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瓶颈分析

2011-08-15谭润芳

武术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武术民族传统

谭润芳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瓶颈分析

谭润芳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朵奇葩,但在国际上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话语权。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狂欢,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理性审视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从传播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对外传播 瓶颈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以人文思想为精髓的文化体系,被称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非常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继承发扬,在竞技体育的强烈冲击之下独树一帜。经过60年的发展,不仅在国内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但是,由于传播信息与传播媒介等方面的欠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效果极为有限,在国际上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影响力。研究其在对外传播中的瓶颈,并依此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同时对世界体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信息资源流失,传播内容遭消解

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进行了各自的定义。传播学中的信息(information)就是指传播的内容。[1]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门类众多、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体系,并且大都得到了较好的继承。由于依托特定的文化土壤,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适合对外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信息特指在国内发展成熟、民族特色显著、易于为其他文化所接受的体育文化内容。这些信息资源正在渐渐流失,不断消解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

1.1 孕育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土壤逐渐消失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中华文明在整个可考的历史时期,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其中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活动基本靠体力,日常生活缺医少药,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加上时局动荡,在这种综合环境的影响之下,龙舟、秧歌、蹴鞠、气功、武术等一些体育活动得以发展和传播,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呈现在现代人面前。[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三中全会”以后又完成了由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蜕变,现代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文体娱乐活动的丰富、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这些巨变使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孕育他们的文化土壤,最终使得部分项目因没有得到传承而消失,而存留的项目因其文化氛围的巨变,往往流为徒有其表的舞台表演,从而失去了对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1.2 人为选择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群逐渐萎缩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由生活在辽阔祖国的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其中既有体现中原文化、草原民族文化与南方水域民族文化特点的运动内容,又有盛行于历代民间节令和宫廷中的民俗体育形式。[3]但是,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为继承带来了难题,有鉴于此,国家相关部门将武术等民族特色最为突出、体系最为完整、外国受众最为感兴趣的项目放在了对外传播的首要位置,不仅在国内各大专业体育院校设置了相关专业,更通过派遣专职教练到国外执教等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客观地说,这些措施对于推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更多的项目在纯自然的状态下被各种文化所同化,最终因为特色不突出而退出历史舞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对于文化界同样适用,只是,历经上千年传承发展的项目朝夕之间消失殆尽,这不仅仅是我国体育界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永久遗憾。经过抽丝剥茧样的消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群的核心竞争力也遭到了极大削弱甚至解构,在外来体育文化愈来愈烈的冲击下即将失去传承的主动权,更不要说对外传播自己的文化了。

1.3 过度改造使部分项目失去民族特色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地球村”的概念,[4]当今社会的发展正不断应验着此种预测。在这种环境下,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独立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良,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也不例外。因此,寻找民族传统与国际接轨之间的契合点,应该成为致力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专家学者的工作重点。武术作为我国着重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改造力度最为明显。传统武术以防身健体为目的,形成了联系、应用的一整套体系,练习者往往需要花费毕生的精力研习一种拳法。为适应现阶段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同时易于为外国受众接受,相关部门对武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将其分解为武术套路、散打等项目。改良后的武术套路沿着“高、难、美”的路线与“舞”接轨而丧失了技击性,散打则成为拳击的拳、跆拳道的腿与传统武术招式的杂糅而渐渐缺失了民族特色。诚然,武术的改造短期内为项目本身在国内外的传播带来了生机,但是,这种过度的改良对项目长期发展以及内在文化底蕴的继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该引起高度的注意。

2 传播媒介窄化,传播效果被制约

传播媒介即传播过程中的中介或中介物。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5]然而,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中,这种“扩大”与“延伸”极为有限,就其传播的范围来看,基本停留在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阶段,远远没有达到大众传播的地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限制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却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种影响从过去一直持续到今天。

