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刘三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11-08-15何山燕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
⊙何山燕[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南宁 530006]
作 者:何山燕,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话语分析研究。
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生命体在演化过程中逐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种不同的感知通道,以上五种感知通道的获得分别导致以下五种交际模态的产生: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话语的多模态并非是一个新现象,除了语言模态以外,其他的意义构建模态,如语音、图像、空间、环境等,尽管各种模态属于意义构建的不同层次,但都参与了意义构建。
一、多模态话语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特征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进入后现代时期,人类的交际活动中参与的符号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各种模态的话语形式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人类交际意义的构建。多模态交流已经成为社会交际的主流形式,人类的语篇世界呈现出多模态化特点,语篇研究也呈现出多模态化趋势。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①该理论认为语言以外的模态也属于社会符号范畴,并将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加以延伸,用于分析多模态话语的交际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以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为基础,是近十年来发展并活跃于西方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式,且正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首先提出“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的是克雷斯(Kress)和范柳文(Van Leeuwen)。他们认为,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话语意义的构建不可避免由多种交际模态构建,所有的话语文本都是多模态的。
二、《印象·刘三姐》多模态话语分析
1.《印象·刘三姐》简介从2004年3月在桂林阳朔漓江书童山下公演至今,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2008年全年,观众量约达10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1.8亿元②。《印象·刘三姐》不仅带动了桂林地区旅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典范,而且还建立了“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作为后续发展产业,堪称我国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
《印象·刘三姐》以山水实景为展示平台,以全新方式演绎“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山水与文化、旅游与文化、环境与生态、农耕生活与民族文化等元素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垄断性”。《印象·刘三姐》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以山水实景演出的“大、美、特、实”四大特质吸引世界的目光,集原创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体,是桂林山水与艺术创作的升华,是一次剧场演出的视听革命,更是多模态话语符号意义构建的完美诠释。
2.《印象·刘三姐》多模态话语分析(1)《印象·刘三姐》的文化层面。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称颂。1961年拍摄的电影《刘三姐》被称为“永恒的记忆,山歌的典范”。影片中迷人的桂林山水、美丽的刘三姐、悦耳的山歌迅速风靡了中国及整个东南亚,在港、澳及东南亚被誉为“山歌片王”;各国影评家撰文称刘三姐是“世界山歌之王”。因此,当人们提起广西,总会自然联想到刘三姐。刘三姐,成了广西民族文化的金字招牌。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美丽的桂林山水为话语构建的符号平台,以传统山歌的再现与创新为艺术表现的话语基调,以经典传说《刘三姐》为文化表述的话语素材,将桂林山水与刘三姐山歌文化进行巧妙地融合重组,是一次与真相无关的艺术呈现。这些核心话语元素经过文化英雄张艺谋的精心设计,构成了一个独具广西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体系,即多模态话语理论中的文化层面。文化层面包括了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以及一切社会潜规则组成的意识形态,和可以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或结构潜势,意即体裁③。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话语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交际的传统、交际的形式都是由这一层面所决定的,没有文化这一层面,情景语境就没有解释能力。
(2)《印象·刘三姐》的语境层面。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构成了多模态话语的语境层面,即对应于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取景地位于书童山下方圆两公里的水域之间,构成了语境层面的基础。从信息的角度来看,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主题,画面将电影《刘三姐》的影像片段和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演绎于山水实景之下,配以经典的山歌,在虚幻与真实、传统与现代的交互中,使话语信息的分布呈现了动态的层次性:电影《刘三姐》、桂林山水的奇秀为大众所熟悉,属于话语篇章中的已知信息。而演出呈现的山歌创新演绎、宏大而奔腾的歌海人潮,新时代声色艺术对传统表达手法的颠覆不仅仅是一种视听震撼,更传递着无限丰富多样的未知信息,让人惊喜之余更感受到山水景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民族风情与广西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一幕幕亦真亦幻,充满了大写意的风情表演。
