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资寿寺金代壁画的考证

2011-08-15西安理工大学西安710048

名作欣赏 2011年27期
关键词:大雄宝殿金代寺院

⊙郭 华[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 710048]

作 者:郭 华,西安理工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及中国民间美术研究。

资寿寺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八公里处的苏溪村,俗称“苏溪寺”。根据寺内现存碑文的记载,寺院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是村民们集资兴建,为祈求佛祖降福保佑村民健康长寿,因而命名“资寿寺”。从唐代到宋代的很长一段时期里,香火一直很旺。到了金代末年,因寺院周围林木失火,资寿寺遭到了严重的损毁。随着寺院的毁坏,寺院内众僧也就各奔东西,资寿寺的香火也就断了。一直到了元代泰定元年,有一位名叫法海的云游僧人路过此地,看到寺院内四壁坍塌,一派萧条,很疼惜,决定重新修建资寿寺。法海便停留在这里,向周围的村民们讲经说法,弘扬佛理,希望能够激发当地村民重新修建寺院的意志。周围的村民们纷纷响应,乡绅、商号、村民等,都捐助了物资银两。资寿寺终于在泰定三年动工重建。一直到了明正德十六年又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葺完善。在后来的朝代里,虽然战乱频繁,但寺院和佛像的损坏程度并不大。现在的资寿寺可以说是真正的千年古寺,基本没破坏,很完整,元代的大殿被保留了下来,其余建筑多为明代重修而成的。资寿寺总占地面积达三千余平方米,院落宽敞,建筑布局以南北纵轴线左右对称展开,整个寺院建筑群,都为砖木结构。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红墙碧瓦。屋顶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二郎殿等。

一、大雄宝殿东西两壁壁画的比较

资寿寺内的壁画、彩塑、藻井为资寿寺三绝,特别是壁画享有很高的盛誉。寺内现存壁画多为元明时期,特别是元代时期的壁画,由于受到当时特定的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使壁画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资寿寺壁画既明显地带有唐代受到外来影响的痕迹,又具有强烈的中原本土风格。壁画的精细之处使用立粉贴金的装饰手法,不仅使画面形成了很强的质感,而且显得十分华丽,凹凸起伏的立体效果体现出壁画所表现的庄严与华美的场景。

资寿寺中壁画以大雄宝殿的壁画保存最为完好。大雄宝殿东西两壁共画有六十多个人物①。西壁壁画描绘了唐太宗携太后共同礼佛的场面。画面中佛祖高坐在整个墙壁的中央,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左下方是前来礼佛的各种人物,包括皇帝、皇后和护法神关公,在中国壁画中,能将民间崇拜的关羽融入佛教之中的画面十分少见。壁画以工笔重彩为主要绘画技法,大面积使用绿色作为底色,用赭石勾线,画面显得富丽华贵,严谨庄重。线条既精确又流畅,变化随意,表现力极强,衣襟处似有微风拂动。画面人物体态丰腴,表情端庄,具有很典型的元代壁画的特征。然而,殿内东壁壁画线条细而刚劲,用笔娴熟,行笔奔放自如,神韵蕴含其中,大有一气呵成之感,豪放而无轻率之嫌。在着色上,将平涂和晕染相结合,虽然使用的是对比强烈的色彩,但是设色十分清淡,更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同时也更突出其流畅的线条;该殿东西山墙的壁画风格各异,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出于两个画工之手。

二、大雄宝殿东壁壁画对金代服饰的反应

殿内东壁壁画带有很强的少数民族风格特点,其中所绘的具体内容,众说不一,普遍说法为药佛(中),日光菩萨(北),月光菩萨(南)。这些菩萨的衣着打扮与西壁的菩萨有很大的不同,带有较强的女真族服饰特点。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古称“”。到了完颜阿骨打时期,女真族逐渐崛起,由于自身的强大和不堪辽宋压迫,于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征战。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阿城市)。金于1125年灭辽,灭辽后,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即位,并下令南征伐宋,于1127年灭北宋。起先,女真族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随着与外族通婚的加强,也逐渐地接受了外来文化,就连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也与汉族文化有了一定的融合。

金人尚火葬,故而遗留的实物不多②,对女真族服饰的分析,多参考于金人张的《文姬归汉图》。其中所绘的金人带貂帽,耳戴环,耳旁各垂一长辫,上身着半袖,颈围云肩。金人对云肩十分重视,在《大金集礼·舆服志》中有“又禁私家用纯黄帐幕陈设,若曾经宣赐銮舆、服御、车舆、日月云肩……皆须更改”的记载,反映出对于云肩的使用及色彩的规定③。可见,当时人们对于云肩的重视。大雄宝殿东壁壁画菩萨的服饰,与记载的女真族服饰有诸多相似,例如菩萨所着的云肩,就与西壁的云肩有所不同,东壁菩萨的云肩上加有飘带,使云肩更加飘逸,体现灵动之美,这和《文姬归汉图》中所绘制的云肩十分相似。

除云肩外,东壁菩萨的发式也带有女真族特点。《大金国志》载“金俗好衣白,栎发(亦作辫发)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颅发系以色丝,富人用金珠饰。妇人辫发盘髻,亦无冠。就是将头发梳成辫子,然后盘于头顶”。东壁菩萨与这种女真族妇女所梳的锥髻也十分相似。除此之外,东壁菩萨两耳边各垂下的一辫,也与河南焦作老万庄金墓出土的壁画形式相同。

资寿寺是由村民出资修建的,后虽几经修复也是由村民出资,因此,园内的壁画也非出自宫廷画师之手,而是由民间工匠完成的,所以,寺内壁画是对当时民风、民俗的反应,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写照。历史上的山西是胡汉交流的重要场所,许多少数民族都曾聚居于此,在三国、两晋时期几乎遍及全省。晋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尤为集中,民风也随之粗犷豪放。到元代时,不少地方还保留着农牧并举的生产方式④。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在五代时期尚处于原始时期,北宋以后大量吸收了唐、宋文化,迅速崛起,进入封建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女真族长期保持着以萨满教为主的民族传统信仰,一开始并不接受佛教。在灭亡辽朝进入黄河流域以后,女真贵族很快接受了中原地区的佛教和道教,统治者对宗教采取既支持又限制的政策。山西地区的宗教在金代仍有一定发展,金朝境内的佛教寺庙多数分布于山西地区。在宋至元期间,社会动荡,民族错居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影响,乃至习俗杂糅,也是大势所趋。同时,在介休发现的金墓遗迹,加之在山西各地辽金时代寺院、墓室的不断发现,都证明了金人在山西有大规模的活动,而资寿寺在金代末年遭大型损毁,仅有大雄宝殿东壁残留,也为资寿寺大雄宝殿东壁壁画为金代时所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果资寿寺壁画真为女真族或其后裔所绘的金代壁画,那么它对于金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它不仅为女真族服装服饰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对研究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提供了依据。因此,对于资寿寺壁画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① 张国华.资寿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② 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③ 郑婕.图说中国传统服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④ 张昕,陈捷.画说王家大院[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大雄宝殿金代寺院
广济寺大雄宝殿消防的重点和难点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Fantasy and reality
辽宁朝阳佑顺寺大雄宝殿保护探究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从佛寺建筑看中国人的宇宙观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