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2011-08-15陶志超
陶志超 陆 清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上海 200433)
学校体育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陶志超 陆 清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上海 20043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以及它所面临的传承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找出制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瓶颈,努力拓展出一条融民族传统体育于学校体育与一体的和谐发展的新路,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今后在学校的广泛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 传承发展
传统体育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但要继承下来,而且更应发扬光大,使之放出异彩。[1]但时至今日,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远不如西方体育红火,传统体育教育在学校开展更是不容乐观,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传统体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下,如何在学校这块阵地加强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是亟待解决的瓶颈工作。
1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开展的现状
学校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一个主渠道,我们应努力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使其在学校体育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对于我国民族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然而,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参加跆拳道、游泳等训练班,却很少听说有学生去练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见,我国当前对国民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从学校教育开始就处于下风。反观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这两个项目由早期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性体育”,两国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致力于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狠抓普及工作。而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体育运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学校出现西方体育开展越来越强,而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弱的不和谐音符,这不禁让国人感到扼腕,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和传承者,应该对目前的传统体育教育的困境加以深思。[2]
2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2.1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当下的体育教师在学校学的都是以西方体育为主,所拥有的一切身体文化知识、技能储备已经是完全西方体育化的程式,学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只占很少的比列,且大多数局限于武术这类单一的传统项目。基于传统体育教师师资不足,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说,师资力量是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有力保障,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加强对传统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这样才能切实的促进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3]
2.2 教材内容单一陈旧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很多的有识之士就已经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强大的教育功能,他们竭力主张把一些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全国或地方的学校体育教学范畴。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美好愿望一直没有得到实现。[4]正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竞技性、娱乐趣味性,并要充分体现出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反观当前,学校使用的传统体育教材匮乏,学生使用的教材内容单一,其编排缺乏科学的层次衔接,例如一套五步拳有可能从小学一直反复学到大学,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内容无疑为传统体育在学校顺利开展设置了一道障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在学校推行优秀的传统体育教材,进而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学校得到真正重生。
2.3 西方体育占据主导
在近代,西方体育相继传入中国并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回眸一个世纪以来的我国学校身体文化教育,我们始终在走一条西方身体教育之路。今天的学校身体文化教育几乎全面地被西方身体文化所垄断。不论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还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其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化。[5]
文化是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样也应当呈现出多样性。多年来,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西化”是非常态的,它的常态应当是一种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以西方体育项目为辅的模式。但事实上,从我国体育教育领域引进苏联的体育教育体系后,民族传统体育在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开展始终被“画地为牢”,而这个“地”是西方体育的“地”,这个“牢”也是西方体育的“牢”。长此以往,自然影响到传统体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传统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2.4 民族传统体育不足之处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的许多特殊现象缺乏科学研究,不能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研究,传统文化的“中庸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封建文化的糟粕。另外,在竞技方面,有些项目在技术、战术和裁判法及比赛规则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裁判在判定比赛时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成分,造成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在比赛时很难做到公平。而现代西方体育着重体现出以奋斗、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尤其是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欠缺之处。
3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传承的价值功能
3.1 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的社会性要求人们必须存在于某个群体。社会的群体和群体之间是多渠道多方面地彼此联系。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以及发展强烈地影响并引导着人们的共同意识和文化需要,这使人们自觉地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从而有助于增强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凝聚力。
从狭义上讲,一个民族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它有同一信仰和文化,为了让民族内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追求和增强共同的群体意识,就必须通过某些手段来达到该目标。从这一层面上讲,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实现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样一个目标的具体手段。
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为了自身利益和求得自身的发展,总是需要和其他民族发生联系,彼此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媒介,充分发挥了民族间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由于设置的项目和参赛的人数不断增多,因此运动会的规模和影响也逐渐扩大。各民族借体育盛会欢聚一堂,既振奋了民族的精神,也将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宣传和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味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6]