在《印象·刘三姐》的话语构建过程中,信息的起点和终点不再是一道泾渭分明的鸿沟,在此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在彼此印证和刻画:已知信息在未知信息展现后被赋予了新的信息元素,每一个信息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所有的信息都为了构建一个共同的话语焦点——《印象·刘三姐》,而这一焦点也许会因观众审美心理的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但所引起的心理共鸣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美。
《印象·刘三姐》的语境特色正是强调了“印象”,其间既有人们熟悉却又远离现实的怀旧元素,也有符合当今审美情趣的现代元素,而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更使其显著性得以升华。虽然演出的主题话语就是“印象”,但这个印象是唯美的、超常规的、前所未有的印象。《印象·刘三姐》的语境体现了自然与人文话语信息的交相辉映,让人们在看演出的同时,也在忆一段过去,品一种生活,读一份情感。
(3)《印象·刘三姐》的内容层面。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再现意义构成了多模态话语的内容层面。在这一层面中,叙事的再现意义以刘三姐山歌文化为主线,在虚拟与写实两个层面再现桂林悠久独特的山歌文化;概念的再现意义则以桂林山水的自然景物和民族风情为线索,渲染桂林绿色和谐的人文理念。
演出随着一幅银幕袅袅飘入舞台中央,动感而温情地拉开了演出的序幕。银幕呈现了影片《刘三姐》经典的对歌片段,以及桂林自然山水与民族文化的唯美画面,突出了山歌这一核心主题。华人音乐巨子定格灵魂的吟唱,半世纪流传不衰的经典名曲在演出中由远及近,与画面交相呼应,揭幕音乐全球化第一乐章:由齐豫、齐秦、刘欢等当代著名歌手以通俗手法演绎的《藤缠树》《采茶山歌》《只有山歌敬亲人》等怀旧经典,一群天真的孩童唱响天籁般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视听的创新组合所带来的不仅是感官上新体验,更赋予经典山歌以浓郁的现代色彩,突出了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核心主题。影像的虚幻与山水的写实,山歌的写意与意境的幻象给人以无穷想象,在不着一字之间完成了叙事的再现意义,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广西山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利用晴、烟、雨、雾、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气候特色,创造出无穷的神奇魅力。自然景观的四季变化在漓江山水间展现一幕“天人合一”的原生态艺术画面,使人们的心灵在漓江山水中得以洗礼、升华。整个演出不着痕迹地融合于山水,传达着山水的呼吸和脉动,它让人们亲近山水,感受山水。山水实景演出是绿色的、自然的洗礼,也是人性的自然回归,它成功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如张艺谋自己的评价:《印象·刘三姐》是一个梦想于桂林山水的演出,它起源于绿色,将绿色的起源和皈依还给观众。④
(4)《印象·刘三姐》的表达层面。视觉结构并不只是对“现实”结构进行复制,恰恰相反,它们所生成的现实世界的各种图像是表达意识形态的一种必要手段。在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中,设计者的交际目的以及图像内容的介入有重要的人际功能。这意味着图像和语言一样,对于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既具有复制作用,又具有重新构建的作用⑤,在多模态话语中体现为互动意义。互动意义是指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于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⑥。
《印象·刘三姐》开创了世界和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突破了“一个舞台三面墙”的传统剧场结构。演出以山水实景为表达意义的主要语境,充分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通道,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空间距离的互动之间完美体现了表达层面的意义重构。在红色、白色、银色、黄色四个主题色彩的系列里,写意地将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
田园青草的清新空气,稻田草木间的虫鸣鸟语,经典山歌的温柔吟唱在山水间徜徉,伴随着山歌的旋律,漓江牧童、撒网捕鱼、耕牛归家、洗衣村妇渔舟晚唱等当地渔民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场景一幕幕生动再现:当一群孩童唱响无伴奏多声部侗族大歌,当一群少女临江沐浴,当一群大汉赤膊划排而过,当满山的村落群起迎婚送嫁,当数百支火把照亮江水远山,当一个个村庄的人们举着自己的村牌挥手谢幕……漓江变成了人与一场色彩布局的融合,浩瀚、热烈、灵动、苍凉,举手风云,满目惊艳,让人心中荡起阵阵涟漪。这种人与自然相互对话互相领悟的演出,不仅演绎着一个空前的视听传奇,更深深唤醒了人们本真的内心悸动,催生出一种回归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构建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以分析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可以探讨诸如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为全面而准确,进而探寻人类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模态达到社会交际目的的⑦。多种媒体互补协调,参与构建话语意义,多模态话语符号同文字符号一样,是构成话语语篇、实现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①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03):15-20.
② http://xz.yobov.com/hot/view/cps-2/id-5661[OL].(2009-7-26).
③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01):24-30.
④ 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文化介绍[OL].http://cn.bytravel.cn/art/gly/glysyxlsjwhjs/(2011-4-10).
⑤ Kress G..&van Leeuwen Theo Van.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2nd Edition)[M].London Routledge,2006:105-137.
⑥ Kress G..&van Leeuwen Theo Van.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Amold,2003:41-58.
⑦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10.
[1]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82-86.
[2] Halliday,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M].London Amold,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