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大刀武艺兵器文化源流考

2011-08-15陈振勇

武术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偃月大刀兵器

陈振勇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

春秋大刀武艺兵器文化源流考

陈振勇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

文章运用相关史料,对武术春秋大刀的历史原型三国时期关羽人物所擅长的兵器进行了考证,研究认为:晋代《三国志》史料中未有关于关羽习练和使用大刀的记载;元代《三国演义》小说奠定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形象;明代《三才图会》中有“关王偃月刀”的正式记载,并有刀谱和技法流传后世;清代已经有民间习练关羽春秋大刀的史料记载;关羽春秋大刀的形象经过长期的历史不断加工演绎而成。文章通过研究春秋大刀兵器的演变历史,发现春秋大刀兵器的发展并非简单的形制改变,而是一种兵器文化的嬗变过程,更反映了社会与武术和军事武艺兵器三者之间的文化互动。

关羽 春秋大刀 兵器 武术文化

春秋大刀是武术门派中较为多见的器械套路,其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最早三国时期春秋大刀的不甚清晰的记载到后世春秋大刀套路的广泛流传,其中带有较为浓厚的武术文化色彩。无论是从明代关于春秋大刀的初步记载还是《三国演义》小说中对春秋大刀出处的加工和补充,甚至是多个历史朝代中相关春秋刀谱的后世流传,都反映出军事武术兵器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嬗变。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相关的史料和线索,在文化语境中解读由军事兵器隐含的武术文化,不惟是探寻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视角。

1 晋代《三国志》和明代兵书中“大刀”史料解读

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武将关羽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而且以忠义闻名,得到后人的尊敬和爱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正是由于关羽与张飞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才有后来的面对曹操“礼之甚厚”而断然“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充分表现了关羽本人的忠义之道。关羽死后被历代统治阶级重视,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极作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当然,对于关羽生平我们无须多言,主要讨论的是研究关羽使用的春秋大刀兵器以及兵器所带来的文化。

尽管后人对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或称为春秋大刀)有着较多史料的记载,但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却未及提起。《三国志·蜀书·马超传》中载“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说文》:“杖,持也。”《汉书·韩信传》有:“杖剑从之”。可见关羽是持刀而立的,但文中并没有交代关羽所持为何种刀制。另外,在“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的记载中,“刺”法应不属于刀技法之类。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两军交战过程中,关羽可能是同时使用了两类兵器,长兵器和短兵器。否则,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在“刺”后且能“斩其首还”。虽然在整篇文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了“斩”的技法,如“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但还是没有说明关羽所用“斩”法的兵器为何物。另外,《三国志·蜀书·典韦传》有“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的记载,但未有长度的记载。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一书中认为:“三国时期长兵主要有矛和戟,短兵有沿袭周代的环首铁刀,也称环首长刀。”因此,可以基本推断,三国时关羽所用并非长兵器大刀,典韦所持长刀也应为短兵器环首铁刀。但是在《晋书·载记三》有:“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的记载。从:“七尺大刀”的长度上来看,应接近一般人的身高。但比起“杖八蛇矛”,仍应是短兵器与长兵器的结合使用。“据安阳汉墓出土的铁刀,长度已经达到一百十一公分。”(周纬,《中国兵器史稿》),“有的甚至达到了128.5厘米。”(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因此,晋代出现“七尺大刀”的记载也在情理之中。此外,唐代郎士元在《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诗中有:“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的描述,又好像关羽是使用剑的。但总的来说,传说中的关羽春秋大刀与关羽本人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联系。

三国时期,矛和戟是主要的作战长兵器。如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等。“后汉至三国时,矛之用已渐广矣。”可见,长刀并不是当时的主要兵器。但周纬认为:“晋代兵器略如后汉……,唐人长兵重枪,重长刀,……宋代长刀则大都承袭三国两晋及隋唐之制。”宋代《武经总要·器图》中记载有掩月刀(《说文》释:“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因此,可以认为掩月刀应为偃月刀,可能是在解释方面相异)、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长刀。从秦汉环首长刀的出现,到晋代的发展、唐代的兴盛和宋代关于长刀的图文记载,可以认为,宋代《武经总要·器图》所记载的诸多长刀形制应为环首长刀的演变(尤其是戟刀,应为三国时期或后来长兵器戟与短兵器刀的结合)。

