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和谐”文化及文化发展
2011-08-15范维
范 维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遵义 563002)
太极拳“和谐”文化及文化发展
范 维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遵义 563002)
太极拳不但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功效,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太极拳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必须加强太极拳文化的自身建设,加强太极拳与相关学科的渗透,加强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加强太极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太极拳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实现太极拳文化的产业化、大众化和国际化。
太极拳 “和谐”文化 发展
太极拳结合了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术,并运用阴阳学说、太极学说及中医理论原理,是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拳蕴含丰富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这种“文化”既包括太极拳本身固有的理论与实践,也包括古典的中国医学和养生文化[1]。太极拳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形成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多种太极拳流派。为了便于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原国家体委于1956年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了24式太极拳,在1989年又结合其它传统太极拳的优秀特点创编了32式、42式和48式等太极拳综合套路以及各派传统比赛套路。
由于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功效,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练习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被誉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和推广太极拳,并成立了相应的太极拳组织机构。太极拳发展至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运动健身项目,它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太极拳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在注重追求太极拳健身功能的同时,应加强对太极拳文化的科学内涵研究,实践它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文化功能。
1 太极拳“和谐”文化
1.1 太极拳文化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传承中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观点,注重“人”这一主体的培养,强调德性双修。坚持“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在研究和弘扬太极拳文化价值时,既注重太极拳锻炼价值的全面性,又注重太极拳练习者在追求太极拳价值观时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太极拳“以人为本”的健身观。
坚持“以人为本”,也是太极拳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充分重视人的尊严,展示人的价值。太极拳由追求个人身体的和谐发展到身体与思想的和谐,进而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人的身心的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太极拳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让人们在太极拳练习中体验和培育和谐观念,通过太极拳活动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人”这一途径,使太极拳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传递和阐释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使人们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2]。
1.2 太极拳文化的“和谐之道”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满足练习者身心的和谐,达到形与神的统一。身体的和谐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精神的和谐可以减少心理的压抑和烦恼,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身体和精神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身体、精神与社会环境、宇宙自然的和谐。只有身体、精神与社会环境、宇宙自然的总体的和谐,才能实现关心、爱护、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关注生命、关爱人类生存环境,达到并实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全民族的和谐统一[3]。
1.2.1 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是当代社会给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中国儒家的“仁学”就是一种专门处理人际关系的学说。根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仁”由“人”与“二”两个单字组成,其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范畴,并把“仁”的本质解释为“爱人”,即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其目的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际的和谐。太极拳强调“以仁为本”,注重德性双修,通过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使人们诚信友爱,引导人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太极拳追求“自我之合、从人之合”,实现自身的和谐统一。太极拳的开与合、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快与慢,一招一式都体现出太极拳文化的不紧不懈、不丢不顶、粘连黏随的儒雅对抗。太极拳在思想修为上追求善恶分明、诚实正直、廉正俭朴、正其义不计其利的“正人君子”风范和道德品质,这些都是人文精神中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自由,重视人的价值,关怀生命,关怀人类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人与人之间通过以礼待人、谦和、仁爱、诚信的思想修为,实现人与人的融洽共处、互爱互敬,共同幸福生活和发展[4-5]。
1.2.2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达成和谐的相处方式。中国传统哲学讲求“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宇宙、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太极拳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生太极,阴阳对立,化生万物,强调人与自然同样对应,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追求共生、共存、共同发展。
太极拳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动静相生、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外相合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注重“四时养”、“五脏调节”、“起居节宜”,主张人体活动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相协调,使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相适应,形成良好环境的动态平衡[6]。
1.2.3 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细胞的一部分,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完善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平和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包括人的思维、思想、观念、形象、语言、举止、政治态度等要素,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保持协调一致。社会也引导人们修身立人,净化思想境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太极拳蕴涵的“崇武崇德,重德重礼,以德为上,武以德立”、“谦恭礼让,克己正身,忠君爱国,尊师重教”、“智勇兼备,自强不息”的伦理思想,成为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典范。太极拳寓无形的道德观念于有形的功法修炼之中,它使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其修身、养德达到一个良好的境界。有了“德”,才形成“仁”、“礼”,从而尊师重教、团结同志、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才能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7]。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太极拳文化与相关学科的渗透
