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的艺术意蕴及其教育功能

2011-08-15段建辉

武术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传统

段建辉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中国武术的艺术意蕴及其教育功能

段建辉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武”与“艺”同根同源,都源于生活,中国武术发轫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同野兽的搏斗,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武术的艺术意蕴也不断丰富。同时,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武术在发展技术性的同时,其艺术性也不断发展,并且在当今时代已经登入了艺术殿堂,成为一门真正的集健身、文化、表演、观赏、励志为一体的艺术。武术艺术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我们要搭建平台,大力开展武术艺术活动;发掘传统,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推动,大力开展武术艺术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武术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实现。

武术 艺术 教育功能

何为艺术?具有审美的和可以被人们审美的都可以说是艺术,具体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雕塑、建筑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以生动的、可感觉的形象或声音来反映现实、复制现实,并以此提高人们认识、把握美的能力,艺术建立的是美学,其实质就是人们生活的升华,是人的生命的延续。

武术源于武舞,是一种结合了武术和舞蹈的体育文化活动,从其实质看,武术是一种高修养的艺术,因为其不但讲求“美”,同时还讲究一种内心追求,讲究一种和谐;再者,武术境界的提高,同样是人思想意识上的升华!然而,在当今时代,武术艺术化的发展方向和武术艺术的功能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掘,认识、理解和推动武术艺术化的教育功能成为当今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中国武术的艺术意蕴

中国的艺术二字中“艺”的原意是才能、技艺,古代的文字“艺”是一个人在种植的图像。不难看出,“艺”源于生活,而中华武术同样也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得以提炼,在练中体现了“艺”的特性。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她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酝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诸如武术的阴阳变化观、形神观、气论、动静说、刚柔说、尚武崇德说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射出民族文化光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武术起源于狩猎和战争,在搏斗和格杀中提炼了攻防技术。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又逐渐演变为名目繁多的“日常武艺”,今天的武术多为武艺的延伸。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套路的技术结构具有技击性,而它的演练技巧则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且这种艺术性的表现在当今武术演练中显现得尤为突出。武术中艺术性特征,在于从攻防中提炼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对格斗技术进行了再创造和升华。比如武术中的十二:动、静、起、落、站、立、转、折、快、缓、轻、重。其要求的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的表现形式或内容就是一种韵律美的艺术展示。

在现代,人们常把形式上的诗歌、戏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塑、书法、绘画等视为艺术,是因为它们有着具体的个性形式和艺术特征形态,而实际按照艺术原点的含义,那些具有技术使用特征和价值的也同样属于艺术的范畴。在武术的演练方面,套路的结构美、韵律美、神采美、定式美、飞动之美等,令人联想格斗、战斗的“生活”图景,通过生动的气韵、如虹的气势,表现出一种威武不屈、气壮山河的斗志和气概,战斗的艺术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气概到智慧,从技艺到功夫,从而感到崇高的美。武术套路技术魅力其根本出发点是直接表现战斗、技艺,它通过演练者的攻防技术、劲力、节奏、神采等来体现战斗的“生活”,不同于舞蹈、体操、戏曲、杂技。它将套路中的动静疾徐、起伏转折、抑扬顿挫、闪展腾挪、虚实进退等,在对比中求得和谐统一,与精、气、神紧密相连,并以诸多动物形态象形取意,表达一种一往无前、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艺术境界。武术套路使情技交融、神行兼备、离行得似,融入攻防技术之中。思境相融,既源于攻防格斗之技,又高于攻防格斗之真,成为一种既赏心悦目有愉快自身的艺术享受。美是无限的,领悟到武术套路表演的真谛:技击是本质,功力是根基,节奏是活力,风格是色彩,激情是灵魂,才能真正体会到武术中高雅艺术的再现。

2 武术艺术的历史审视

今天的武术已不是发轫之初的形式了,几经演进,大多数拳法也未必能直接应用。时代的发展,需要较高的艺术性,技、艺原本不区分,有些技术也曾归属艺术,后来才区分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科技。为什么说武术具有艺术性?从历史来讲,原始人狩猎之后,欢庆、祭祀时,手舞足蹈、抒发情怀。《诗经·毛诗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舞的动作又均来源于狩猎、战争等实践生活。而武术是在搏斗与厮杀中形成的。从人类学观点讲,自然环境决定了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文化形式,以传统农耕的中国长于观天察地的形象思维——趋于艺术性。诸多传统武术套路编排和演练的素材即源于原生态的大自然。