从宋较为正式的记载偃月刀以后,明代兵书中不仅出现了较为正式的偃月刀名称,而且有详尽的刀谱。《三才图会·器用》篇中载:“按使刀无如倭子之妙,然其方法有数,艺高而能识破者示之无难惟关王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杖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马上刀。”书中第一次把“关王”(即关羽)与偃月刀联系了一起,并讲到偃月刀有三十六路刀法,但并无具体刀法使用的记载和说明。然而在《武备要略》卷八“大刀说”一篇中有了较为详实的记载。书中载:“夫大刀利于马战,乃将家之技,非步士之所宜,何也。尽用大刀者,必有力之士,兼以快马,而手法为要,格开彼器便能近身,焉得不胜。惟其不用步法,所以为便。与斩马刀同一类,其法或刃前钻后,或藏头献钻。有撩、有劈、有勾、有砍、有拖刀等势。其拖刀法,要乘熟马于战酣之际,伴输诈败,拨马而回。彼必追来,俟彼马将接我马尾,我马突出右旁拨转,以刀斜进。近彼身便砍,故胜之易。若步下用大刀,其刀虽格开彼枪,还要滚身,或剪步,方能进得。若稍迟反被彼枪褡矣,所谓不利于步者也。大底习大刀者,先以步下习熟,再用之马上,更便。”此段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论证了大刀是马上作战的主要兵器之一。其次,记载了大刀的多种技术方法,“有撩、有劈、有勾、有砍、有拖刀等势”,而最重要的是指出了“大底习大刀者,先以步下习熟”的大刀训练方法。这种陆地上练习偃月刀的记载,应该是偃月刀由马上使用到陆地练习,并成为后来广为民间习练春秋大刀的重要源头之一。另外,在《武备要略》卷八“大刀法”之“大刀形说”中,明确地说明了“大刀”即“偃月刀”。如书中载:“古云,三停偃月刀,尽头一停,而钻柄两停也。如刀长六尺六寸,刀头二尺二寸,其钻柄该四尺四寸矣。以刀形如月,故名曰偃月刀。”

尽管上述诸多史料已经确认了宋代已经有“偃月刀”名称的记载,但偃月刀的名字和形状,在出现当时北宋时的仪仗队里,并用来卫士们执刀显示威武震慑的作用。《武艺图谱通志》卷三载:“《武备志》所绘偃月刀与礼器图式所绘相同,而惟《武备志》所绘者注重毦礼器图式所绘者阙毦。”(毦,一种用羽毛做成的装饰品)卷三又引茅元仪曰:“偃月刀亦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由此可见,在宋代兵书最早记载的偃月刀已作为仪仗兵器,并没有特殊的实战效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学泰在《关羽崇拜的形成》一文中认为:“元好问的《续夷坚志》中言‘济源关侯庙大刀,辛丑岁忽生花十许茎’。这才是后世人们所熟悉的关侯所用的青龙偃月刀。元初郝经的《汉义勇武安王庙碑》中描写的‘旌甲旗鼓,长刀赤骥’则完全是《三国志演义》中的关羽的形象了。帝俄时期的大佐柯兹洛夫于1908年在我国甘肃黑城子挖走金代所刻年画‘义勇武安王位’,其中有关羽、周仓、关平等人的形象,周仓所执的就是一把长刀。”由此可见,关羽和偃月刀的直接联系均不见于正史记载中,但民间的确有此说法。

