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恋·欲望·疯狂——《榆树下的欲望》中病态自恋人物性格的精神分析

2011-08-15李小海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0083

名作欣赏 2011年27期
关键词:病态移情客体

⊙李小海[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上海 200083]

作 者:李小海,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的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1888—1953)一生曾四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擅长洞察人物心理最深层的东西,并且经常能给读者和观众带来内心的震颤和共鸣。他的悲剧不仅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哲理寓意,而且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在继承古希腊悲剧传统基础上,又用现代手法丰富了悲剧的表现形式,使戏剧成为表现人物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榆树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是奥尼尔的重要悲剧之一。在这部悲剧里,奥尼尔用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去表达悲剧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及性格特征,并试图用这种方法去揭示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本文尝试从美国心理学家克库德的自恋自我客体理论(self-object)去分析《榆树下的欲望》中病态自恋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试图从病态自恋人物性格形成原因中去寻找悲剧产生的根源。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故事情节发生在新英格兰的一个农家里,主人公伊弗拉姆·凯伯特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人冷酷,贪财爱利。为了田产,他害死前妻,又娶了三十多岁的第三任妻子爱碧,希望她能生下一个儿子,延续烟火,继承他的田产。对此,前妻的儿子埃本对老父亲恨之入骨,他私通父亲的情人,偷走父亲的钱财,买断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的田产股份,实施对父亲的报复。对父亲的恨,对母亲的爱,这种潜在的“俄狄浦斯情结”使他和后妈爱碧产生情感、肉体上的乱伦,并生下一子。情欲、物欲又使后妈爱碧用毛巾闷死他们的新生婴儿,儿子埃本、后妈爱碧双双被关进监狱,最后,孤独、冷酷的凯伯特老人一人与农场为伴。

在奥尼尔的笔下,新英格兰农庄是一个肮脏、丑陋、充满仇恨、欲望的庄园。在这个庄园里,到处充满贪婪、仇恨和杀戮。由于没有良好的移情关系和健康的自我客体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健康、温馨和和谐,而是憎恨和厌恶。而且,后妈和儿子存在着情感上的“俄底蒲斯情结”和肉体上的乱伦关系。这些扭曲、变态的关系使在这个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心理变异,这种关系又导致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猜疑、相互仇恨甚至杀戮。强烈的物欲、情欲导致人物情感扭曲,使他们异化如低等动物一般;着魔似的贪婪使得这家人互相仇视、互相倾轧,父子相残、手足相戮。这部悲剧也表明了病态环境中一代人与另一代人存在着精神创伤和病态自恋性格的相互迁移关系。

一、克库德的自我客体理论

自恋广义上说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通常可以把自恋分成健康的自恋和病态的自恋。病态的自恋是指自恋性人格,是人格障碍的类型之一。对于病态自恋,最有权威的论述应属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克库德的自我客体关系理论。克库德的自我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是从不成熟的婴幼儿或原始的形式经过青少年到成年成熟的心理个性的发展过程。不成熟的自恋表现为无所不能的自我、自傲和想被称赞的意识。而健康成熟的自恋表现为自信、自尊和自我价值正确的评判能力,而且能和他人和睦相处,具有一定技能技巧的能力”。

自我客体环境指的是孩子在幼童时代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健康、和谐的心理自我发展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家庭的,也可以是其他的个体存在环境。“这个能够产生个体自我意识和归属感的工作的、社会的、宗教的、艺术的、娱乐的群体环境都被称为自我客体环境。”在这个自我客体环境中,孩子如果得到充分的关爱,就能产生良好的移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有共情的反应、移情的能力。正常的自尊、自信和自我理想是这个发展阶段的产物,如果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原始的自恋得不到很好的转化,那么这个孩子就缺乏共情能力,他就不可能和家庭及社会中的其他人员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些在早年可能受到过创伤、损害,或是侵犯孩子,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恋是失衡的,因此,在他们与其他人相处的时候,就缺乏共情的能力。”如果这种自恋形式不能顺利转化,那么,他成人后的个性就是脆弱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还有自恋伤害、自恋愤怒、憎恨、厌恶等倾向,而且也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环境必须适应他的要求和愿望,如果不这样他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