记载中周时分武舞、文舞,汉代有刀舞、越舞、淋猴舞,唐代分健舞、软舞这都与武术密不可分。历史中的“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宫廷舞剑,暗藏玄机。无独有偶,凌统与甘宁有杀父之仇,酒宴上“统乃刀舞”,甘宁则以“双戈”陪舞,以防万一。舞与武在古代汉语上相通,也有舞练之意。唐诗中有“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舞练产生感染力,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淋漓顿挫,草书大进;裴旻将军御衣舞剑,助发吴道子灵感,以壁作画,“固基猛历而通幽冥”,“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这种感染力激发了灵感,移情于书画,正是武术艺术的感染和渗透力。到了宋朝,表现技击的剑器舞分向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一条走向了“戏剧艺术”,另一条走向了“武技艺术”。某些武技艺术表演家们根据武技艺术的创作原则,在长短兵、徒手等器械技击和徒手技击中吸取了素材,创作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技击的充满战斗气魄的艺术作品。例如“武松脱铐”就是取材于中国徒手拳击法则中的肘、肩、腿等进击特点,结合了人体动作的规律而构成的武术艺术作品,表现了其技击特色的同时还有力的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勇敢不屈的顽强精神。

1943年、1946年,先后在上海与西洋拳击家比赛,以中国拳击法击败俄国拳击家马索洛夫、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被人们誉为“神拳大龙”的蔡龙云先生这样说:“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艺术,它不仅含有技击特点,且具有艺术形式”。他还强调:“在武术‘舞’的方面,(指的是包含着跳跃、滚翻、平衡、伸屈、平衡等等动作)也还需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在基本技术上,我们应该学习和揣摩芭蕾舞的腰腿训练方法,这会加强武术的艺术性。当然,我们不能将芭蕾的舞蹈动作掺杂到武术中来,失掉武术独立的风格”。在现代的艺术体操或芭蕾等艺术项目上有许多地方借鉴了武术动作而增加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我学习武术已经五十多年”。在此蔡龙云先生所指的武术独立风格正如邱丕相教授所指出:“我们在明确武术具有艺术性的同时,决不要放弃和弱化技击性,要用艺术性更精彩的表现技击性”。

3 当今武术向艺术殿堂的迈进

今天武术的不断发展为艺术事业增添了新的元素,丰富了艺术内容,推动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艺术的不断发展又反作用于武术的艺术发展,使武术表演的视觉效果不断提升,增添了武术魅力。武术表演已经登上了艺术的殿堂,自从2005年成龙的《壮志凌云》武术歌舞表演登上春节晚会以后,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都上演武术节目。比如:2006年少年武术表演、2007年太极拳《行云流水》、2008年的武术《盛世雄风》零点迎春,无疑证明了武术独特的艺术性和观赏性。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二千多人的太极表演奉献,给全世界人们的是激昂、优美运动的乐章,是生动搏击的磅礴的画卷,从有形联想到无形,韵味深远。在给人完美、壮观的艺术表现的同时,传达了中国人“和”的思想,诠释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动静相和、气韵生动、气脉相连、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太极的真谛是天人合一,彰显和谐底蕴,尽显自然之美。在身的角度上注重内外兼修,形神统一;在技的角度上注重起贯四稍,体用兼备;在性的角度上注重术德并修,身心合一。当外国游客看到人们在大街小巷练习太极时这样说:“我深深的被中国的太极运动所吸引,因为在我们的国家,人们的生活过的太浮躁,很难做到这样心平气和面对周围的事物”。太极的表演是一种艺术体现,而武术中的太极又源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武术艺术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武术的音乐制作、服装设计、动作的编排、舞台灯光的设计等等,都注入了各种艺术的表现形似,以达到最大的美学效果。中国武术博物馆于2005年11月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武术艺术作品向正规化迈进。馆内藏有古代兵器、书籍、图画,各种武术历史文物以及历史场景的再现,古代武术的萌生与发展、古代武术体系的形成、古代武术的繁荣、近代武术的昌盛、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通过大量的历史遗存,穿透如烟风尘,再现了武术历史画面和细节,组成了上自古人类与自然争斗的“原始武术”萌芽、下至众志成城“武术申奥”的历史长篇画卷,多角度展示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整个展览风格朴素传统,但又不失现代气息。

