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才梦》解读张爱玲的文学天才

2011-08-15伍海霞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新疆库尔勒841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0期
关键词:张爱玲天才文学

⊙伍海霞[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新疆 库尔勒 841000]

1943年,二十三岁的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此次,她一发不可收拾,在两年的时间里,在当时著名的一些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几十篇,如小说《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等。《天才梦》是张爱玲十九岁时刚进入香港大学读书时写的第一篇中文作品,是张爱玲早期的自传,她用与她十九岁这个年龄不相称的冷静的笔调,轻缓地叙述了自己儿童时期种种天才的表现。通过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及对本文的解读,希望通过下面几方面来解读张爱玲文学天才的主要来源。

一、家庭的影响

张爱玲的文学天才,首先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是清末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但到了她父母这一代,家道已经完全衰败。虽然家族衰败,但家中仍然充满着书香,文墨齐全。在她很小的时候,这个封建家庭就开始对她进行了早期的古典文学启蒙教育。张爱玲六岁入私塾,开始读诗背经。在《天才梦》中,她用美术中简笔勾勒的方式,形象地描绘出了自己幼年从师学诗的情景:她清晰地记得自己摇摇摆摆地站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吟诵陈后主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眼看着他的泪珠顺着脸颊滚滚流下。几句简单的勾勒,不事雕琢,一幅写真图画便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而其中那个满清遗老的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张爱玲的父亲虽然是一位遗少型的少爷,但他却风雅能文,有着较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这使张爱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父亲古典文学的熏染,同时也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在《天才梦》中,张爱玲简单直白地向读者交代了她幼年时在文学方面的天才:三岁能背诵很多唐诗,七岁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关于一个家庭的悲剧,接着又写了一部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小说。八岁时还尝试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十几岁便看《红楼梦》《西游记》等小说。她的第一部小说是写一个家庭的悲剧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张爱玲就是在这样一个书香与旧僚气息并融的环境中,汲取了富足的古典文学养分,积淀了丰厚的古典文化底蕴。

二、音乐的影响

张爱玲虽然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家庭,但母亲则是一位新式女性,敢于离婚,敢于出国留学,她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她对张爱玲的影响是一种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在《谈音乐》中,张爱玲谈到当她母亲从英国回来时说:“我第一次和音乐接触,是在八九岁的时候,母亲和姑姑刚回中国来,姑姑每天练习钢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紧匝着绒线衫的窄袖子,大红绒线里绞着细银丝。”这个时候的音乐在张爱玲的眼中是快乐的,是这个没落家庭中温馨的甜蜜。母亲的归来,带给张爱玲的不仅是母爱,也给她带来了最初的音乐熏陶。十一岁的时候,张爱玲的母亲把她送入上海一所由美国教会主办的圣玛利亚女校学习,张爱玲除了在校学习中西方文化之外,还先后师从白俄老师学钢琴。这一切不仅让张爱玲过早地接触了外来文化,还培养了她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而这种兴趣和爱好又激发了她文学创作的想象力。她把自己对音乐想象的特殊天赋融入了文学创作,在她的作品中,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天才梦》中,张爱玲讲述了她也曾有过做音乐家的梦想。虽然日后童年的梦想不曾实现,但她却因为音乐的熏陶具备了一种对生活的审美化的把握方式和敏感的艺术直觉,在文中她写道:她对于色彩、音符非常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一句拟人,将孩童世界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能把听觉在视觉、嗅觉和触觉中进行自由地转换,并把这种转换用她高超的文学想象力表现出来。这些描写对于我们体会和理解她后来小说中那些精彩的感觉描写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自身的经历

