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化差异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2011-08-15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名作欣赏 2011年14期
关键词:友谊文化

⊙刘 莉[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试论文化差异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刘 莉[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作为文化载体,电影能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各个国家或民族电影特色的多样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几部中外影视作品,论述其文化含义及其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中外影视作品 文化差异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电影不仅是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想象力、反映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所以说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它相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能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而电影作为一项有百年历史的综合艺术,它已经在方方面面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都在影响着电影,由此造就了电影本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本文以几部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作品的文化含义及其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一、《老友记》——中美友谊观的差异。友谊是一个温暖的话题,友谊有无数种细腻的解释,友谊是没有国界的。作为一部热播十年的美国喜剧,《老友记》的精彩不仅仅来源于对生活的再现,其中令人感到温暖的友谊更是其动人之处。对美国人来说朋友所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既可以指点头之交的朋友、也可以指关系亲密的伙伴。美国人认为朋友是自己愿意与之相处的人。换句话说,欣赏对方是择友的先决条件,也是保持友情的原动力。然而当中国人谈到朋友时或多或少会有以下的想法:处在顺境的时候很难辨别朋友的真假;在逆境的时候朋友的本质才能表露无疑。因为在艰难时刻真正的朋友会靠你更近,而假面朋友会离你而去。由此可见,中国人更相信患难见真情,相互帮助扶持是友谊能够维持的重要方面。

美国人交朋友的特点是交情泛泛,他们同大家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希望给别人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往往缺乏那种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有位美国人对此曾做过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美国人能够与人一见如故,迅速博得对方好感。但是一周之后,他们会把你忘得干干净净。他们喜欢新东西,如同对待自己的旧车一样,他们也废弃自己的朋友。在结识人方面,没有人比我们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种真正的友谊方面,却没有人比我们感到更为困难。”因此美国人刚开始和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时,内心的防线是非常低的。但是当最初的这种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时,也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时,内心的墙体会不断升高,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隐私”和“独立”。而在中国及许多别的国家,建立友谊的过程恰好相反,也就是第一道心理防线是非常高的。所以当他们和陌生人见面时往往比较谨慎,但是和对方多次接触并产生信任后,这些国家的人将会向对方袒露心声,此时内心的防线逐渐降低。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式友情”的江湖气很重,讲究要为朋友忘我地“赴汤蹈火”,比较感性化。而“西方式友情”是建立在某种默契上,以共同的习惯、爱好为基础。一般公私分开,彼此互相尊重,十分理性化。

二、《超人》——英雄形象的中美差别。从超人这一形象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超人的热度始终不减,先后多次被翻拍改编成动画等影视作品。其超能力也几经变迁,但始终不变的是那剽悍的身材,健硕的肌肉,倒三角的完美身形,以及红色的斗篷和内裤外穿的紧身衣。这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形象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超强的能力不可战胜。而这一形象也被引申为典型的英雄形象深植入美国人的脑海中,这一点在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他们塑造的英雄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超人气质”,比如:《终结者》《蜘蛛侠》《蝙蝠侠》等等。还有近年来风靡欧美的《越狱》,前途大好、充满理智的工程建筑系毕业生,居然诉诸抗衡法制自毁前程的方式挽救哥哥,涉世未深的他却能将监狱里的黑社会老大、流氓头子玩弄于股掌之中。种种的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不但没有荒唐搞笑,反而塑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救世主麦克的形象,看来英雄主义的魅力全世界无敌。

而中国电影塑造的英雄形象就要含蓄很多。一代武学宗师往往都是一身书生气的长袍,看不出有过分发达的肌肉,表面看上去斯文、内敛,甚至有些羞涩,比如:黄飞鸿、霍元甲、叶问等等。这些形象往往更注重精神上的修养,重视一个人的气节。

其实中美英雄形象的差别从深层次来说缘于中美文化的差异。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背景文化决定各自不同的影视风格。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它倡导人权主义和更多的自由。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就是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来寻求自由,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因而其性格和观念里就有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能做很多不被限制的事情,当然编剧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地去写剧本。他们可以宣扬暴力,可以把剧情超出政府和法律的限制范围。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求人们“修己安人”、“正心修身”,崇尚中庸之道,即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由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以及自古至今的传统使得那些凌驾于政府和法律之上,充满着野蛮、暴力、色情和谋杀的剧情在中国是被禁止的,土生土长的国产影视是不会出现像《越狱》一样的糅合体。

另外追溯文明源头,我们也能从最简单的符号中洞见文化差异。中国的太极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和谐、平衡,而十字架直观的结构,则隐喻着天人的对立。出发点的不同,形成了各富特色的文化。

三、《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中美电视剧里都爱让妻子爱人做人质,但理由不同。《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陈大雷妻子在剧中以工作为先,为了三十双军鞋而不转移,最终被敌人俘虏。尽管因小失大,但理由也会让人觉得说得过去。但在美剧里就不会以这个作为理由,很可能会改为两人夫妻情深,妻子为了能常和丈夫碰面,而选择留下。或者不解释她为何延期留下,不表示她为了革命工作不顾自己安危而留下的理由,直接让她成为人质。另外,同时面对自己妻子和三营长的死,剧中陈大雷的表现是对三营长的死更为悲痛,而对自己妻子显得无足轻重。我们明白编剧想重点表现出生入死的兄弟的深厚情感,但是这样的表现就不够人性化。在美国影视剧里这样的安排是不可思议的,往往会以妻子为重,至少要对两方都有平衡。

人们最有感触的就是国内影视中表现的都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美国的影视往往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至上。其实这也反映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国人主张重群体,国家民族至上,强调社会本质和群体本位;西方人则主张重个人,个人至上,强调个人本位。中国传统价值观,历来十分重视国家民族的作用,强调社会责任心,倡导为民族为国家献身而压抑个性,由此形成了我们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如诸葛亮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先集体后个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为了集体利益,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了中国人对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则相当崇拜个人奋斗,极力张扬个性,认为个人价值至上,甚至牺牲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以谋求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他们崇拜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美国总统林肯之所以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就是因为他是一位靠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的人。实际上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为推崇的个人独立自主的必备气质,也是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实质。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W].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3] 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 刘小艳.从传统文化透视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

[5]伍巧芳.从英文电影中看中外文化差异 [J].作家杂志,2008(7).

作 者:刘莉,硕士,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与教学。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友谊文化
以城为“媒”话友谊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雨中的友谊之花
美好的友谊
友谊之路
谁远谁近?
友谊如何才能保持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