太极拳集儒、道、释、阴阳、五行、兵法、哲学、易经、导引吐纳于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美学、音乐、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的融入,使太极拳文化向深层次发展,成为融技击、强身、健体、养性、娱乐为主要功能的运动项目。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的文化,我们必须加强对其保护,运用现代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解剖等人体科学理论对太极拳拳术进行诠释,揭示太极拳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健身功能,同时加强太极拳与相关学科的研究,丰富太极拳特有的文化内涵,包括它在书法艺术、音乐、剪纸艺术、根雕艺术、瓷器艺术、服饰艺术等等方面的作用[8-9]。
2.2 加强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合理开发
由于太极拳的社会作用和在全球的普及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太极拳文化市场,为了适应太极拳文化市场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太极拳传播学校、训练中心和俱乐部应运而生,与其相关的太极拳图书、音像、服装、器械、保健品及服务旅游业都将形成产业化、专业化。合理开发太极拳文化产业,成为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关键。我们在进行太极拳文化产业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要在横向上促进资源整合,促进太极拳文化与社会资本、旅游、媒体等方面的结合;在纵向上要注重培育市场主体、盘活文化、积极发展太极拳市场,同时高度重视太极拳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同志在参加温县陈家沟太极拳馆开业典礼时呼吁:“必须把太极拳做成一项产业,铸成闪光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经济接轨世界的桥梁。……为中华武术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得更加灿烂辉煌做出的贡献”[10]。
2.3 加强太极拳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精粹,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推崇,20世纪80年代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特种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来自美国、德国、韩国、瑞典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参观、学拳、旅游。
2.3.1 加强太极拳师资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随着太极拳在全世界的普及发展,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太极拳高速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是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太极拳拳师的培养,加强段位制和武术协会会员制,利用段位制考察培训教练员资格,培养优秀的太极拳教练员;二是有条件、有影响的高等学校创办高级太极拳教练班,提高太极拳教练员的理论水平;三是在太极拳的发源地,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应邀请名家、专家开办太极拳教练班,建立太极拳培训基地,引导规范太极拳培训市场;四是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应建立不同流派的太极拳高级人才信息库,以便规范国内外太极拳教练员市场,把一大批高素质的太极拳人才推向国内外,为太极拳文化在全世界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3.2 继续加强纵横联系,建立全球性的太极传播网络
目前,全世界练习太极拳者已超过1亿人,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陈氏太极拳后人陈斌讲到:“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早把散乱的文化产业进行甄别分类,组建行业集团。组建中国太极拳发展研究中心,集太极拳学派于一体,面向世界进行太极拳文化传播、太极拳技能培训、太极拳产品开发等业务。”建立全球性太极拳传播网络,加强纵向指导与横向联合,使太极拳的发展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要有组织地做好太极拳专家、教练的国际交流工作,在太极拳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际太极拳运动水平,发扬中国传统文化[10]。
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民族体育文化,应该把它作为国际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发展,要建立以拳种为依托,以协会为纽带,大力开展社区的太极拳健身活动。加强练习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发挥太极拳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国内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相结合,最终实现太极拳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
[1]郭志禹,姜 娟.中国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57-61.
[2]段廷进,李少杰.论太极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8(2):34-35.
[3]阙 君,金 彤.论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搏击·武术科学,2006(9):19-20.
[4]姜 娟.太极拳和谐文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5):54-59.
[5]龚惠萍.刚柔相宜的和谐之美——试论儒家文化对太极拳的浸润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9(7):25-26,31.
[6]肖 健.对太极拳健身机制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5-65,65.
[7]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编.武术研究(第二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101.
[8]陈孝慧.对科学发展观指导太极拳发展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3):41-42.
[9]郑勤著.太极文化与功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23.
[10]陈正雷.二十一世纪太极拳发展刍议[EB/OL].http://www.cstjq.com.
Taijiquanquot;Harmoniousquot;Culture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Fan Wei
(Sports Department,Zunyi NormalCollege,Zunyi Guizhou 563002)
Taijiquan not only has function of improving health,nurturing body,prolonging life,but also has a rich culture.In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of Taijiquan,it valuequot;people-originquot;,cares for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man,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between man and society.As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culture,it is needed to strengthen Taijiquan itself culture to permeate with correlative subject to protect cultural heritage of Taijiquan.At the same time,it should strength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Taijiquan culture so as to realize industrialization,popular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aijiquan harmoniousculture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1)04—0015—03
范 维(196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