2 《三国演义》对奠定关羽春秋大刀形象具有重要历史作用和地位

元代民间武艺尽管一度受到官方的严禁,但元代杂剧中的武戏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出现了“关大王单刀会”剧目,显然关羽大刀的形象的确已经活跃于民间。而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正是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汇编而成。尽管它是一部小说,但对于研究关羽偃月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三国演义》第五回“三英战吕布”中载到:“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明确提到了关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且重八十二斤。第二十七回“千里走单骑”中载:“卞喜请关公于法堂筵席。关公曰:‘卞君请关某,是好意,还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关公早望见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动手,皆被关公拔剑砍之。卞喜下堂绕廊而走,关公弃剑执大刀来赶。”此段较为重要的是不仅记载了关羽大刀不离身的习惯,同时告诉我们关羽随身还携带宝剑。因此,唐代有人记录关羽使用剑的诗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十回“义释曹操”中载:“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似乎关羽与春秋已经开始了一定程度上的联系,而后人习惯上称青龙偃月刀为春秋大刀,应该和此有较大的关系。第六十六回“单刀附会”中载:“次日,肃令人于岸口遥望。辰时后,见江面上一只船来,梢公水手只数人,一面红旗,风中招飐,显出一个大‘关’字来。船渐近岸,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傍边周仓捧着大刀”。已经告诉我们后来关羽祠庙中的周仓形象已有雏形。第七十七回载:“时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也。关公亡年五十八岁。后人有诗叹曰:‘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书中再次把《春秋》与关羽产生了微妙的关系。同时,该回书还对关羽死后进行了神化处理,这对于后来关羽神话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如载到:“却说关公一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一齐按落云头……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后人题一联于其庙云:‘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由此,关羽喜读《春秋》,持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已经基本在民间确定并流传开来。

3 清代武举制度为促进民间习练春秋大刀起到积极作用

在宋代军队中出现的偃月刀,经过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小说对关羽形象的加工与丰满,基本奠定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尽管当时没有春秋大刀一词的记载,但关羽喜读《春秋》的嗜好,最终在民间武术门派中出现了春秋大刀名称和套路一说。而至于春秋大刀一词在武术中的最早出现,鉴于目前资料有限,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但不管如何,明代兵书中对于“关王偃月刀”有了较为正式的记录,并在《武备要略》一书中有了较为详细的刀法技法的记载。《武备要略》作者程子颐“选数势绘图”中,不仅详细记录了12种偃月刀的技术使用方法,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书中同时附有“大刀总势”,把12种技术动作相互串连,已类似现代武术中的套路。

此外,《清史·选举志》中对于当时的武举考试开始内容记载到:“考试初制,首场马箭射毡球,二场步箭射布侯,均发九矢。马射中二,步射中三为合式,再开弓、舞刀、掇石试技勇。顺治十七年,……再试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开满,刀舞花,掇石去地尺,三项能一、二者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三场。合式者印记于颊,嗣改印小臂,以杜顶冒”由此可见,“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的刀绝非日常习练的短兵器,而是类似关羽偃月式的大刀。由于“舞刀”是清代武举考试必考的内容,因此,习练春秋大刀也成为民间考取武举习武之人的重要练习内容,而这正恰恰是民间习练关羽春秋大刀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外,我们在徐震《太极拳考信录》一书也发现了清代民间习练春秋大刀的佐证史料,书中引“陈沟春秋刀谱”载:“关公提刀上霸桥,白云盖顶逞英豪。上三刀赫杀许褚,下三刀惊退曹操。白猿拖刀往上砍,朋虎就地飞来。分鬃刀难遮难挡,十字刀劈砍胸怀。翻身一刀往上砍,磨腰回又盘根。左插花往上急砍,举刀磨旗怀抱月。五花撒手往上磨,落在怀中又抱月。率刀翻身往上砍,刺回一举赫人魂。翻花往左定下势,白云盖顶又转回。右插花翻身往上砍,再举青铜砍死人。翻花往左定下势,白云盖顶又转回。挑袍翻身猛回头,十字分鬃直扎去。花刀转下铜翻杆,左右插花谁敢据。花刀转下铁门闩,卷薕倒退谁遮闭。花一花下当脱一字。左右往上砍,十字一刀忙举起。春秋大刀五关内。”唐豪、徐震等人在考证后认为:“以抄本中的春秋刀谱来看,他不但学得陈沟的太极拳,并且学得春秋大刀等武艺。”目前,尽管对于王宗岳的出生年代还有一定的争议,但基本认同王宗岳是清代人这一说法。另外,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也认为王宗岳应是乾隆初年。因此,可以认为清代春秋大刀的确已经成为民间武术人士习练武功的内容之一,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清代武举的考试间接助长了民间习练春秋大刀的风气。

