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又如何
2011-08-15
中国人是喜欢拿数字说事的。有詈数,如二、三八;有不确指的数,如三、九泛指多。至于形成的原因,似乎没有西方人不喜十三有宗教典故。
五、十、百是吉庆的数。但百年略有不同,除了实指和虚指、极言时间长之外,它还是死的委婉说法。《礼记》说:“百年曰期。”古人大概以为人的寿命不过百年吧。
而数字作为时间节点,委实是个用于总结的不错的借口。于是乎,逢五遇十到百,必大庆特贺隆重纪念。庆祝纪念有很大的成分是现实的需要。但有的人从中找到希望,总结出需要弘扬的精神,有的人则因不满现实生出今不如昔之感。
最近,作家梁晓声的一句话就被误述并转发。“如果十年后的中国还像现在这样,我要么移民,要么自杀。”梁接受采访时澄清原意是“十年后中国如果回到文革,我要么移民要么自杀”,对现在不满就想回到过去是二百五!
的确,虽有曲折,但时代是向前发展的。时间能让有的东西永恒,有的东西消亡!
以传媒为例,我们何曾想过,微博能领风骚?网络兴起到博客、微博,手机从通话到短信、视频,短短几年,瞬间变化;而从报刊到电视、网络、手机,从金石竹帛、纸质阅读到视频阅读,又何其漫长。其中,有一点没有变化,即人类对自己创造出来的传媒的依赖。
人类这样被传媒异化:有了报刊,欧洲人每天早餐后阅读报纸成了习惯。黑格尔称之为“晨祷”,即人们把读报培养成了固定程序,如果哪一天无报可读或没时间读,这一天就相当于没有祷告一样,生活没有意义。有了电视,电视把一切变成娱乐。美国传媒文化研究专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说,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就是娱乐。通过电视能够迅速知道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其中绝大多数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联。我们好像并不感到痛苦,反而在信息的泛滥中感到虚假的满足。有了互联网,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发问:在尽情享受互联网、博客、微博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是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我们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据说,英国有本叫《你真的很有钱,只是你还不知道》的书,它说如果把正面思考的能量变成钱,每个人就是百万千万富翁。百万元以上的有:健康的身体、我爱你、活在一个安全的国家、有孩子、和家人相处、笑、度假、读书和看电影。
历史是生活的老师!人生百年又如何,笑着适应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