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州地区少数民族武术活动研究

2011-08-15赵金娜

武术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德州回族传统武术

赵金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德州地区少数民族武术活动研究

赵金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少数民族武术集宗教、民俗、生产、娱乐于一体,居住于山东的少数民族有55个,其中德州地区回族武术成为山东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代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从德州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史和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德州回族武术的宗教文化背景、社会习武风气、民俗民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进行系统分析,阐释回族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时代特点,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启示。

回族武术 拳种分布 文化成因 启示

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少数民族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伴随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渗透而不断传承与演进。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生生不息,薪火不断在一代又一代人类繁衍中得以保存发展。山东德州是大量回族人聚居的地区,该回民地区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德州地区回族武术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对于补充丰富山东省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 德州少数民族概述

居住于山东境内的少数民族数量颇多,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基本涵盖了所有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73%,主要分布在1100多个村(居)。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壮族等6个少数民族超过5000人。济南、德州、聊城、菏泽、泰安、济宁市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五万。现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正在逐年激增,其中回族人口增长最快,人口超过50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8.6%;已经成为山东省少数民族人口规模最大、聚居最为集中的少数民族代表。

据2009年11月德州市民族与宗教局新闻发布会数据统计,德州市现有回、蒙、满、壮等39个少数民族成份,共8.0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7.47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3%,分布在全市11个县市区46个乡镇的150个村居。少数民族人口超万人的区县3个(德城区1.09万人,陵县2.05万人,临邑县1.23万人),回族乡1个(禹城市十里望回族乡),回族村(回族人口占50%以上的村)105个。

近几年来,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速度逐渐高于汉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少数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这些成为山东省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文化,尤其是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武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家政策保护和发展,此外,各个层次级别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也为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提供了平台,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武术呈现给世人,近些年来国家提供了不少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上的优惠政策,这些都给全民体育事业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2 德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回族武术

2.1 德州自古崇义尚武、人才辈出

德州地处冀鲁交界,历史上形成了既有齐鲁之风、又有燕赵之风的民风民俗特点,自古尚武之风颇盛。

如先秦战国时期廉颇(前3世纪),今陵县人,赵国上卿、“信平君”、军事家。武艺高强、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161-223),三国时期蜀汉皇帝、曾任平原县令、平原国相,武艺精湛。

窦建德(573-621),今武城人,武艺高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河北起义军)屡立战功。窦建德年轻时就“重然许,喜侠节”(《新唐书·窦建德列传》)。一次有几个盗贼在晚上去窦建德家抢劫,窦建德站在门边,待盗贼进屋后,先后打死三人,其余的盗贼吓的不敢再进。盗贼只好请求将三人的尸首要回,窦建德说:“可投绳系取之”(出《新唐书·窦建德列传》)。盗贼于是将绳投进屋里,窦建德将绳系在自己身上,然后让盗贼曳出,窦建德随即跃起持刀,再杀数人,从此更加闻名。公元611年(大业七年)因助孙安祖起义,家眷遭杀害,遂率部起义,投奔高鸡泊(今武城县四女寺洼)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很受高士达器重,并被任命为“司兵”。

近代以来,德州武艺名人辈出,韦逢甲(1796-1842),近代抗英将领。山东齐河(今山东齐河西南)人,道光进士。1841年被调往镇海督铸大炮,团练乡勇。旋署乍浦同知,办理防务。1842年英国侵略者侵犯乍浦,乃率乡勇堵击,中炮牺牲。副都统长喜、佐领隆福等同时殉难。

朱红灯(1850——1899),原名朱占鳌,又名朱逢明,号天龙,武艺精湛,祖籍长清县孔官庄,客居泗水县拓沟镇。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到大李庄(今齐河县)舅父齐享水家,见百姓受外势力凌侮,在大刀会影响下设坛组织义和拳。是年6月率众攻打徐家楼等天主教堂。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朱红灯率师转移,与茌平、博平义和团联合,由秘密斗争转向公开,改义和拳为义和团,继续攻打洋教和地主豪绅。

李长水(1851——1907),平原县苏集乡前杠子李庄人。光绪年间,洋教盛行,李长水为反对本村恶霸地主(天主教徒)李金榜的欺压而拜师练拳,1899年夏,他请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等27人来杠子李庄,并邀附近拳场的拳首,举行了“拜拳师会“。尊朱红灯为大师兄,以此,李长水举起了”扶清灭洋的义旗,号令拳民要“尊师长,敬父母、不贪财、不恋花、尊大爱小、和睦乡里”。1899年农历五月,首先打击了教会反动分子李金榜,赶走了来自禹城御桥韩教堂的外国神甫高风仪。平原县知县蒋楷亲率马步捕快,去杠子李庄捕剿拳民,被义和团打败。

