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武正韵》遇冷探因

2011-08-15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5期
关键词:韵文洪武音韵

⊙黄 亮[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作 者:黄亮,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洪武正韵》作为明代的官修韵书,“不仅在国都、中原地区得到了刊行,连山西、四川,甚至甘肃这些相对偏僻的地区也得到了刊印”①,足见其影响之远、政府推广力度之大。然而《洪武正韵》在明代所起的作用却和其官修韵书的地位并不相符。它在明代的最大的功用主要是正字而非正音,除此以外,人们更多地将其“束之高阁,不复省视”②。为什么一部官修韵书会遭受如此冷遇?要揭示其中的原因,应该从《洪武正韵》的音系性质及其在韵文检韵时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了《洪武正韵》的成书过程:“初,上以旧韵起于江左,多失正音,乃命翰林侍讲学士乐韶凤与诸廷臣以中原雅音正之。至是书成,赐名《洪武正韵》,诏刊行之。”③明朝皇帝对“正音”如此关注,是因为新王朝的建立,在诸多方面要变革旧王朝的遗习,特别针对元蒙的异族统治,强调其汉族正统。而《洪武正韵》要在正音正字、训释字义的方面实现统治者的预期愿望,就必须脱离元朝“胡化”的典籍,向年代更久的唐宋传统靠拢。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就如此记载:“我朝首重字书之学,以革蒙古之习,因厘正为《洪武正韵》一书。人文化成,此其要也。”④《洪武正韵》的编纂就是在这样恢复汉族正统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然而,元朝是汉语语音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汉语“具备了近代官话的主体特征,彻底打破了中古音的结构,整个音位系统有了质的变化,完全进入近代官话的范畴”⑤。《洪武正韵》的编纂目的使它在一开始就无法摆脱一系列的矛盾:要恢复汉族正统,就不该使用元蒙的语音系统,而这样就不能照顾到已经发生的语音演变事实;事实上,理想化的“存雅”的现实语音系统也不存在,南方语音虽然保留古音的成分多一些,但也伴随着一些并非“正音”的成分;如果要追求“五方之人皆能通解”的语音系统,似乎又很难撇清与元蒙语音的关系。

正因如此,《洪武正韵》的编纂者采用的方法是找一本他们认为存雅的韵书来做一些人为的修订。据宋濂在序言及凡例中的介绍,他们选择了宋代毛晃、毛居正父子编写的《增补互注礼部韵略》为模板,“遵其说以为证据,其不及者补之,其及之而未精者以中原雅音正之。”⑥这样的编纂方式一味满足“存雅求正”的需要而无法解决各方面的矛盾,自然不会得到当时士人的接受,就连皇帝都不能满意,“《洪武正韵》颁行已久,上以其字义音切未能尽当,命翰林院重加校正。”⑦今人对《洪武正韵》的看法也比较一致。邵荣芬说《洪武正韵》是一种“不南不北的人造音系”。宁忌浮在《洪武正韵研究》中说:“时韵和旧韵并存,雅音与方言相杂,这就是《洪武正韵》。”

对《洪武正韵》编纂目的的考察及其韵书音系性质的分析是我们揭示其遇冷原因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洪武正韵》的编纂,一开始就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正是因此,它不能单纯地反映时音而最终构成了一个南北杂糅、古今具备的系统。这样的一部兼收并蓄的韵书,虽然够全面,但是在具体使用时却实际价值不大。

作为韵书,被用来检韵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下面我们来考察《洪武正韵》在检韵方面所起的作用。我们将韵文分成两个大类,以便更好地认清《洪武正韵》在不同类型韵文检韵时所起的作用:一类是传统韵文,往往于案头创作,不被演唱,所以又称为案头文学;一类是时兴韵文,由于在当时可被演唱、表演,所以又称为歌唱文学。

(一)案头文学

有明一代,韵文已经发展到曲的时代,传统的诗词,在格律方面都没有在明代得到更多的发展,这使得明代的传统韵文创作,仍然采用传统的格律。《洪武正韵》虽然存雅,但是在这个领域与传统诗韵、词韵是价值重叠的,不受重视也是必然的。

《皇明本纪》就记载:“《洪武韵》分并《唐韵》,最近人情,然仅惟奏本内依其笔画而已。至于作诗,往往仍用《唐韵》,未尝有从《洪武韵》。”当然,《洪武正韵》的存雅,使得文人在作诗时使用它的韵部体系具有可行性。在当时政权的大力推广之下,使用《洪武正韵》来做诗的,倒也并不是绝对没有,不过只是很少的部分罢了。《麓堂诗话》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国初顾禄为宫词,有以为言者,朝廷欲治之,及观其诗集,乃用《洪武正韵》,遂释之。时此书初出,亟欲行之故也。”⑧

《洪武正韵》的存雅性,并没有使它在传统韵文创作领域获得高于其他韵书的地位,反而由于传统韵文的格律已经确定并被作为定律遵守,《洪武正韵》在这一领域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二)歌唱文学