3.2 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民族传统体育是特定民族文化的反映,它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体魄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独特作用,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并融合了祖国传统的医学、导引术等理论和方法,使其产生了独特的强身健体功效,具有其他体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利用每天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师生们都在积极地加强传统体育锻炼,以此带动各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3.3 缓解学生精神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人的心理锻炼和精神修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好坏,故传统养生学历来以修心养性为本,提倡“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使志无怒”等,以达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长寿原有术,养性是根本”的内涵。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思想是要“预防为主”即“防患于未然”,同时提出“养生先养心”的观点,即养生首先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让人们寻找一种持久稳定的情绪状态,而这种稳定的情绪状态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4 培养学生体育观念,加强终身体育教育
传统体育养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点的形成。通过传统体育功法的练习,学生的亲身实践能得到体会和感悟,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得到愉悦的享受,渐渐悟出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且传统体育养生包涵的内容丰富,一般受场地、时间、器材的影响较少,整个动作的过程柔和缓慢,圆活连贯,不会有太疲惫的感觉,也不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和意外事故的情况。所以当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可以掌握一种自我锻炼的技能,这种技能锻炼可以不受环境和季节的影响,为他们提供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方式,使之终身受益,这正是传统体育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4 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对策
4.1 中西体育结合,创新发展理念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强和促进与多元文化进行的沟通与交流,进行比较和碰撞,在保持本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也兼顾西方体育的融合沟通。要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得到最大发展,只有不断深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必须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成分,打破原有的西方体育一统天下的观念,以和谐统一的态度对待西方体育,使中西方体育二者充分融合、并行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
4.2 走出传统怪圈,开拓教育模式
我们应该把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班级的“小课堂”,引入到早操、课外活动的“中课堂”,到上千人学生表演和理论讲座的“大课堂”,使上课、早操、课外活动、群体表演等融为一体,既丰富了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传统体育的兴趣爱好,使传统体育由课堂走向校园,充分拓展了学校传统体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开拓传统体育教育新模式,让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有一片广阔发展的天地。
4.3 加强文化宣传,增强民族意识
学校定期组织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周、传统体育文化月等活动,让学生能体会到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教育和传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打破原有学校体育课堂就技术而技术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由技术去悟道理,从而充分认识到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教育和熏陶。
相关部门应用各种宣传工具,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体育与民族进步、民族体育与社会发展等相互关系和重要意义的宣传,以强化学生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之重大意义的认识,从而使“发展民族体育”、“支持民族体育”的口号变成千百万学生的自觉行动。
4.4 加强校本研究,强化改革创新
学校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因为学校体育教学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继承、推广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很多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都没有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内容范畴,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局限于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以及一些新兴的休闲体育。因此,各个学校应当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首先,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要受学校教学大纲的限制,必要时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大纲做适当的修改,改革不合理的因素,保留积极向上的项目;其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高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一些新兴时尚体育面前稍显落后,因此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当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和创新。开设的项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项目、需要什么项目,教师还必须向学生做大量的调查,去了解学生的喜好,从而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5 结语
要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的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要改变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名存实亡的尴尬境遇,唯有优先发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让传统体育在学校这块阵地生根、发芽、开花,惟其如此,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迎来发展的春天。
[1]张继顺,郝玉峰,等.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歧与融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21-22.
[2]张建新,白晋湘.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21-23.
[3]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116.
[4]宋享国,徐东圆.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材化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96.
[5]王 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5):62-63.
[6]徐春毅,虞定海.高校武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及途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4):74-76.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
Tao Zhichao Lu Qing
(Shanghai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School,Shanghai200433)
This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s and logical analysis,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ports,and its plight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to identify constraints and the bottleneck in th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in efforts to expan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in school sports,and find one of the new roads about harmonious development,as the traditional sports to carry out a wide range of schools,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in China in the fu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school heritage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1)05—0093—03
1.陶志超(1980~),男,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