尚云祥(1864-1937),近代武术大师。字霁亭,山东乐陵尚家村人,他自幼聪慧过人,生性争强好胜,嗜武成性,初从马大义学功力拳,虽缺乏精武之先天条件,但他勤学苦练,有“铁佛脚”之称,最终成为近代武史上的形意拳名家之一,“尚氏形意拳”创始人。

马龙潭(1857-1940年),字腾溪,德州市庆云县中马村人,乡人尊称为“马大人”。马龙潭少年时文武通达,喜欢玩枪、骑马,堪称一代儒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马龙潭舍身报国,带领数百人参加部队,因保护沈阳皇陵及文物祭器有功,清朝皇帝特赏赐马龙潭四品花翎,被委任为辽阳总巡、通化总巡。光绪三年,承袭云骑尉之职,民国初,授陆军中将,驻守凤城。日本人觊觎此地已久,马龙潭刚柔兼使,经权并用,边境得以粗安。凤城有碑纪其事,颂之曰:凤山常峙,鸭水常流,公之功德,同此千秋。

吴钟(1732年—1822年),字弘升,回族,八极拳创始人,清代海丰(今庆云)后庄科村人,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自幼练武,先后拜马胜标、呆叟夫妇、赖魁元等人为师学武,得太祖三十二式、少林刀法、六合大枪法、飘遥刀法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吴钟持一杆大枪三进三出福建少林寺,暗器无一着身,后与抚远大将军、恂勤郡王胤禵比武胜出,被誉为“神枪”。之后,吴钟到直隶天津咸水沽设场教徒,传播武艺,以保盐镖为生。他与当时武林泰斗康德力、李章、刘三闪换谱为表,传同一家,故有“康德力的棍,吴钟的枪,短打擒拿数李章,刘三闪的八极天下趟”之赞誉。晚年,吴钟曾受族人邀请到孟村传授技艺,后回到家乡广收弟子,并对拳式械路进行总结,正式定名为“八极拳”。目前,庆云县后庄科村建起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仰钟园”,吴钟墓修葺一新,供国内外诸多八极拳爱好者前来瞻仰凭吊、寻宗问源。

2.2 回族迁徙与融合中的武术

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者的后裔。公元十三世纪,蒙古族成吉思汗西征东返时,一些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编为探马赤军(后称回回军)从中亚迁入中国,经过长期与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回族。

德州回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伊斯兰文化、齐鲁传统地域文化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清乾隆帝曾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亦有:“回族不仅能吃苦,更有尚武之风,善骑射,精狩猎,枪法、刀法均极精准,老少男子均有此风,且多善拳术……”清代中后期,回族武术发展迅速,由回人编创的弹腿、查拳、臂挂拳、心意六合拳、八极拳、回回十八肘等,成为享誉海外的优秀拳种。比如名声显赫的“教门弹腿”,民间亦流传有“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一说。

正是由于回族分散于各个地区、与其它民族和谐相处,才造成了回族人口不断流动和迁移,使得回族遍及全国各地。随着这种全国范围的流动,许多的回族武术内容流传到全国各地,回族武术文化的交流传承得到了较大范围的传播。

3 德州地区回族武术拳种分布状况

德州市辖1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包括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陵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齐河县、临邑县、宁津县、庆云县,总人口560万。

德州地区厚土育忠,自古多侠义之士、豪迈之气。回族人民民风崇义尚武、勤奋好学、爱国爱教的优秀传统,自元代以来,在德州历史上涌现出不少颇有影响力的武术杰出人物。兴起和发展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回族武术,较为流行的有弹腿、回民七式、查拳、八极拳、回回十八肘、护身拳、通备拳、白猿通背拳、阴把枪、心意六合拳、八门拳、八门驷拳、环子捶、汤平拳、十三太保气功。其中在德州地区流行的拳种主要包括查拳、弹腿、八极拳、心意六合拳等。

4 德州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回族)的成因

德州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形成因素是多方面。它的形成发展与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4.1 特殊地理环境是德州回族武术发展的客观保证

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黄泛平原,地势平缓,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最高处,位于夏津陈公堤高地,海拔32.6米;最低处位于庆云东北,海拔5.3米。德州贯黄(河)运(河)而望江海,连鲁冀而衔中原,是山东的北大门、京津的南大门。地面坡降在七千分之一左右。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为德州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从历史承继关系来说,地理环境是社会风俗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回族粗犷刚烈、尚武尚勇的性格。社会的动荡、频繁的战争,强化了德州回族人民形成尚武尚勇的社会风俗,这种风俗延续不衰,为回族武术提供了客观基础,促进了回族武术的不断发展,也同时推动了齐鲁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4.2 回族宗教文化与德州回族武术

