的传统体育文化发生种种碰撞而展开的一场争论。“土洋体育之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有其曲折的经历与非同寻常的形成之因,同时对我国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借鉴意义,并对当时和后来体育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史料,以其“经历—成因—意义—影响”的研究为准线展开评述,旨在总结历史经验,为我国体育更好地发展提供依据。

民国时期 土洋体育之争 经历-成因-意义-影响 述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也就是说历史总是以惊人的相似重现,当今武术与奥运会发生的种种碰撞在中国近代史上即可寻觅到原形,即以宣扬本国“土体育”还是倡导“洋体育”而展开的一场论辩,史称“土洋体育之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不可避免的文化论战,定有其耐人寻味的经历和非同一般的成因,同时它对我国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借鉴意义,并对当时和后来体育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梳理史料,以“土洋体育之争”的“经历—成因—意义—影响”研究为线索进行述评,以期透观昔日“土洋体育之争”给中国体育发展留下的历史意义。

1 “土洋体育之争”概述

要对“土洋体育之争”进行概述,了解“土体育”与“洋体育”的概念是必要的一环,因为概念是任何一项研究的逻辑起点。学界对土、洋体育的认识基本保持一致。《中国体育通史》(第四卷)载录:“所谓‘土体育’,习惯上是指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谓‘洋体育’,则是指由欧美传入的近代田径和球类运动项目。”[1]谢凌宇认为:“‘土体育’和‘洋体育’是在三十年代,我国体育界出现的两个特有的历史概念。前者主要是指以武术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体育;后者则指从国外传入的西方近代体育。”[2]当然,此处的时间应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于两者所引发的“土洋体育之争”在学界存在着些许不同的见解,周伟良认为:“‘土洋体育之争’是指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围绕近代西方体育输入中国过程中,与包括武术等在内的传统体育文化发生种种碰撞而展开的一场争论。”[3]谭华认为:“20年代及以前的‘新旧体育’之辨和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虽同为中、西方体育的话题,却有着重大的变化。”[4]正如熊晓正等认为:“20年代讨论的是‘何为体育’,30年代讨论的重点是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形式上看,30年代的‘土洋’之争不过是20年代‘中西体育’或‘新旧体育’之争的继续。”[5]从而使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土洋体育之争”紧密联系起来,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也许当今武术与奥运会的节节碰撞就始于中国近代史上这两次“土洋体育之争”。蔡宝忠等认为:“所谓‘土洋体育’(亦称新旧体育或中西体育)之争,是指近代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崇尚中国武术为典型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思潮相碰撞而引发的争论。”[6]马廉祯认为:“‘土洋体育之争’是发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就现代西方体育和以武术为代表的本土传统体育,谁应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而引发的一场争论。”[7]除此之外,亦有学者称其为:“只是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事件”[8]等等。通过对各学人观点的梳理可看出,在对“土洋体育之争”的认知上略存出入,不过将其看作是以倡导“土体育”还是宣扬“洋体育”而展开的学术争论从而导致的一历史必然事件仿似更加客观。不管是争论、是延续还是事件,必须承认的是:近代“土洋体育之争”并非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恰恰是这么一场争论引发了众多学人对其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究,而它的前后经历更被视为研究热点。

