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培养激发方法
2011-08-15曹永跃
曹永跃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浅析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培养激发方法
曹永跃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具体地讲,包括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并对体育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重视影视媒体作用,注意武术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注意利用电化教学,建立良好的动作表象;注意利用少林与太极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的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深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潜力,让学生不仅喜欢中华武术,而且更加喜欢武术课。
高校学生 武术课 培养激发
良好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运动动机,使其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应当认识到运动动机对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只有动机正确且强度适宜时,才能对运动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过弱或过强的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是消极的,不适宜的动机可通过认知、情绪、自我控制等机制对运动行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或狭窄、情绪低沉或亢奋、技能学习缓慢或动作失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体育教师应当对学生运动动机的性质与强度做出准确的观察、评价和适当调控;另外,还应充分认识到运动动机与体育活动效果之间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即运动动机对体育活动效果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体育活动效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动机。
1 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培养
1.1 端正习武态度,提高大学生习武的自觉性
习武态度是学生对武术学习和练习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对武术活动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在学生习武态度形成过程中,武术教师与家长都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向学生灌输武术活动的意义、价值,并带头从事武术运动锻炼,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习武态度与行为给予积极强化。
毛泽东同志曾说:“欲图体育之有效,非促其自觉不可。”同样,欲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效果,就要从提高大学生习练武术自觉主动性着手。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散手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让大学生了解武术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发展其身体速度、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培养其勇猛、顽强、不怕劳苦、坚韧不拔的意志。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武术选项课,认识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抱负水平,注重从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层面启发教育,端正大学生习武态度,以便培养其习练武术的自觉性。
1.2 培养大学生习武兴趣,进而培养习武动机
习武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武术学习或武术运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参加武术运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习武兴趣影响着学生习练武术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次数),能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武术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武术运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是学生乐于参加武术运动主观意向的表现,是学生习练武术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标志。习武兴趣可以使学生在不断进行武术学习或武术运动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丰富自我,培养全面细致的观察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将来从事某种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内动力,同样,习武兴趣的形成也可以对其从事武术习练或主动参与武术运动起到培养作用。具有强烈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大学生一旦对武术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学习武术就成为一种非常有趣的事,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进而就会对武术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武术教师要注意了解大学生的武术基础与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融入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武术新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并注意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让大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相对集中地进行武术习练,从而强化大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
1.3 恰当利用活动动机转移,培养大学生习武动机
活动动机的迁移是指原有动机对以后活动动机的影响。在学生缺乏习练武术内动力的情况下,恰当利用学生原有其他活动动机与武术运动发生联系,并加以引导、鼓励,把学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习练武术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武术文化或从事武术运动的需要,把原有的活动动力迁移到武术运动上,使学生产生习练武术的需要,使其对武术选项课也产生兴趣。
如,以2008年的奥运会武术比赛录像、“武林大会”现场直播等优秀武术影视作“诱因”,激起大学生习武热情,并进行正确引导,将武术影视与武术教学结合起来,就可以将大学生喜欢影视媒体的动机迁移到习练武术活动中。
1.4 合理培养大学生习练武术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时尽力去做,并力争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锻炼效果也较好;避免失败的动机会使人产消极的情绪状态,锻炼效果也较差。
培养大学生习武成就动机的关键是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习练武术过程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使学生体会到自我实现的喜悦,成功的体验对学生习武动机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武术教师应鼓励大学生确立以追求进步为主的习武动机,通过表演、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安排,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武术教学活动中,多提供学生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其实当代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成功需求,热切期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获取成功,这也是武术教师进行教学,培养大学生习武成就动机的有利条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拳种)、方式(表演与技击),使他们在表现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自己的成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习武的自信心,还可以激发其习练武术的积极性。
1.5 适当开展武术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习武术动机
武术教师通过强调不同的武术教学目标、反馈、成功标准等可以制造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气氛。竞争可分为个体间、团体间和自我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应注意竞争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以团体间竞争为主。进行个体间竞争时,应当按照能力分为高、中、低三组,竞争活动要适量,提醒学生在竞争中注意发挥和展示能力,相互鼓励,团结互助,胜不骄,败不馁,防止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的出现。
同时,还应注意合作与竞争方法的相互补充与合理运用,在小组合作活动基础之上展开的中等程度的竞争活动,即适量和适度的小组合作与竞争方法的结合,才会发挥个体与小组间的广泛互动作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 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激发
2.1 实施主体性教育,激发大学生内在习武动机
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要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结合,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中。这种师生关系决定了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欲得到充分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教学效率必然加快,教学效果必然增强。高校武术教学也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施开放性教学,激发学生习武动机。
在高校武术教学实践中,应给学生较多自主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习武动机,提高学生武术习练的积极性。在访谈中,很多同学反映,希望武术选项课中能多与教师互动,直接参与到武术教学实践活动中。武术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在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最佳结合的情境之中,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习练武术的动机。
