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武术审美教育的文化使命与实践方略

2011-08-15

武术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技击武术价值

孙 刚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新时期武术审美教育的文化使命与实践方略

孙 刚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哲学思辨的方法,探索新时期武术审美教育的当代使命与实践方略。研究认为:新时期武术审美教育肩负着弘扬中华审美文化、提升民族素质和民族体育价值品级的文化使命。武术审美教育应立足于武术审美文化理论,涵盖武术技艺、人文精神层面的教育内涵。通过武术教学、影视、竞技等路径渗透武术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培育高尚的艺术素养以及对武术之美的鉴赏力、创造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术 审美教育 审美文化 实践方略

1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受诗情画意的中华文化的孳乳,武术在漫漫历史长河演变中,深深打上了中华审美文化的艺术烙印,诚如当代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所说:“武术运动创始以来,始终是从‘技击’、‘舞蹈’这两个方面在发展,因此我们看武术,必须从它的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来看。”[1]冷兵器时期,武术的技击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正是因为金戈铁马的历史年代,武术技击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日常防护中都能满足人们的时代需求。反观与视为雅文化的中国书法、绘画相比,作为俗文化的中国武术的艺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了。伴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武术在战场和仕途上的价值日益式微,武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尤为凸显,武术审美教育的当代价值毋庸置疑。

2 武术审美教育的当代价值和文化使命

2.1 武术审美教育是弘扬中华审美文化的重要路径

中国武术伴随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既见证了历史的坎坷与辛酸,也关注了五彩缤纷的人生,还为自身发展注入了诗情画意般的生命之美意蕴,所以,中国武术固有的民族性才被打上生命华章的审美文化烙印。当“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号角奏响之际,中华审美文化“以人为本”、从生命本体出发的价值主旨在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背景下愈发凸显民族文化的魅力风采。武术审美教育以特有的民族肢体语言符号和艺术表达形式诠释中华审美文化的思想理念,以独特的生命情感教育方式,阐发中华审美文化的深刻意蕴。因而,对于弘扬中华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2 武术审美教育是提升民族素质的特殊路径

武术审美教育从对人的生命关怀出发,注重身心双修,对于提高民族素养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替代的价值。诚如温力先生所说:“对于习武者来说,要体现一种刚健有为的精神,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阳刚之气,这是一种内在的、刚正不阿的道德情操,是一种对生命力的发自于内心的赞美。所以,武术中表现这种阳刚之气,是中国人的一种审美观点。”[2]

武术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具有良好的武术审美体验以及感受、鉴赏武术美的能力,培养人们的武术审美文化行为。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带来的扑朔迷离的现代武术现象,更有必要教育人们学会客观甄别、鉴赏武术之美,从而享受武术之美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进而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和人格境界的提升。由此,武术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人格境界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同时,武术审美教育渗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及高尚的武术道德情操教育,这种民族意识的情感渗透,往往会内化为一种“自律”(自身的内心诉求)行为,从而不断提升大众的民族观念、民族意识,不断增进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文化自觉。

2.3 武术审美教育促进民族体育的价值品级提升

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重要路径,民族体育在世界体坛的价值品级折射出该民族的国际影响力。民族体育的普及度以及对民众身心健康与精神陶冶的价值力是决定其价值品级的重要因素。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其术道并重、形神兼备、内外双修、身心俱健的价值理念能够较全面地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体现中华民族体育的价值品级。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日益崛起,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体育在国际体坛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加强武术审美教育,从民族艺术的视界管窥,对于不断提升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地位,提升武术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价值,提升中华民族体育价值品级,创造与西方体育分庭抗礼的中华民族体育品牌,具有深远的意义。

3 武术审美教育的实践方略

3.1 加强武术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

武术审美教育应立足于武术审美文化理论,渗透中华审美文化的相关理念,从不同层面展开。

3.1.1 武术审美文化彰显了武术搏杀色彩的文明化演化

当代著名武术家邱丕相先生认为:“武术的那种战争似的搏打厮杀,是野蛮的原始形象的再现,它必须转化自身的形式,将搏打厮杀进行‘艺术化’的包装,使其在满足文明人类的野性需求之时,体现武术文明的文化艺术价值。”[3]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组成武术技击的基本要素源于远古时期人们为生存而采用的踢、打、摔、打、劈、砍等搏杀手段,因而,武术天然蕴涵野性的攻击搏杀色彩,武术的文明化进程正是在既不脱离技击又消解暴力的二律背反的态势下得以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化体现。武术套路表演将与对手的直面厮杀消解在虚拟对手的技击意象之中,淡化了打斗的杀气,彰显了唯美化艺术色彩,因而往往成为各种文艺演出中引人入胜的精彩节目,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3.1.2 武术审美文化体现了武术技艺美与道德美的统一

武术滥觞于先民们与兽斗、与人斗的生存需要,催发于冷兵器时期的古代战争,因而决定了技击的本质属性,从而也更注重对武术伦理道德的强化。武术审美文化寓武术技击与武术道德于一体,形成阴阳的合体,推动着武术的和谐发展。武术技击成就了武术道德的历史生成,武术道德一方面规范、制约了技击的滥用,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武力。因而,武术审美文化体现了对“德艺双馨”的武术审美诉求,符合中国文化“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思想。