“土洋体育之争”并非突然间横空问世,恰恰是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驱动下逐渐集成的,“土洋体育之争”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下悄然展开的,也许从国门被撬开、西方体育运动项目传入伊始,这场论争就已在酝酿了,只是在等待爆发的时机。其在时间上大致经历了前奏——高潮——尾声三个阶段,它恰如一场魅力超群的音乐盛会,奏响了近代我国体育发展的彻音,谱写了一曲思想之乐,回旋至今。对于“土洋体育之争”的正式展开(前奏)的认识学者间基本一致,如马廉祯认为:“‘土洋体育之争’是由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引发的,这是这场论争的起始,即第一个阶段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1919年鲁迅、陈独秀对马良的《中华新武术》的批判为焦点,发生了鲁迅与精武体育会的陈铁生之间的笔墨之争。”[8]确切而言,马良“中华新武术”应是“土洋体育之争”的雏形的起始标志,仅是第一阶段(新旧体育或中西体育)的开端。有学者较为客观地称:“北洋政府对马良‘中华新武术’的推倡和进步人士对借行‘中华新武术’之名而推行复古之实的批判,就像一根导火索,引燃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中西体育’大论战。”[9]而所谓的“中西体育”即土、洋体育的契合、具体指代,也就是说,从“中西体育”论战到“土洋体育之争”是有一个潜在的过渡的,这样论述比较符合史实。对于“土洋体育之争”的高潮经历学者基本能够达成共识,马廉祯认为,“土洋体育之争”的“第二阶段主要在1932年,当时《大公报》针对“洋体育”发表了多篇批评性的社评,引发了吴蕴瑞、张之江等人不同的回应,形成了比第一阶段更宽广也更有深度的争论。”[7]马之“第二阶段”确是争论的巅峰时刻,集中反映在留洋归国者与民族传统体育捍卫者之间。谭华对“土洋体育之争”第二阶段的研究早有涉及,他细致地对马廉祯所谓的第二阶段进行了再分,继续分为两个阶段,认为:“第一个阶段:中国传统体育与欧美体育谁更适合中国(1932-1933);第二个阶段:关于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与政策(1935-1937)。”[10]从而将争论的高潮完整地勾勒出来,对“土洋体育之争”经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时间与争论内容的把握。“土洋体育之争”的结束(尾声)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志性事件,谢凌宇认为:“到1935年,方万邦先生在‘我国现行体育十大问题及解决途径’一文中,对于‘土洋体育之争’做了较为客观的总结。至此,‘土洋体育之争’便基本结束。”[2]而谭华却认为:“1935 年,方万邦(1893~1969)发表文章试图对此前的论争做一个总结,结果却把讨论引入了第二个阶段。”[10]这第二个阶段(1935-1937)恰是他认为的“关于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与政策”的争论期,可以说是对谢之观点“基本结束”的进一步补充。此外,另一事件也普遍被认为是“土洋体育之争”结束的标志,马廉祯认为:“随着全国体育会议的结束,‘土洋之争’渐趋平息。”[7]李印东等也认为:“全国体育会议制定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颁布施行后,这场‘土洋体育’之争暂告一段落。”[11]任何事件的开始总是在经潜在的酝酿期后有显然的诞生标志,而其收尾就未必来得那么果断,加之在乱世的近代,“土洋体育之争”只能是自一定的确切事件而成,经激烈论战后,在断断续续的争辩中其音渐行渐远,留下的则是这旷古奇音背后人们对它成因的思索。

2 “土洋体育之争”成因研究述评

“土洋体育”在经历一番激烈论战后,在一种相对和谐的基调下落下帷幕,尾声渐去。然而事物的发生总有其原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强烈思想碰撞的“土洋体育之争”也不例外,让我们寻着历史的足迹梳理关于昔日论争的成因并对其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对于“土洋体育之争”的成因可概括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对两种原因体育学界均有研究涉猎。蔡宝忠等认为:“它的直接动因是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却遭到了失败,间接动因是失败背后两种体育方式和两种文化冲突的继续。”[6]谭华认为:“这场争论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中国在第一次参加奥运会遭遇的失败,但在这个偶然事件的后面,却是两种体育方式和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首先表现在不同体育生活方式之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提倡科学和民主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教育和体育也因此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两种体育方式之间的差异也就日益表现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最终导致了这场争论的发生。”[10]以上这两种对“土洋体育之争”形成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观点几乎完全相同。李印东等认为:“真正引发这场争论导火索的却是1932年8月,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会中100m、200m预赛即被淘汰的消息。消息传来舆论一片哗然,许多关心体育人士呼吁体育改革,终于引发了这场酝酿已久的关于中国体育道路的大讨论。”[11]众学者普遍认可由赛事引发“土洋体育之争”的观点,特别公认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而《中国体育通史》(第四卷)较为清晰地罗列了与其产生相关的重大事件,其间不乏赛事内容,1928年“中、日、德三国田径对抗赛”在东北大学举行以后,德国体育的迅速发展在此为国人瞩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体育界的“体育救国”呼声再次高涨;中国在历届远东运动会上的成绩每况愈下。一连串的事件促使体育界重新检讨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企图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寻找答案。其直接动因则是因为1932年刘长春一人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在100米和200米预赛中即遭淘汰。[1]此外,还有学者对潜在(间接)原因进行了叙述,王庆军等人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为“洋”体育提供了潜入机会。”[12]这也为“土洋体育之争”爆发积蓄了火力。谢凌宇认为:“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保守的传统文化心理加之西方体育伴随着帝国主义的鸦片、大炮、不平等的条约渗入中国的,造成了西方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冲突。”[2]朱壮志等认为:“首先在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本能抗拒;其次,是源于中国国民对侵略者的逆反心理。”[13]综上可知,学者普遍认为1932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刘长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悲情是引发“土洋体育之争”的直接原因,而对于其产生的间接原因,众学者多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论说,保守的心理描述等方面去加以阐释,其实“土洋体育之争”的成因并非如此简单,这背后存有太多的致因元素,相信对这些元素的继续剖解会对当下土洋体育的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借鉴意义。