2.2 革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革新武术教学内容,以实用较强的武术散手与优秀的武术教材为诱因,对大学生习武动机激发具有十分突出的促进作用。武术选项课的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开设学生喜欢的武术课程内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和安排教学进度,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需要尊重,但还应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武术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但他们都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结构,一定的社会阅历、接受力、理解力和求知欲,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含有传统文化内涵,并逐渐激发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
武术教学实践中,高校武术教师应结合实际(如男生多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攻防性,女生多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审美性),开设全面、系统的武术选项课程内容,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增加武术运动的趣味性,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习练武术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要求,使武术选项课的课程设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激发学生的习武动机。
2.3 革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独特的课堂组织方式才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要根据高校武术教学的特点,一方面要适当保留并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武术教学内容、形式、规律、要求和实施途径的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适应高校武术教学发展新要求,来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2.4 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实际能力的推测,即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决定个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及活动时的情绪。
选修武术课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对武术有兴趣,但基础又参差不齐的群体,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设置恰当的目标,指引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并利用强化手段(奖励与惩罚)来督促学生习练活动,多采用正强化,即多用表扬、鼓励学生的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能积极、自信地参与到武术活动中来。对于武术基础差、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教师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多指出其长处,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树立习武的信心和兴趣;而对武术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其继续努力的动力。在教学中,只有讲究艺术性、合理性的强化措施,才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习武动机。
2.5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这也是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体现。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教师。在武术选项课教学中,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了解每节课之间以及与新旧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武术基础,每个学生对于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更要花时间、下功夫去了解学生,去了解他们已有的武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武术知识衔接起来,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此外,教师还可从学生感兴趣的武术知识中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主动习练武术的兴趣。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要将所要教的武术内容、学生已有的武术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6 以及时合理的反馈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反馈是保持自我调节功能运转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习武动机的整个形成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来自习武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习武效果有着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习练活动,改进习练策略;另一方面习武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习武动机,从而保持了习练武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习武结果和进展,对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无论这个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为若是成功,学生的习武热情会提高,会加倍努力;若是失败,学生可从中看到不足之处,予以及时改正,同样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其努力习练。
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与指导,这对习武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很重要的。其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一种必要的反馈。及时正确的评价,可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激发学生习练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习武动机。鉴于武术选项课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的内容、标准、时间等都应因人而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将某个武术基础差的学生与其他武术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而应将其与自身的进步进行纵向比较,并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样,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又激发了习练武术的积极性。
2.7 以正确的归因指导激发大学生习武动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在未来武术学习中的成就动机,“努力”对行为结果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归因的方式对于个体未来的行为动机以及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武术教学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在武术选项课教学中,教师若能对学生的武术学习结果给予正确的归因指导,必然对学生的武术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使武术基础好的学生在取得进步后,不至于过于骄傲自满而停止学习,而是树立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去争取更大进步的学习信念;另一方面,对武术基础不好或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
应多给予鼓励,尽量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主观努力的不足,而不应归因于“是否是学习武术的材料”等习武能力方面,而是培养学生继续习练武术的信心,从而激发其继续习练武术的动机。
3 结论与建议
影响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及武术自身魅力,特别是武术课教学内容、媒体宣传、少林与太极文化发展、武术独特养生理念、武术传统伦理文化、提高武术精气神内涵及保持较好形体功效等因素都是影响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的主要因素。
培养激发高校学生选修武术课动机要重视影视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建立良好的武术动作表象;要注意武术文化资源及其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内涵的认识;突出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活动区域特征,深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潜力,让学生不仅喜欢中华武术,而且更加喜欢武术课。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30-244.
[2]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271.
[3]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6.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67.
[5]吴厚庆.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曾 杨.试论激发学生习武的兴趣[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13-116.
College Students Wushu Motive Stimulation Methods
Cao Yongyue
(Puyang Professional College,Puyang Henan 457000)
Movement motive are important for sport and exercise,specifically speaking,including the functions of launching,selecting,consolidating and maintaining,and for sports activities have important effect.For college students Wushu motive inspiration,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film and television media,to Wushu cultural resources,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n Wushu,outst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societies and college Wushu teaching.To stimulate college students Wushu motive,we can use electronic equipment teaching,form good action teaching ways,make full use of Shaolin and Taiji Wushu cultural resources,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Wushu,and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regional curriculum resources,let students love Wushu and like to attent Wushu classes.
college students Wushu class stimulate
G85
A
1004—5643(2011)05—0067—03
曹永跃(1974~),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