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了眼看(下)
2011-08-15北京钱理群
/[北京]钱理群
睁了眼看(下)
/[北京]钱理群
趁着还有同学没来之前,我们讲一些闲话。我在来上课的路上,突然想起今天是愚人节,于是我就想起,鲁迅在去世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我要骗人”。(板书:我要骗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的感人。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冬天的早晨,鲁迅一大早就出门,碰见一个小女孩,那个时候中国每年都有旱灾、水灾之类的灾荒,而这个女孩就是募捐的,鲁迅一听到说是捐款,他心里想,那个时候国民政府非常腐败,这个小女孩辛苦募捐来的钱,绝对到不了灾民的手里,连那些水利局的大爷们抽烟的钱都不够,所以在鲁迅看来,小女孩募捐这个事情,是毫无意义的。但是鲁迅说,面对这么一个天真热情的小女孩,我能对她说真话吗?我能说你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我不能这么说,还得骗她,我要对这个孩子说,小姑娘,你做的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于是鲁迅就拿了一大把钱给她,这个女孩非常感动地说,我要不了这么多。鲁迅就拉了她的小手到一个商店里把钱换成零碎的小钱给她,小女孩紧握住鲁迅的手说,你太好了,还打了一个收据给鲁迅,说以后再有人要你捐款的话,你可以不捐。在这个冬天的凛冽的寒风中,鲁迅眼看着这个小女孩的背影越走越远,他的手上还可以感到她的小手的体温,正是这个温暖像火一样地烧灼着鲁迅的心,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于是鲁迅反问自己:难道我能时时刻刻都说真话吗?那是不行的,就像老母亲,八十多岁了,快要死了,她整天就想她死了以后可不可以进天堂,作为儿子,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能对母亲说,你死后进不了天堂?不能这么说,相反的要反复地对母亲说,老人家做了一辈子的好事,你死了以后一定上天堂,他骗了他母亲!于是,鲁迅对自己,也对我们,提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在现代中国或者在人世上,能够时时刻刻说真话吗?我每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都非常的感慨,我们都说一个人说真话很难,很可贵,但是我觉得,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一个说真话还是骗人的选择,这是人生来的困境,但是有多少人像鲁迅这样敢于正视这个困境,而且公开表达“我要骗人”?所以我觉得说真话的鲁迅固然可贵,而说“我要骗人”的鲁迅可能更可贵。他敢于正视我们自己生存的困境,言说的困境。我们上次讲的《论睁了眼看》也包含这样的意思,不仅敢于看周围的现实和黑暗,同时也要敢于正视自己言说的深层困境:说真话还是骗人,你敢不敢正视这个问题。我所说的这些话,是由愚人节引起的,我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今天虽然是愚人节,但是我下面所说的话,都是真话。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第三个重要发现,重要判断。当鲁迅强调中国的文明是一个“吃人肉的筵宴”,指出人们所神往的所谓“太平盛世”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许多人在承认他的认识的独到和深刻时,也不免要怀疑,鲁迅是否把中国社会和文化看得过分黑暗?中国社会和文化难道没有光明面吗?后来,鲁迅写了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他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我们一起来琢磨鲁迅这段话。我以为它包含了三层意思。
首先是肯定中国历史和“现在”都存在着真正的“人”。尽管如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说到中国是一个“吃人的筵宴”,无数中国人在肉体上被残害,在精神上受奴役,但依然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板书:中国的脊梁)构成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真正光明面。因此,鲁迅强调,我们必须有民族“自信力”,要“自信”,而不是“他信”,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反抗黑暗,自己解放自己,而不能寄希望于他人的恩赐——可见,说鲁迅否认中国的传统,鲁迅眼里只有黑暗,没有光明,缺乏民族自尊、自信,不是误会,就是鲁迅说的“污蔑”。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中国的脊梁在哪里?我们寻找中国的光明,眼光应往哪里看?鲁迅说,在“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里,是看不到这些真正代表光明的中国的脊梁的,他们是被瞒和骗的历史叙述所遮蔽的,“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板书: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又是一个极重要的提醒:不要被自欺欺人的谎言所欺骗,才能看到真正的民族的脊梁;不要只看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状元宰相,要目光向下,看立足在中国的土地上,切切实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那些人,地底下的那些中国老百姓,普通的知识分子,他们才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