3 “土洋体育之争”意义研究述评

“土洋体育之争”对中国的体育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既表现在对以武术为代表的“土体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洋体育”在中国的畅行做了免费宣传。使土洋体育之间由彻底的抵牾逐渐走向融合,体现出全球多元文化并存及共同发展的趋向。学界对其意义做了较为客观的探究。如熊晓正等认为:“20世纪30年代通过‘洋土体育’的争论,体育界达成了‘建设民族本位体育’的共识。但何为‘民族本位体育’,在理解上则存在较大的分歧。”[5]虽然“建立民族本位体育”目标的初步确立,尽管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未形成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后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与继承,却起到了相对的保护作用。[14]王庆军等认为:“对近代以降西方现代体育在中国传播的昨天、今天进行透析,剖析它的合理的一面及其可借鉴的内在规律性,将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创新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12]也就是说“土洋体育之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辐射作用会不断呈现,对现实体育发展起指引作用。而李印东等则从武术角度出发认为:“在体育化过程中,以拳种门派为传承形式的武术被肢解成若干体育项目,在技术上,难以完全符合现代体育的要求;在文化上,又失去了传统武术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通过反思近代武术发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武术的影响,对于指导未来武术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1]对以武术为代表的土体育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阻碍,但我们必须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弃之。崔乐泉等更为客观地认为,这场争论在整体上加深了对于土、洋体育的特点和价值等问题的认识,它促使更多的人能够冷静思考土、洋体育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为中国传统体育和现代西方体育的初步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它不仅使“洋”体育能更好地走进中国社会,而且也为中国“土”体育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9]看似是两种不同体育形式的对抗,其实更多体现出的是两种思想的激烈交锋。其实本土文化也好,外来文化也罢,我们都必须谨慎斟酌,绝不能在体育文化对待上产生情绪化,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5]这样将对现实情境下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再融合,达到多元文化的共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4 “土洋体育之争”影响研究述评

