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子大乌参
2011-08-15上海茅伯铭
上海 茅伯铭/文
虾子大乌参
上海 茅伯铭/文
虾子大乌参是上海最有名的特色菜肴之一,于20世纪30年代由沪上著名本帮菜馆“德兴馆”厨师创制。
1937年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之久,后来中国军队南撤,市内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沦为“孤岛”。其时,南市十六铺一批经营海味的商号生意清淡,对外贸易中断,销往港澳及东南亚的一批大乌参积压在库。此事被德兴馆名厨蔡福生和杨和生获悉,便以低价收购。他们将海参水发后,以本帮菜的烹制方法,加笋片和鲜汤调味,烹制成红烧海参出售。因起初上海本地饭店都没有此菜,德兴馆首先创制并经营之后,便立即成为最吃香的菜肴。后来,蔡杨二师傅考虑到海参虽有营养,但鲜味不足,经反复试验,并不断征求食客意见,改用鲜味浓厚的干虾子作配料,做成虾子大乌参,终于创制出一道具有本帮风味的特色菜肴,一炮打响。不少社会名流品尝后,大加赞赏,广为流传。后来,上海浦东三林塘人李伯荣来到城里学生意,拜杨和生为师,成为名菜虾子大乌参的衣钵传人。李师傅现为上海本帮菜泰斗、沪上著名本帮菜馆“老饭店”技术顾问,通过他与一帮弟子的精心研制、精益求精,使虾子大乌参的品质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海参有很多品种,虾子大乌参选用大的乌绉参,色乌、肉厚、体大,一般500 g干品在5~6头为宜。其次,每年3至7月间河虾上市,他们专门选购沪郊青浦水乡产的蓝青色雌河虾,自行剥制虾子,烘干后置于冷库供全年备用。这种河虾子芳香有余,极其鲜美,是形成此菜特色风味的主要因素。
海参本身无鲜味,故而要将辅料的滋味烧进去,烹调一环就显得相当重要。烹制虾子大乌参的过程比较复杂,先将原只干品放在明火上烧烤,将外层黑色硬皮烧焦,以不烧着参肉为度,然后用小刀刮尽焦层,浸在冷水中泡约12 h,换水后入锅加冷水合盖用旺火煮沸,熄火焖10 h,待自然冷却,剥去外皮,剖腹去内脏、沙质和黄膜,冲洗干净后再入冷水锅中加盖用旺火煮沸,再熄火焖约2 h,取出除尽腹内残余黄膜,再入清水浸泡,如此反复几次,直至参肉发透、参体膨松、肉质柔软有弹性,浸于清水中待用。烹制前,先将花生油烧热,放入香葱炸出香味,弃葱留油待用。再将花生油烧至八成热,将吸干水分的海参腹朝上放入漏勺中入油锅爆炸,并不停轻轻抖动漏勺,使之均匀过油,炸至听到微微小裂裂声,捞出沥净油,使参体形成空隙,便于进一步烧制入味。
炸好的大乌参背朝上重新入锅,烹绍酒,加老抽、红烧肉卤、高汤、冰糖、干虾子,旺火烧滚,小火焖透入味,再转旺火收汁,用漏勺捞出大乌参,背朝上卧放在长盘中。锅中卤汁加味精后勾芡,使之稠浓,边淋葱油边用手勺不停搅拌,将葱油融入卤汁中,再放香葱段。将酱红油亮、葱香浓郁的稠浓卤汁浇淋在大乌参上即成。
虾子大乌参以其营养丰富、柔软香糯的口感和鲜美浓醇的味道令人百吃不厌。因其高蛋白、低脂肪、胆固醇几乎为零,肥腴不腻的口感酷似红烧蹄筋,尤为老年食客的青睐,七十多年来成为本帮菜的招牌。在老饭店品尝这道菜,不仅可供老上海怀一把旧,也能让港澳台的同胞和海外华人分享美味。日本客人尤其偏爱,凡到沪去老城隍庙观光,必到老饭店品尝这道名菜。
行家称,烹制虾子大乌参的要诀,一是大乌参必须先将干品用明火烧焦刮尽,防止苦涩味;二是水发时必须浸软发透,除尽腹内黄膜,内外洗净,否则会有腥味;三是烹制时先将海参入热油锅炸透,使之内部结构有空隙,再加调味就能烧透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