第三个方面,也是鲁迅最感痛心的,他要着重讨论的,就是这些代表着光明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在中国历史与现实中,“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被遮蔽”的问题。(板书:历史的被遮蔽)鲁迅在和朋友的通信中,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看外国的历史,包括外国的文学,比如俄国的文学,你常常可以感觉到,俄罗斯民族有许多的硬汉,但是中国历史给人的印象就好像比外国的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他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刑法的残酷是全世界少有的,即使是在西方的中世纪,许多基督教的教徒被当做异教徒残杀,也没有像中国这么厉害,持续时间这么长。硬汉少,这大概就是我们前面所讨论的中国式的“吃人”的一个恶果吧。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西方国家里,一旦出现在酷刑下能够坚持自己信仰的硬汉,整个民族就给他很高的评价,称他为圣徒,而且代代传下来。但是中国恰好相反,中国出现硬汉,不但不表彰,还要想方设法地把他遮蔽起来,不发表,也不进入历史记载。这样就造成一个假象,好像人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妥协、屈服,反抗毫无意义,不仅要承受酷刑,而且还要被抹杀,这就实际上鼓励那些卖友求荣的人,背叛自己理想的人,屈服于现实、苟且偷生的人,而且造成一个假象,在后人看来,似乎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什么硬汉,一片黑暗,不见光明。鲁迅说,如果这个情况继续下去,酷刑就永远不会停止,作为民族脊梁的不屈的硬汉永远被遮蔽,我们民族的精神传统就会中断,那整个民族就真的没有希望了,这是一条民族灭亡之路。
这是真正的振聋发聩之言。
我读到鲁迅这些话,很受震动,因为这也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现实,或许还要更为严重。我们所施行的是一种“强迫遗忘”的文化政策:历史的血腥事件,历史上的有血性的人物,不仅不准进入历史记载,连谈论也不允许。以致在座的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些事,这些人,于是,历史的传统,到你们这里就被强制割断了。这样的对年轻一代的瞒和骗,是可怕的。因此我们今天必须“拒绝遗忘”。(板书:拒绝遗忘)曾经有过的血腥的历史,历史上一些有血性的人物,我们都不能忘记,套用我们年轻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忘记,就是背叛!
我在这里,特别要和诸位讲述一位不应该被忘却的人物的故事。几天前,我参加了南师附中校园胡风塑像揭幕仪式,有很多的感慨。胡风案曾经是中国的一大冤案,这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知不知道,为了胡风冤案的平反,有很多人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就有我在北大的老学长刘奇弟。(板书:刘奇弟)他是1957年北大物理系四年级的学生,多才多艺,会拉小提琴,会作曲,还会下棋,文学作品也读得非常多,是一位高材生。1957年党号召大鸣大放,他就公开贴出大字报,要求为胡风平反,他大声疾呼:“胡风不是反革命,我要求政府释放胡风。要知道救人一命,不是仅仅胜造七级浮屠,更是为了维护正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他为维护真理而为胡风辩论,结果被打成“反革命”,判了十五年的徒刑。在劳改农场里,他已经病得很厉害,但是他死不认罪,就被不断地吊起来毒打,最后被逼疯了以后,又被塞进一个狗洞一般的小洞里,宽只有八十公分,高一米,长一米五,躺在里面,伸不开腿,只能勉强地支腰,下面铺着一些稻草,身上还带着镣铐,每天只有三两八钱的粮食,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天,最后活活地饿死冻死。死了以后,家里人不敢来认他,所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为他说话,已经被人们彻底地遗忘了。1957年我当时正在读大学二年级,刘奇弟,还有很多比我优秀得多的人,都死了,而我活下来了。作为幸存者,(板书:幸存者)就觉得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把这些被遮蔽的历史真相告诉大家,把被抹杀的民族脊梁介绍给大家,请同学们以后在校园里走过胡风铜像、鲁迅铜像时,多想想这些为真理而献身的中国的“硬汉”。这也是你们的历史责任。
我又想起了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一句话,这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所谓“直面”、“正视”,就是要“睁了眼看”。按鲁迅的观念,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敢于直面历史和现实的“吃人”的血腥:以任何形态出现的,对人的生命的残杀和对人的精神的奴役;一是不要遗忘历史和现实中的血性硬汉,为他们抹去血污: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这样睁着眼去看,揭示真相,当然需要勇气,因为它会给你带来真正的痛苦,沉重的精神负担;但你也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敢于正视,也就意味着敢于承担。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作 者: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编 辑:续小强 poet_xxq@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