张爱玲自身的经历,也是她成为一个文学天才的重要原因。十一岁前,她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后来,她就读于圣玛利亚女子学校,学习的课程主要以西方文化为主,采用的教材也全是英文课本。所有这一切使她在拥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之外,又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良好熏陶。这一时期特殊的学习经历,对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1938年,十八岁的张爱玲凭借她的文学才华和英文功底,考上了英国的伦敦大学,但却因为中日战争爆发,没有能够前往就读。一年之后,幸运之神又降临到了她的身上,她被转入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大学文学系学习,在一个准西方化文化环境中接受她的大学教育。这一段不寻常的学习经历,不仅使张爱玲对西方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吸收,而且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修养的人相处之中,她对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有了较为丰富的现实体验。《西风》是民国时期国内一个著名的刊物,类似于当时美国的《读者文摘》,由文化名人林语堂担任顾问编辑,其作者大部分为名人,如林语堂、老舍、周作人、冰心,等等,刊物雅俗共赏,拥有很大的读者群,创刊后不久就成了名刊。作为一名普通的香港大学文学系的大学生,张爱玲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加上自己丰厚的文学修养以及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她的散文处女作《天才梦》在《西风》月刊得到了发表。由于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的熏染,当张爱玲在上个世纪40年代登上文坛的时候,她便能自觉运用比较文化的视野进行文学创作。她的第一部小说集《传奇》其实就是由“香港传奇”和“上海传奇”两个系列组成。在写“香港传奇”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试着用中国人的观点来观察香港,而在描写上海市民人生时,又力求用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市民世界,从而具有宏阔的中西比较文化视野,成为她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

四、乖僻的“缺点”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弱点,而在另一方面也许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天赋。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天赋亦是如此,在《天才梦》中的开篇,作者就毫不讳言地道出:“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想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有天才乖僻的缺点。”在后文中,她又用了很大的篇幅,平实地向读者讲述着自己作为一个文学天才的种种缺陷,以及这些缺陷所带来的内心的痛苦:她不会削水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了缝补袜子,害怕去理发店,还怕见客人,还害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都尝试过教她编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在一间屋子里住了两年,她却不知电铃在哪里。接连三个月去医院看病打针,她却仍然不认识那条路。她甚至用了两年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环境:学着煮饭,如何用肥皂洗衣服,练习走路的正确姿势……可最终却是一个又一个失败的试验。尤其是文中她母亲的那句判断:“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自己处处受痛苦。”含蓄而尖锐地道出了一个敏感的天才在生活中的困难与麻烦。虽然她不懂得生活的常识,然而在生活艺术方面,她却有着自己天才的一面。在《天才梦》中,她用了双重否定句“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来肯定和欣赏着自己生活艺术方面的天赋:如懂得如何看“七月巧云”,喜欢听苏格兰兵吹奏风笛,快乐地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品尝盐水花生的美味,欣赏雨夜中霓虹灯的朦胧之美,童真般的从双层公汽上伸出手去摘树上的绿叶。在没有他人喧嚣的寂静场合,她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欢悦。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生活在市井中平凡的、琐屑的、亲近的,懂得如何把生活艺术化的张爱玲。她在承受着生活极度孤寂的同时,也享受着由这种艺术天赋带给自己的快乐。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的缺点同样成就了张爱玲的文学天才。而文章的最后一句:“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用了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以及精辟的比喻,把生命中的这些小烦恼比作华美袍上的小虱子。暗示出自己虽然有许多小烦恼,但是作为一名天才女作家,她的人生还是很辉煌灿烂的。言语之中既自我欣赏,又收敛含蓄,这不能不说是张爱玲的老到。

在《天才梦》这篇自传中,张爱玲以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敏锐,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叙述着自己的文学天才,并品味着作为一个天才所独有的乐趣。同时,她也不讳言自己的种种“乖僻”,并咀嚼着这种人生的无奈。她对自己的天才,既没有张扬,也没有炫耀,在短小的五百多字中,用质朴的语言、平淡的叙述,在看似不经意间却向读者充分展露了自己的文学天才,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文章语出惊人,流传后世,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不仅显露了张爱玲卓尔不群的文采、心智的成熟及对人生的深刻体悟,而且更让人了解到了一个生活中真实可见的张爱玲。

[1]余斌:《张爱玲传》,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1995年10月。

[2]刘川鄂:《张爱玲传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3]余志平、黎翠萍:《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音乐描写》,《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01页。

猜你喜欢

张爱玲天才文学
党天才
我们需要文学
九月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我与文学三十年
天才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