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鸾歌凤舞风华浓——刍议唐歌舞大曲

2011-08-15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天津300193

名作欣赏 2011年27期
关键词:大曲霓裳器乐

⊙庞 宏[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天津 300193]

作 者:庞 宏,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技术理论。

唐建立政权初期,鉴于隋朝的覆灭,统治阶级实行开明政治,尤其是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这一百年期间,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富裕。文化艺术在这样良好的社会土壤里有了空前的发展,而其中的音乐文化与前朝各代相比,有了极大的发展:传统音乐不仅得到发扬光大,又创作出了新的民族风格的音乐。这个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繁盛的朝代;这时的长安,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的中心,包括日本和朝鲜在内的邻近的东方各国,都派人前来学习音乐。所以说包括歌舞大曲在内的唐代高度发展的音乐文化,不仅在国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国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唐代的宫廷中,从堂上到堂下,到处都能听到用于宴飨、元旦朝会、重大节日的燕乐;而祭祀之用的雅乐受于皇命,也有大批的乐工、乐伎进行演奏和演唱;在民间,说唱音乐、传教变文则广为流传,民歌和民间歌舞被民间艺人、文人雅士、歌伎舞伎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唐代,有些钱财、有些雅兴的人养家伎;军士将士家中养军伎;达官贵人家中养官伎;皇帝天子宫中蓄宫伎,这个“伎”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妓”,在古时是特指在歌、舞、乐方面有突出造诣的、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唐代那样一个洋溢着歌舞升平的时代里,音乐歌舞的普及和繁荣是可想而知的。

其中最能体现唐朝气势和唐朝宫廷燕乐的典型代表莫过于唐朝的歌舞大曲。歌舞大曲是唐代新形成的一种集器乐、舞蹈、歌唱曲于一体的多种艺术形式和大型表演形式,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不仅来源广泛,而且艺术水平较高,在历史上颇负盛名。其中以燕乐大曲和法曲的艺术水平最高,结构也较为庞大复杂。如《破阵乐》,在雅乐大曲中只有两遍(段),而在燕乐大曲中却有五十二遍之多。

如果追溯歌舞大曲的起源,那便要上溯到原始社会,即最早产生的,简单的歌、舞、乐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乐舞。这种乐舞在西周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也称《大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蠖》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这六部六代乐舞是中国奴隶制时期歌颂帝王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而汉魏的相合大曲——清商大曲,结构形式多样,兼有器乐演奏,也有部分声乐曲和专称为“但曲”的器乐合奏曲。唐代是歌舞大曲艺术发展的盛期,歌舞大曲数量很多,仅《教坊记》中就列举了四十六首,其他文献中还可以找出一些。这种艺术形式有歌有舞,结构庞大,有着复杂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下面从其结构、演奏乐器、曲调、舞蹈、法曲及其代表作五个方面谈:

一、结构

唐歌舞大曲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散序——即散板的引起部,无拍无歌,节奏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的若干遍乐曲构成。

歌——又称中序、拍序或排遍,即有板的乐曲主体,多为抒情慢板,由若干遍舒缓的歌唱构成,有时也有舞蹈,由器乐伴奏。如《霓裳羽衣曲》为十八遍,《水调》为五遍。其第一遍称歌头。各遍之间有明显的节奏变化。据宋王灼《碧鸡漫志》的记载,大体上分有、正等部分。

破——又称“舞遍”,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是繁音急节的结束部分,一般由入破、虚催、衮(衮遍)、实催(催拍)、衮(中衮)、歇拍煞衮(杀衮)等若干遍组成。第一遍名“入破”,这部分的速度由慢转快;其后的虚催,据近人考证,是在入破后,节奏已略快,但起初击鼓只是伴奏音乐而不是催动节奏,因此得名;衮原是鼓与琵琶共用的术语,即用左右两杖急速连击或用拨连续弹挑,唐南卓《羯鼓录》“:但曲急破,作戟杖连碎之”“,连碎”即衮,它是速度较快的部分;实催,是在“衮”后,用鼓声来催动节奏;于实催后的衮称中衮,应该属于快板部分;歇拍,可能是乐曲结束前突然由快转慢的部分;煞衮,又称“煞”或“彻”,是破的最后一遍,可能是快速的终止部分,以舞为主,有时有歌,节奏速度变化极为复杂。

这种结构形式在各大曲具体运用、表演时,有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伸缩性——可能这三大部分其中的某一部分有紧缩或延长;又或者某一部分中的个别段落进行增益、重复或删减。

二、演奏的乐器

对于歌舞大曲演奏时所使用的乐器,许多资料都未记载。只在《新唐书·礼乐志》中有这样的记述:“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包括《霓裳羽衣曲》在内的诸多法曲,想必演奏时也用以上乐器,也许还有增减,也就不得而知了。