3.1.3 武术审美文化体现了武术造型美与表意美的统一

武术不同于书法、绘画等静态的艺术形式,它是通过人体的身体运动来表达思想情感,属于体态符号系统,即由人体姿态发出讯息的一种复杂的肢体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动态的视觉艺术符号。如果说音乐是用声音和旋律描绘出来时间的美,美术是用色彩和线条构成空间的美,那么武术动作的演练,就是人的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所表现的形体美,是人体在武术运动中的“点、线、面”的均衡、和谐、对称、节奏等的多样化统一,给人带来一种立体艺术美感。

旷文楠先生在《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说:“武术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因素,和中华文化的绘画、书法、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许多共同的美学内涵。”[4]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讲究形、意、神的统一,武术中强调和体现的“形神兼备”正是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因而,武术审美文化体现了武术动作外在造型美和内在表意美的统一,诚如邱丕相先生所说:“艺术的武术培养人们一种生存境界,一种流连忘返、沉迷陶醉的高峰体验。艺术的武术通过其表现技击性这一载体体现出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将身体的无穷变化演绎为一种艺术,在攻防进退中充分展示个人的想象,创造出一种攻防的艺术形态,不仅千变万化,而且享尽形态、节奏、神韵之美。”[5]

静止的武术动作造型,不仅体现在外在肢体的结构之美,更蕴涵“引而不发”、“蓄势待发”的攻防技击之“意”。整套武术动作演练则表达了一种动静相间、快慢有致、刚柔相济、气韵生动的流体美感和生命意境。比如,长拳动作演练要求“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奔若烈马、惊若游龙”,由此,生命的韵律、气势的恢弘、形神兼备的生命意境得到活灵活现的体现,使整个武术动作流、节奏链活泼、优美,富有生命的情趣。在武术拳谚中,也能体悟到武术神妙意境之美。如把长拳的高跳低落比喻为“高如鹰击长空,低似鱼翔浅底”;把形意拳的技法比喻为“起如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等。武术意境的营造都把观者带入一个武术动作和客观物象融为一炉的物我合一之境,从而带来心志的愉悦和享受,达到“悦志悦神”的审美境界。

武术意境体现了“道”的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生命精神。邱丕相先生认为:“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成为一种东方艺术的人体表现。”[6]这种虚实结合把人带到一种充满想象的战斗意境之中,它规避了武术内含的“暴力元素”,使人置于一种和谐文明、姿态优美的画面之中,而在那种真打又不是“真打”的“似与不似之间”的余味之中,给人的思维留下无限遐想的驰骋空间。“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奔若烈马、惊若游龙”的生命韵律、恢弘气势、形神兼备的生命意境活灵活现。

3.2 开拓武术审美教育的实践路径

21世纪的今天,武术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直接表现为大众对武术体验的审美愉悦,而且表现为对武术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来探索武术审美教育的实践路径,将武术审美文化理论与武术审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武术审美教育的时代价值。

(1)以武术审美文化的当代发展为线索,在实践中丰富武术审美教育理论。

(2)不断培育和提高武术师资以及学员的武术审美意识。(3)开掘武术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体验武术之美。

(4)增强武术教育过程的艺术化。

(5)利用武术名人轶事渗透武术美德思想,进行武术审美教育。

(6)借助审美教学媒介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引发武术审美心理。

(7)以武术竞赛、武术表演为窗口,启发武术套路的艺术化创编,渗透武术艺术审美教育。

(8)以武打影视、武侠小说等艺术文艺作品为媒介,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文化选择等渗透武术审美教育。

4 结论

综上,在多元文化交汇的新时期,全球化浪潮日益凸显民族文化的魅力,武术承载着中华传统体育的精神内核,武术审美教育肩负着弘扬中华审美文化,提升民族素质和促进民族体育价值品级提升的文化使命。开展武术审美教育要立足于武术作为民族艺术的基调,在深刻领悟武术审美意蕴的基础上加强武术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并在武术教学、竞赛等武术实践中不断培育和强化武术审美意识,不断提升武术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地位,唯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武术的价值品级,提升武术服务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当代价值。

[1]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5.

[2]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9.

[3]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4.

[4]《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

[5]王 震,邱丕相.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7.

[6]邱丕相.中国文化类型与传统文化[A].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7.

On the Cultural Mission and Practice Strategy of Wushu Aesthetic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y

Sun Gang
(P.E.Schoolof Shandong Normal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philosophical dialectics,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mission and practice strategy of Wushu aesthetic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y.It shows that Wushu aesthetic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y will take on the mission of developing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promoting Chinese people's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value of Chinese P.E..Wushu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Wushu aesthetic culture,which includes the skill and attack of Wushu and Wushu humanism.Through the methods of Wushu teaching,performance,communication and anecdotes and so on,Wushu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which will be valuable to promote people's aesthetic interest and cultivate noble art quality,even spur the appreciation and the creativity.

Wushu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culture practice strategy

G85

A

1004—5643(2011)09—0021—03

(1)山东省教育厅课题,编号:J10WH10;(2)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编号:201001032。

孙 刚(1973~),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育、武术文化。

猜你喜欢

技击武术价值
中华武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