2.1 传承观念的陈旧限制了传播范围

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读书识字是统治阶级的特权,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的广大劳动者,只能依靠口传身授等人际传播进行继承,即使有个别项目被归纳总结后成书,但是限于造纸和印刷的限制,也不会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而且这种人际传播也并不是流畅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各种文化的传播人为地设置了各种壁垒,“传儿不传女”等传统传承观念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这其中自然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壁垒有显性的也有隐形的,所谓隐形的壁垒就是传承人在开馆收徒的同时,将项目的关键要旨小心保留造成“一招鲜”的效果。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流传至今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使项目散发魅力的关键往往就是这个项目传承的精髓所在,这些关键要旨可以誉为这个项目的灵魂,如果一个项目在灵魂缺失的情况下进行表面形式的传播,其传播效果则可想而知。在门户之见和狭隘民族观的影响下,这种观念并没有因为全球化趋势而削减,大大限制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

2.2 语言障碍影响传播通达

我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息繁衍着五十六个民族,各地域各民族的方言不尽相同,有些表达甚至南辕北辙,这对理解口传身授保留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即使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书籍文字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但是由于我国古代使用的是繁体字写就的古文,而现代交流传播的文字是简体字组成的白话文,这种变化也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同时,进入20世纪,各国学者把世界语言分成各种语系,我国语言被归入汉藏语系之中。虽然汉藏语系拥有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在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掌握世界传播话语权的当代社会,我国语言在世界交流中的声音还很微弱。[6]以上因素带来的结果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内的传承都存在一定困难,而对于必须通过语言关才能理解其真谛的外国受众来说,难度就更大了。

2.3 传播载体单一致使互动性较差

近年来,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除武术等个别项目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挖掘整理外,一些民间的组织和个人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不管是官方的工作还是民间的努力,所采取的传承方式除了继续口传身授之外,更多的是借助书籍刊物等平面媒体进行传播,也有少数将项目外在表现拍摄成录像视频进行传播。[7]以上传播方式在传播范围、语言理解方面的缺陷前面已进行了阐述。除“口传身授”外,其他途径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互动性较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文化为积淀,国内受众若要传承其精髓也要悉心研习,而对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理解不足的外国受众来说更为困难,似乎只有采用传统的“口传身授”来进行对外传播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向外国受众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对“师傅”的要求甚为严格,就目前情况来看,学贯中西,精通英语的“师傅”实在太少。而以目前的状况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不大适合大众传播。

3 文化意蕴薄弱,传播效果受影响

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行为成果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世界各国人民对来自古老东方的体育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传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传播,不仅要让外国受众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感受到其魅力,更要通过文化的感染力使他们从内心接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进行相关的练习和锻炼来感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整体文化力量。

3.1 传播范围及影响力有限

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批外国受众不远万里来到我国,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洗礼;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和其他馆校,也让许多外国友人不出国门就能近距离了解到东方体育文化。但是,面对体系明确影响深远的西方竞技体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目前还没有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散打脱胎于传统武术,是为适应对外传播而改良的技击项目,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在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发展,不过这一成绩较之拳击、跆拳道等风靡全球的世界流行项目来说,其传播范围和国际影响力还是极为有限的。散打可以说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外传播最为成功的项目之一,其传播形势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打布橹、摇旱船、高脚竞速等这些连国内练习者都不多的项目了。

3.2 传播内容仅限于技术层面,没能上升到文化高度

较之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体育项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最大的魅力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根基,在竞技比赛中处处体现出礼让、和谐的文化内涵,这种人文精神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不息的根源。因此,要想全面的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必须以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影视的发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转机,通过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一些“功夫巨星”在好莱坞的不懈努力,将“kung fu(功夫)”一词写进了西方人的词典。但是,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功夫”就是“嘿嘿哈哈”的拳脚,对武术产生兴趣的出发点也多是以暴制暴式的打斗,殊不知真正的武术传承中招式技巧的练习尚属其次,“习武先修德”的武德思想、“和为贵”的和谐思想等文化内涵才是武术传承中的精髓所在。[8]因此,仅仅限于技术层面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传播,不仅不利于项目在国际上的发展,反而会被竞技体育“技术重于文化”的习气同化,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3.3 单纯追求传播效果而忽略文化完整性