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得这些民族保持着一些共同的民族习俗和尚武习惯。许多的回族武术内容,例如一些教门拳在这些民族中也有所传承和发展。他们在习武过程中处处都体现了浓重的伊斯兰教的特色。比如“汤瓶七式”,它的起式和收式都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即小净的汤瓶为标记,并且汤瓶七式整个动作刚柔并济,与穆斯林礼拜相似。还有“回回十八肘”是以肘法居多的短打招法,起式就有依玛式(食指放在鼻前)意为信主独一,结尾有“都瓦式”(双掌抹脸,捋髯动作)意为穆斯林面向真主,应有所祈求和感恩。

4.3 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换一个视角来看,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与演变是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这个前提条件的。离开这一前提,少数民族武术也就难以生存并流传至今。德州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造就了德州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历史上德州就是农民起义的聚集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到近代“扶清灭洋”、“驱赶外辱”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民族斗争,以及清末的义和团起义等等,这些战争的策源地都与德州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该地区少数民族习武热情高涨,尤以回族人为代表的武术人士辈出,德州地区回族人在这些斗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4.4 回族风俗习惯是影响回族武术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凡回民聚集的地方大都有练武的风俗习惯。他们每天在做完礼拜和饭后,便“齐集寺院,弹腿打拳,玩枪弄棒,切磋琢磨,互试比赛”。迁移到南方各地的回族也多擅长武术,山东和河南、河北等地的回族更是酷爱习武,均保持着回民族练武的习俗,并世代相传、繁衍不息。

习武活动作为回族的一个主要风俗习惯,其大量的武术内容和运动形式逐渐地融合和纳入到我国传统武术范畴中来。例如,回族人民喜练的查拳、弹腿、八极拳、心意六合拳等,均为回族独有的拳种,现在都已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中间传播。

4.5 齐鲁文化对回族武术的影响

武术拳种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着自身的个性风格与特殊内容,使武术拳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了诸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武术拳种的产生与发展,既受到文化传承的影响,又与民风习俗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齐鲁文化熏陶和滋养着中国武术拳种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不同的武术拳种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

由于没有自己的祖居地,回族人口大多分散在全国各地,山东尤以省内西北西南偏多(如德州地区)。人们为了生存和不受外来欺负,养成了尚武、团结的习俗。虽然回族武术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但它受齐鲁武术文化的影响较大,吸收了许多其它齐鲁武术的内容,在这个背景下,齐鲁文化和回族武术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文化的融合推动着回族拳种地不断产生和发展。除了个别的“教门拳”保持本民族特色外(如回回十八肘、弹腿、汤瓶七式等),其它武术内容已融入到中华武术的大家庭中来(如四路查拳、劈挂、八极等)。

5 德州回族传统武术的时代创新性与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的习武之风自古盛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武术内容和传承方式,但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使得许多少数民族武术的精华并未能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和了解它。而德州回族武术文化的社会成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我国武术的传承发展给予些许提示。回族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和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其需求的多元诉求,回族武术在社会上又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并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它曾是御敌防身之术,更是强身健体和愉悦身心之法。这无疑是民族武术文化发展的新特征,也是武术对时代快速发展的一种适应。一种声音认为,对于民族文化遗产,不应触碰它的“原型”,应该还原其“本色”,认为这样人类遗产才能得到传承和保护。而回族武术从形成之初一直到现在仍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少数民族武术发展的典型成功代表,其潜移默化的发展规律和传播路径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它是对新时代下“害怕革新,僵化创新”观点的有力反驳,这种传承与适应是一种文化的变迁,是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创新保护的一种方式,并为武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回族武术文化的社会成因并不是偶然形成的,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才能变得生机勃勃。

[1]张一民.当代宁夏体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2]李成银.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4).

[3]杨湛山.齐鲁穆斯林的武术活动[J].中国穆斯林,1984(1):42-45.

On Dezhou Minorities Wushu Activities

Zhao Jinna
(P.E.School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Jinan Shandong 250014)

Minority Wushu includesreligion,folk customs,production,entertainment activitiesin it.There are 55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Shandong,Shandong Hui Wushu has become a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Wushu in Shandong.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field study,and so on,from the viewpoint of Wushu of history and ecology of Dezhou minority traditional Wushu,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igion background,cultural backgrounds,social atmosphere of minority Wushu,civil customs,geography,history,and other factors to explain the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Hu Wushu formed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of development,to explore the inspirationsof it in modern society development.

Minority Wushu cultural causes Wushu school distribution inpiration

G852

A

1004—5643(2011)05—0031—03

赵金娜(197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德州回族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德州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综合防治措施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