“土洋体育之争”不单单是一次历史争论,它对当时和后来中国体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学人也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论争产生的影响给予了评价并加以肯定,乃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马廉祯带有建议地指出,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在体育领域里的反映,这次争论对于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本土体育只有通过自我改变,除旧布新,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真正找到自己的文化本位,另一方面,是对现代体育要有足够的认识。缺了任何一方,都不免陷入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的窘境。因此,在西方价值观主导现代体育的今天,重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体育,必须要首先恢复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价值判断。这不但需要建立与西方体育价值相并行兼容的一套文化标准,更需要我们对于前人所取得的成就予以正名与肯定,从“否定之否定”中,唤醒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人文精神的重生。[7]这就为两种不同文化和谐相处提供了思路。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土洋体育之争”为文化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学者称虽然“土洋体育”之争只是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事件,但其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使人们认识了“土洋体育”各自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有了一种理性认识外来文化的合理心态和正确态度。同时,对于当代体育的发展而言,作为本土体育与外来体育的融合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而融合的基础是保持不同民族体育的多样性,加强不同体育形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产生的具体影响有:“促进了对西方体育的了解;培养了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开放心理;促进了土、洋体育的融合。”[8]谭华认为论争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加深了对体育本质的认识;第二,其讨论结果不但促进了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促进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加速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化进程,并对当时中国的体育政策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促进了对中国体育发展目标和方式的认识,并成为制定中国体育政策的基础。另一方面,从这场有关中国体育发展道路讨论的最终结果看,虽然传统体育最终被承认为是现代中国体育的组成部分,但它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明显地被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表现在:体育发展的政策导向是建立在自西方传入的现代体育理论和基础上的;传统体育所独有的对生命、健康的整体认识和对动、静的辩证认识,都在被西方体育承认的过程中被抛弃或遗忘了,真正被承认的只是传统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健身和文化价值。这对此后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谢凌宇也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论争进一步促进“土体育”和“洋体育”的融合;促进传统体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土洋体育之争由抵牾走向相互吸收和融合,因而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在对待发扬传统体育和吸收世界先进体育科技的辩证关系等方面,无疑可以从“土洋体育之争”中得到某些历史借鉴。[2]这也就为以武术为代表的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土洋体育之争”,西方体育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印东等认为,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就是全方位的。它既表现在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上,又从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武术。[11]而蔡宝忠等从两次论争出发,阐释了其对武术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成立一批武术社团;武术进入体育课堂;设立武术竞赛活动;尚武之风传播广泛;武术书刊受到欢迎。20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能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体育测量学及统计等来观察和研究武术;武术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在武术教学上逐渐抛弃了一师一徒、单兵操练的传承方式,多采用一师多徒、单人与集体操练相结合,以及应用分段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大大提高了武术的教学效果;在武术竞赛方面开始设立严格的规则,如《国术考试细则》等;武术的组织机构、社会武术团体逐渐采用现代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对武术遗产进行了挖掘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武术书刊;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武术。[6]当然,“土洋体育之争”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其潜在的影响仍需学人进一步挖掘,从而为更好地指导我国现实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5 结语

近代“土洋体育之争”的产生是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它对当时中国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助推作用。土洋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土体育”的发展,在强烈的西方体育文化的侵袭下,以武术为代表的本土体育文化把握住时机,进行了有效的改制,从而使其在论争中站住脚跟。如此一场争辩不仅仅对当时“土体育”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对后来本土体育的进一步丰富乃至对现如今的发展道路的择取都有深远的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一举拿下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这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好体现,而在后奥运时代如何加大本土体育的发展力度,如何融本土体育与全民健身于一体,已成国人的重大课题。透过史实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借鉴,以为现实情景下我国体育的前行点亮航灯。

[1]罗时铭,赵浅华.中国体育通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谢凌宇.试析中国三十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J].体育文史,1989(4):9-12.

[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谭 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熊晓正,陈晋章,林登辕.从“土洋”对立到“建设民族本位体育”[J].体育文史,1997(4):13-17.

[6]蔡宝忠,马 建.近代“土洋体育”之争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2.

[7]马廉祯.论现实视角下的近代“土洋体育之争”[J].体育科学,2011(2):76-84.

[8]周道仁.“土洋体育”之争的全球化观照[J].体育学刊,2007(3):46-48.

[9]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谭 华.70年前的一场中国体育发展道路之争[J].体育文化导刊,2005(7):62-65.

[11]李印东,李 军.从“土洋体育之争”的历史文化背景谈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4):6-10.

[12]王庆军,陈 峰.近代以降“土洋体育”碰撞的历史悲情——由现代体育的喧哗和传统体育的沉寂引发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6-31.

[13]朱壮志,丁苏东,康庆武.中西方体育碰撞的历史形态解析——刺激与反应:“土洋”体育关系之今昔观照与明日畅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5):32-36.

[14]王 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5]陈寅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A Research Commentary onquot;Clash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quot;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Chen Dexu
(Schoolof PhysicalEducation and Health,Hangzhou Normal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36)

quot;Clash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Sportsquot;refers to the fierce dispution on the sports cultures of western sports which have been admitted in china and tha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cluding martial arts in 1920s-1930s.As an inevitable event during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it surely exists some complicated experience and unusual reasons,more importantly,some theoretic and realistic implications to our sports development,and influence for the process of sports at present or in the future.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cards some historical data,and with the clue of experience-cause-significance-influence opening commentary,aiming at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meanwhile offering certain basisfor bett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clash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Sports experience cause significance influence commentary

G85

A

1004—5643(2011)11—0095—04

陈德旭(1986~),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武术传统体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华武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