4 发挥武术艺术的教育功能

通过武术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尤其在当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刺激了人们对物资的需求,而精神食量越显匮乏。尤其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新要求,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武术能否为国家、民族的兴衰发挥作用,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与进步服务,是我们应努力解决的。

武术艺术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武术的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费孝通等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同时,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时代责任最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赋予青少年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树社会主义之魂,立中华民族之根。

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武术中具体体现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使武术艺术教育在当今乃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的立足点,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来源于历史和传统。余秋雨先生指出:“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产”;“凝结的传统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而一切有价值的创造都是传统的延承”。我们要继承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彰显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质。

第二,武术艺术在审美功能中发挥了励志作用。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武术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生动活泼、激人奋进的武术演绎,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并在这种感染之下起到励志作用,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武术艺术的和谐功能。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它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对人产生间接的影响,促进个体情感、道德、智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激励人们去追求真、善、美,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武术艺术更具有促进和谐的功能。一是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必然注定了在武术艺术教育中,自然是重要的欣赏对象,人们把审美情感投射于自然,以艺术的方式看待自然,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把握自然,从而发展对自然的整体感知能力。二是中国武术的人际关系要旨在于以武会友,以此为基础的武术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交流能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对武术艺术的共同欣赏中,人们就会产生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武术艺术教育有助于形成和谐文化。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一种艺术从意义上说都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传统当中,任何一个民族艺术发展的历史都能够折射出该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尤其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艺术教育可以使中华儿女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加深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把本民族的可贵精神注入人们的血脉,使其在个体生命中得到内在延续。

武术艺术的教育作用十分显著,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训练过程,就是学生思想道德作风、处世哲学的形成过程,也是人生观、道德观的改造过程。这种技道双修,而以修心为先导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更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如何发挥武术艺术的这种教育功能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搭建平台,大力开展武术艺术活动。武术活动是武术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武术艺术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武术艺术的独特魅力。比如,可以举办以“武术文化节”为主要载体的系列活动,借助高校武术专业和专项的各方面优势,独立创编各种武术艺术节目,让学生们在练武中体会武术艺术,让观众在欣赏中体会武术艺术,收到双赢的效果。

(2)发掘传统,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涉及书法、绘画、舞蹈、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综合体。深入体会武术艺术魅力,就要发掘中国文化传统,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球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武术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国几千年武术艺术的集中体现,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合力推动,大力开展武术艺术推广。武术艺术的开展,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大力开展武术艺术教育,需要武术专业机构、武术学术机构、文化艺术机构、武术科研机构、社会资助机构、政府等多主体多方面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推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武术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才能共同推动武术艺术的不断发展。

总之,中国武术的艺术化发展和武术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或者说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于以简单朴实的技击动作折射出文化蕴含与教化功能,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坚韧笃实、刻苦求实、舍己从人等传统美德对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面对人类对健康的永恒需求,一种和谐的健康观和审美观逐渐成为这个时代新的文化标志,武术所折射的文化魅力和具有的文化张力,正需要在这样一个文化认同的背景下去弘扬和展现。所以说,武术艺术化的发展和武术艺术教育的推广更具有深远意义。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马俊修.学校艺术教育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3]蔡龙云. 琴剑楼武术文集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腾守尧.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叶 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J].北京大学学报,2003(6):12-16.

[6]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39-43.

[7]费孝通.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On the Art Implication of Chinese Wushu and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Duan Jianhui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Wushu has the same origin withquot;artquot;,derived from life,Chinese Wushu derived from primitive society with the people fighting with beasts,hasa long histor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Chinese Wushu hasrich art implication.At the same time,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Chinese Wushu made its technical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his artistry has evolved,and so far it has become a real set of fitness,culture,performing,viewing,as one inspirational Art.Art of Wushu has a strong educational function,we need to build a platform to carry out vigorous Wushu art;excavate the tradition of stro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join forces to promote vigorously the popularity of Wushu art.Only in this way can we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Wushu art and the continuous realization of its function.

Wushu art educational function

G85

A

1004—5643(2011)09—0027—03

段建辉(1983~),男,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散打训练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华武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