三、曲调

《旧唐书·音乐志》所载:“自《破阵乐》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大定乐》加金钲,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自《长寿乐》以下,皆用龟兹乐……惟《龙池乐》备用雅乐笙磬……”由此可见唐代歌舞大曲,除少量是唐以前的清乐旧曲外,主要来自当代新声:一脉是在清乐的基础上吸收以龟兹为主的疏勒、高昌、西凉等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和高丽、天竺等外国音乐的精华和营养,自此基础上产生的“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另一脉是全国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在传入内地后的外国音乐,汲取清乐的滋养和经验形成的大曲。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唐代歌舞大曲的曲调曲谱多见于文字的记述,而其真正的曲谱,除敦煌乐谱中尚保存一些同名曲调和其他乐曲,可供继续研究,除此之外很少有完整保存至今的。

四、舞蹈

唐代的歌舞大曲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极为密切,许多舞蹈的名称均为唐代著名乐曲。比较著名的有《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玉树后庭花》《三台》《雨霖铃》《水调》等。其中舞蹈动作快速,风格刚劲矫健且音乐多用急管繁弦的,叫做“健舞”,代表作有《剑器》《柘枝》等;舞蹈风格柔婉轻盈、音乐较优美抒情的,叫做“软舞”,代表作有《绿腰》《凉州》等。健舞和软舞除在宫廷演出外,在官宦贵族的宴会上也经常得见。著名的五代画家顾闳中的存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便绘有在唐代极为流行的《绿腰》舞的表演场面。

五、法曲及其代表作

在歌舞大曲这种体裁中,有一部分称做“法曲”。法曲,又称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唐玄宗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法曲在其曲调和使用乐器等方面接近于汉族的清乐系统,并且与大曲有极密切的关系:法曲在音声方面追求声音的清雅,而歌舞大曲则借助于鼓声,声音比较热烈;在结构上法曲可能没有或不用大曲所特有的催衮、实衮等快速、热情的段落。法曲集中了大曲的精华,以器乐演奏为主,其中有部分歌唱,是我国民族器乐合奏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据丘琼荪《法曲》中的统计,唐代法曲约有二十五首,而最具代表性、最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也在其中。

相传《霓裳羽衣曲》是由唐玄宗李隆基根据印度传教音乐《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是一部散发着浪漫气息,富有浓厚西域佛教音乐色彩的作品。《霓裳羽衣曲》共有三十六段,其中散序六段,开始时众乐不齐,大概各种乐器是依次进入的,节奏自由,音调优美,不舞;中序十八段,众乐合奏,以板击拍,可能歌舞皆有;曲破十二段,“繁音促节”主体段落,是曲中最热烈的部分。舞者上衣绣缀着洁白的羽毛,下身穿着彩云般的裙裾,肩披霞帔,头上戴着“步摇冠”,除此之外,身上还佩着许多珠翠饰物,舞起来环佩璎珞,叮当作响。而那翩翩起舞的舞者,犹如下凡的仙子一般。

《霓裳羽衣曲》的舞蹈演出形式不是完全固定的,唐代宫廷几个时期的表演都不相同。天宝四年册立杨玉环为贵妃时,此曲的表演为独舞形式;白居易在元和年间于宫中所见的是双人舞;文宗开成元年曾用十五岁以下的三百舞者舞此大型乐舞。

可惜这部歌舞巨作早已失传,公元1186年,宋代的姜夔在长沙乐工的旧书堆中发现了商调《霓裳曲》十八段乐谱,无词。选择其中一段进行填词,遂成我们今日所能见的《白石道人歌曲》中《霓裳中序第一》。通过此曲,我们依稀可辨其在盛唐时期的娇容。《霓裳羽衣曲》不论是作为纯音乐欣赏,还是作为歌舞大曲观赏,都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完整的唐代歌舞大曲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曲式结构原则和唐代曲牌音乐却被大量应用于后世诸多音乐形式之中,并流传至今。它将音乐、舞蹈、器乐等的艺术种子遍撒神州大地、华夏九州。

唐代歌舞大曲,好似一枚璀璨的明珠,其耀眼的光辉永照后世;更像一株瑰丽的奇葩,其恒久的魅力历久弥香。

[1] 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 孙继楠,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 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大曲霓裳器乐
基于高通量技术对比分析南洲大曲与茅台大曲的细菌多样性
特香型大曲培养条件关键技术优化研究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2021贵州大曲杯“记忆里的味道”征文终评结果(各奖项排名不分先后)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鸟儿们的幻彩霓裳
桃花妆
浅谈《霓裳羽衣曲》结构特征与艺术特点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春舞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