如果说明代的官修韵书用来作为传统诗词创作的检韵工具,显得不合时宜的话,那么明代韵书来为明代时兴韵文的创作服务,就显得天经地义了。然而这并不是明代戏曲检韵的事实。虽然沈宠绥为了调和当时曲界在用韵标准上的矛盾,曾说过“北(曲)遵中原,南(曲)遵洪武”这样的话,但他自己也说:“诸臣承诏共辑《洪武正韵》,一以中原雅音为准焉。夫雅音者,说者谓即《中原音韵》是也。”⑨实际上当时不论是南北戏曲的创作,用来检韵的韵书都是《中原音韵》而并非《洪武正韵》。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韵书之韵与韵文之韵有很大不同。韵书为检韵而作,但同时也在意其记录语音系统的完备性。而韵文的创作却没有这样的约束。文人创作韵文,没有求其语音系统完整性的意图。所以在韵文创作领域,历来都有宽韵、窄韵之说。有些韵字少尤其常用字不多的韵,更是被列入了险韵。歌唱韵文与案头韵文的不同就在于其更加关注歌者的唱与听众的听。思想情感的顺利传递是戏曲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所以歌唱韵文在韵的选择上相对要宽松而且更加倾向于使用体现时音的音系。《洪武正韵》作为正统的韵书之韵面对歌唱韵文的韵文之韵时,就显得在韵的内容上太繁,而又在韵的界限上太窄了。

其次,在时兴韵文创作领域,《中原音韵》更符合需要。《中原音韵》篇幅小,选字精简,合于实用。它专门为作曲而设,没有大量的释义,仅保留韵字,且大都是常用字。何良俊《曲论》就记载当时的戏曲演唱家顿仁“于《中原音韵》《琼林雅韵》终年不去手,故开口、闭口与四声阴阳字,八九分皆是。”⑩这个材料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是中原音韵在当时的曲界是常用的韵书;二是对这样的简化版韵书能够熟悉到八九分皆是的地步,就很值得自豪了。同时,《中原音韵》中的入声名亡实存,可以兼顾南北曲创作需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道:“词曲韵书,止靠《中原音韵》一种,此系北韵,非南韵也。……填词之家即将《中原音韵》一书,就平上去三音之中,抽出入声字,另为一声,私置案头,亦可暂备南词之用。”⑪《中原音韵》虽然将入声派入三声,但将派入三声的入声字单列出来,使得它能够成为兼顾南北曲创作需求的韵书。

最后,从歌唱文学的角度来看,明代中期以后南曲兴盛,如果南曲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地扩大影响,尤其是面对北方受众,如果始终固守着自己的南方语音传统不放,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虽有人称《中原音韵》为“为胡人传谱”⑫,但在机遇与挑战面前,选择北方地区已经熟悉接受的《中原音韵》体系,恐怕是当时南曲发展必然的选择。大量的用韵研究结果证明虽然南曲标榜自身的南方戏曲特征,但是在整体韵部系统的选择上,多采用《中原音韵》的音系。

《洪武正韵》作为一部官修韵书,却没有在韵文创作领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明代人对《洪武正韵》尚客客气气;到了清代,批评之声大作,《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是书本不足录,以其为有明一代同文之志;削而不载,则韵学之沿革不备。”⑬

对《洪武正韵》持批评态度,有两种原因,一是从其语音史价值角度来看,《洪武正韵》这样以“存雅求正”为目标的韵书,自然也在重现当时的共同语或方言的层面,价值和意义来得小了很多;二是从实用角度来看,如果一本书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那么它本身存在问题似乎是无须论证的。就像清人叶名澧在《桥西杂记》中说“其时《正韵》颁行天下已久,遵奉者鲜……明初韵书不足取如此”⑭。

我们看到,其实《洪武正韵》的受冷,是其编纂目的与实际效用之间的矛盾所致,《洪武正韵》的“存雅”与“求正”,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既在旧的韵文的创作上无法与既成传统相抗衡,又在时兴的韵文创作上无法与时音体系相竞争。正是这样的尴尬,使得本应在韵文创作领域大放异彩的官修韵书,最终被视作字典辞书来使用了。

①张志云.《洪武正韵》在明代的传播及其效用[J].中国文化研究,2006(2).

② 钱谦益.洪武正韵笺[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二百零七册)[C].济南:齐鲁书社,1997:10.

③⑦ 太祖实录[A].明实录[C].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678,3064.

④ 田艺蘅.留青日札[A].明清笔记丛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20.

⑤ 张玉来.近代汉语官话语音研究焦点问题[A].近代官话语音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27.

⑥ 宋濂.洪武正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

⑧ 李东阳.麓堂诗话[A].历代诗话续编(下)[C].北京:中华书局,2006:1380.

⑨ 沈宠绥.度曲须知[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卷五)[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50.

⑩ 何良俊.曲论[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卷四)[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0.

⑪ 李渔.闲情偶寄[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1.

⑫ 徐渭.南词叙录[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卷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241.

⑭ 叶名澧.桥西杂记[A].续修四库全书(1181子部·杂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4.

猜你喜欢

韵文洪武音韵
书法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