4 现代武术拳种中春秋大刀套路保存是其流传的历史见证

从明代记载偃月刀作为陆地练习步法的兵器,使我们了解到偃月刀从马上使用到陆地练习的演变过程。清代武举“舞刀”考试又促进了民间习练春秋大刀的风气。古代兵书记载的大刀技术方法与套路对以后的武术发展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军事战争与现代武术的历史渊源。

在目前众多武术拳种器械套路中,都可见到春秋大刀的身影。如在《四川武术大全》一书套路和器械记载中,就有十几种武术拳种收录了春秋大刀套路,且名称稍有差异。如岳门的“南阳大刀”、赵门的“春秋大刀”、余门拳的“关公大刀”、高嘴山李家拳的“南洋刀”等。其中,余门拳的“关公大刀”又称为“南阳刀”,而苏门拳却称其为“南洋春秋刀”等。可见两者指的为同一事物。在四川形成的“四川少林拳”中记载的名称是“南洋刀”,而在《少林武术大全》一书中则为“少林春秋大刀”。看来,民间习练关羽大刀的套路名称是极其混乱的,但总的来说,民间所习练的大刀基本都附会于关羽名下,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

在查阅十几种有关关羽大刀刀谱的名称记载后,发现明代《武备要略·大刀说》中记载的“提刀式”、“撩刀式”和“败刀式”基本被现在的武术拳种收录。尤其是书中提到的“伴输诈败”的“拖刀式”为诸多大刀套路所保留,而在清代宋赓平的《剑法图说》一书中不但提到了败刀式和败枪式,而且还提到了败剑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四川部分门派收录的大刀套路中有“拖刀式”名称的记载,但在德虔所著《少林武术大全》一书收录的少林春秋大刀一路二路歌诀中却无此动作名称收录。这一问题则有待于资料的进一步丰满和研究。

5 结语

从晋代《三国志》中“关羽”人物的出现到宋代最早有“关刀”的记载,从元代《三国演义》小说中“青龙偃月刀”的附会形成到清代民间广为习练的春秋刀法,直至近代诸多传统武术拳种器械中保留的名称不尽相同的春秋大刀套路,我们不难发现,春秋大刀兵器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的历史嬗变过程,在春秋大刀演变的背后所隐含的厚重文化历史色彩,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发展的演进脉络。本文通过对春秋大刀兵器的历史追寻与回味,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考证关羽手中所持究竟为何种兵器,而是通过这一事件和角度,更多的发现和思考博大精深的兵器文化历史和大刀所涵带的武术文化色彩,更深入地探知古代军事武艺兵器背后的武术文化内涵。

[1][晋]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赵尔巽等.清史稿·选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宋]曾公亮等.武经总要.中国兵书集成第3-5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6][明]程子颐,武备要略,见《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28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明]茅元仪.武备志.中国兵书集成第30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8](韩)李德懋,朴齐家.武艺图谱通志[M].首尔:东文选,1998.

[9][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

[10]徐 震.太极拳考信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1]周 纬.中国兵器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2]杨 泓.中国古兵器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3]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14]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5]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6]唐 豪.中国武艺图籍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7]德 虔.少林武术大全(上)[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G85

A

1004—5643(2011)09—0001—03

陈振勇(1976~),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偃月大刀兵器
水中“偃月”:中国饺子文化的千年发展简史
健身百态
陶情偶寄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
菜刀和青龙偃月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