克库德的自我客体的移情关系指的是“孩子在个体心理发展期与孩子关系最紧密的,能够提供给孩子家的感觉的那些人的关系。这种移情关系能够在孩子的自恋发展过渡期给孩子的自我发展提供充分的养料”。这些养料主要来源于家庭内部能给孩子提供健康移情的那些亲人,例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一个健康的能够产生移情关系的自我客体环境里,环境中的成员都能够给他方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移情关系,个体的自恋性格就会是健康的向上的。相反,一个不能产生健康的移情关系的家庭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就不会建立良好的移情关系,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就是一种相互的猜疑、憎恨甚至暴力。奥尼尔的许多家庭悲剧中的憎恨、报复、暴力等都是家庭内部不能产生良好移情关系所造成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中主人公的病态自恋人物性格也是在这样一个没有良好移情关系家庭内部产生的一个典型例子。

二、《榆树下的欲望》中人物病态自恋性格的精神分析

在奥尼尔的许多作品中,自恋的自我个体在家庭内部一般都得不到情感上的关心和爱护。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就不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恋性格,这些个体通常会自我破碎,自我毁灭。奥尼尔的作品中的许多男女主人公自我个体得不到健康发展,最后造成毁灭他人或自我毁灭的后果。在《榆树下的欲望》这部悲剧里,家庭成员间是相互憎恨、相互厌恶,父子、夫妻之间没有一种正常家庭成员间的温馨与和谐。这种关系导致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利用,相互欺骗,相互憎恨,最终导致杀婴和被关入监狱这样的家庭悲剧。

在这部家庭悲剧里,父亲伊弗拉姆·凯伯特的病态自恋性格主要表现在他的自私、贪婪和对家庭成员的残忍、冷酷方面。奥尼尔这样描述他的这种病态的自恋性格:“他残酷的尖又窄的脸似乎是从肩膀上削下来一样,他身材单薄,然而在他孱弱单薄的骨子里有一种目空一切的自大。”他把自己说成和他的庄园里的石头一样坚硬、冷酷。他的两任妻子均因无休止奴隶般的劳作而过早去世。老凯伯特又娶了比他小四岁的第三任妻子爱碧,他娶爱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心理,想通过爱碧延续烟火,继而通过孩子继续霸占田产。这在他跟新婚妻子的对白中表现得一览无余:“妻子毕竟不是我呀!儿子才是我……我的血肉……我自己的。我的财产应该给我的血肉。那样,财产才仍旧是我自己的……即使我进了坟墓,财产还是我的。”当爱碧告诉他出生不久的孩子是埃本的儿子的时候,他竟然幸灾乐祸地说:“如果是埃本的,我倒希望他死去!”可以看出,在他的心中只是自我和金钱。一般的家庭亲情、父子情和夫妻情在他身上都荡然无存。亲情在他心中变得十分淡薄,为了金钱他把儿子看做仆人和奴隶,把妻子看做传宗接代的工具。为了这些,他从小就折磨、压迫他的孩子,结果孩子们对他恨之入骨。在这个没有良好移情的自我客体环境中,父亲病态的自恋自然导致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同样子承父业,缺乏亲情,取而代之的是憎恨、厌恶、自私和欲望。