奥运会无疑是现代体育的标志性赛会,国际上许多其他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加入奥运会而获得了对外传播的巨大成功。如源于韩国的跆拳道,为适应国际化传播,大力度地对传统项目进行改造并将其成功推入奥运会,最终成为风靡全球的技击术。于是一些专家学者欲以跆拳道为榜样,通过北京奥运会将武术最终全面推向国际。然而,武术最终并没有出现在北京奥运会的正式赛场上,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件幸事:因为武术不是竞技体育,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不需要像体操那样通过游戏规则打分,并且竞技体育也没有办法根据精气神来打分,如果我们要进入奥运会的话,就必须把武术的精气神给去掉,这样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其价值将大打折扣,不完整的文化只能以一种项目的身份成为竞技体育的附庸。[9]不仅仅只是武术包含精气神,我国的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都有其灵魂,它们共同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忽略了文化完整性的传播,其传播效果也终究会受到限制。

4 关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理性思考

客观地说,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始终不温不火,但是饱含中国元素的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抓住后奥运的大好时机,掀起对外传播的新高潮。为保证良好的传播效果,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4.1 保持文化的独立性

经过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浸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部分内容确实搀杂着迷信色彩,因此,应该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辩证的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政府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但是,政府部门不宜根据传播需要将项目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应积极的培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土壤,引导民间力量顺应项目传承的需要自由的对外传播,切不可为适应外国受众的审美需求盲目改造,因为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民族特色一旦失去将不可能恢复。

4.2 增强传播的多元化

在全球化时代,“一招鲜”的传承思想已没有市场,只有开诚布公地拿出项目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获取对外传播的主动权。全球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英语在世界交流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现实。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培养和挑选既精通古汉语又能用英语等外语流利交流的传承者尤为重要。此外,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更好的传播方式,更多的外国受众不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项目文化,而且可以通过web2.0带来的互动传播技术增强交流,使传播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4.3 注重文化的整体性

虽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众多,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其灵魂就是以“和”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思想。因此,在对外传播中,要注意通过中华文明的强大魅力征服外国受众,使他们在了解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练习来强化对文化的认识,而不是像竞技体育那样只是为比赛而训练。整体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周期漫长且显效缓慢的过程,但其优势就在于:不仅有利于国外受众掌握项目技能,更能通过文化的感召增加对项目的忠诚度。因此,对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来说,这样的传播效果无疑是最佳的。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型中,加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其对外传播正面临着各种挑战。这种挑战有来自外部的,对此我们应该在磨合中积极寻求交流的契合点;而更多的挑战来自内部,必须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找出其中的瓶颈,并依此研究出相关策略,才能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并发扬光大。

[1]李景峰.信息与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

[2]吴涛.古代蹴鞠与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7(7):2131-2132

[3]崔乐泉. 生生不息的中国古代体育 [J]. 收藏,2008(4):28-37.

[4]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94.

[5]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44.

[6]达 亚.世界语言的分类[J].西藏旅游,1996(2):25.

[7]曾桓辉.客家武术传播与发展刍议[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3-115

[8]邓菊生. 习武先修德——论武德在武术运动中的核心作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71-172.

[9]《奥运大家谈》第六期:中华武术为何无缘奥运[EB/OL].http://video.sina.com.cn/onair/2008-05-30/162114848.shtml,2008-05-30.

Analysis on the Bottleneck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an Runfang
(Schoolof Sport and Art,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030051)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which deeply rooted in our magnificent civilization,is a treasure in the world sports culture.However,it hasn't obtained its deserved attention yet.After the revel that 2008 Beijing Olympic brought to us,China has been converted from big sport country to a sport power.Now it is essential to give a rational insight in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bottleneck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analyses it from some aspects such a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media and 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etc.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comes up with several improving strategies,tries to find som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ottleneck

G85

A

1004—5643(2011)04—0105—03

谭润芳(198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武术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华武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