三个儿子同样对父亲没有一点点的爱怜、牵挂,反而期盼父亲早死。三儿子埃本为了获得田产和报复父亲,他偷走了父亲藏匿多年的钱财,然后以三百美元的价格收买了他的两个哥哥西蒙和彼得对农场的继承权。两个大儿子,对他们的父亲,对这个家庭充满了厌恶和憎恨,他们迫不及待地离开这个受压迫、受折磨,没有亲情、冰冷的家庭。当他们跟父亲告别时,他们这样对父亲说:“老头子,我们自由了……摆脱了你,也摆脱这个该死的农场;我们要到加利福尼亚区,那个生产金子的地方……你可以把这个地方拿去,把它烧了。或者把它埋了,我们才不管它。老头子,我们自由了”,“我们就像印第安人那样自由了……我们投有揭你的头盖皮就算你走运……也没有烧你的牲口棚,没有宰你的牲畜!也没有强奸你新娶的老婆”,“你这个小气鬼,再见,你这个老吸血鬼再见了”。他们最后走时用石头打在客厅的窗户上,把百叶窗玻璃砸碎。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亲情、家庭伦理早已形同虚设,“他们的家——农场只是生活的场所,根本不具备‘家’的内涵。这个家中没有关爱,缺乏温情,有的只是仇恨和争斗”。

这个家庭里的人物都毫无例外地在道德方面得了零分,家庭成员都不具备有完整的人格。三儿子埃本对父亲恨之入骨。他说:“我妈对他怀恨在心。唉,我们大家对他都怀恨在心。老天爷作证,我的确恨他。”为了报复父亲,他占有了他父亲的情人,甚至和后妈爱碧之间的通奸也是为了报复自己的父亲,惩罚自己的父亲。而在这种报复中,同时也渗透着埃本和爱碧对于农场的无比贪婪和窥视心理。

除此之外,在这个戏剧里儿子对妈妈还有恋母情结,埃本把自己的母亲作为爱的对象,而憎恨自己的父亲。这种异常的现象是由于孩子在恋母阶段没有健康的移情环境所造成的。由于得不到父爱,埃本和母亲相依为命,自孩提时就和妈妈建立了恋母的自我客体关系,这样埃本就把他全部的爱给了他的妈妈,对父亲只有憎恨和厌恶。母亲死后,他的恋母情结迁移到了后妈爱碧身上。对爱碧的爱实际上是他对妈妈恋母情结的延伸。而爱碧为了得到埃本的情爱,就像一个母亲一样爱埃本,她告诉埃本,她要取代他的母亲照顾他,她说:“埃本,别哭了,我会代替你妈的,她怎样对待你。我也会怎样对待你的。埃本,让我亲你吧,别怕,埃本,我亲你是纯洁的……就像我是你的妈妈那样,你可以像我的儿子那样回亲我……就像是我的孩子……对我说晚安,埃本,亲我吧。他们拘束地接吻。接着,狂暴的激情使她不能自制。”

在这种变态的情感乱伦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性格表现为病态的自恋、自私、贪婪、狂躁和痛恨。家庭内兄弟反目、父憎子逆、母子乱伦,最后由于后妈爱碧和儿子埃本的乱伦,产下一个婴儿。当埃本认为后妈和自己的奸情是为了获得孩子并和他争夺田产时,他决定和爱碧分手,并希望自己的孩子死掉。深陷情欲不能自拔的爱碧为了表达对埃本的爱,用毛巾闷死了自己的孩子,最后乱伦的他们双双被送进大牢。

在这样一个情感扭曲的家庭内部,病态自恋人物性格就容易形成,这种脆弱的病态自恋人物性格实际上是精神变态的一种表现。病态自恋主人公的自私、贪婪,家庭成员之间的仇恨、厌恶是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暴力、敌对和杀戮的主要原因,是这部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奥尼尔其他家庭悲剧的根源之所在。

[1] [美]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本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2] 王宣,万清祥,晋向东.自恋型人格障碍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释[J].理论前沿(上半月刊),2006,(11):195.

[3] 马永辉.伦理缺失·道德审判——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榆树下的欲望》[J].齐鲁学刊,2007,(05):111-113.

猜你喜欢

病态移情客体
未来事务的色彩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乐活人生
浅议犯罪客体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的病态
文学道德的病态表现与选择改变
“凡客体”之不凡处
婴幼儿移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