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工文学的平民化生存意义

2011-08-15济宁学院中文系山东曲阜273155

名作欣赏 2011年30期
关键词:打工者底层平民

⊙孔 莉[济宁学院中文系,山东 曲阜 273155]

打工文学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深圳,后扩展至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内地各开放城市,是反映打工生活、表达打工者思想情感的文学创作现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建立特区、开发区以后,数以万计的农民、工人以及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进入特区、开发区工作。人们把这一大批自谋工作、受雇于人的人群称为“打工者”,在“打工者”集群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反映他们生活和表现他们思想感情的文学,人们称之为打工文学。于是,从1984年起,在“打工者”最为集中的深圳特区,打工文学飙然而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二十多年中“打工文学”以其写实的手法着力书写与生俱有的平民化生存记忆,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以贴近平民生活的态度震撼过无数外出打工者的心灵,在中国文坛引发了一阵“打工文学”的热潮,然而今天“打工文学”遇到了新的问题即身份不被认同:有的作家不愿以打工文学作家来称呼自己,有的文学评论家也对“打工文学”持怀疑、否定的态度。打工文学的生存问题被提到了桌面上,实际上打工文学就好像是一片很深的海,是个可以挖得很深的领域。打工文学作家就像海水里的一群鱼,游得很深。他们的作品甚至比主流文学作品更具有生命力,表现出平民化的生存意义,我们可以看到,打工者的智慧和能力与别人相比毫不逊色,不仅如此,从打工行列出来的人还可以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头。未来,多元化发展是不言而喻的,文学界既需要“主流”文坛的精英文学作品也需要处于底层的打工文学作品,二者互相呼应,形成了方兴未艾的文学新浪潮,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给贫血的“主流”文坛带来生机和活力。

一、打工文学以平民视角关注平民的生活状态及精神状况

20世纪末,随着社会语境的改变,城市化、工业化浪潮席卷了华夏大地,一些农民背井离乡,拥向陌生的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成为南下民工潮中的一分子。率先关注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的《天涯》《三月风》《中国贫困地区》等刊物,开始刊登打工族的文学创作和生活实录,兴起了打工文学的热潮。打工文学作家的身份大多就是一个打工者,他们本身就是底层的一员,其写作视角与知识分子、专业作家不同,没有自觉不自觉的俯视,而是平视。同时,一些来自底层的知名作家也视点下移,着力书写与生俱有的平民化生存记忆,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过的就是底层生活,其写作与生活胶着在一起,这种写作状态被称为“在生存中写作”①或“底层生存写作”②。因为他们具有亲身的体验,所以就有其他作者不可能有的底层深度,具有平民视角,平民视角使打工文学的悲剧品格带上浓烈的平民色彩。而平民作家的出现改变了底层只能被叙述的命运,给读者提供了来自底层的真正叙事。来自底层的平民作家身在底层,真实地体会到了“现代化”的切肤之痛。如打工文学先驱之一周崇贤,十五岁时只身一人流浪他乡,先后在贵阳、西昌等地一边打工一边写作,1988年在《凉山文学》上发表小说处女作,1990年南下广东,落脚在顺德市均安镇磁性材料厂。流水线上的艰辛与苦难,“打工族”的凄凉与哀伤就像一把雕刀,日复一日地打磨和雕琢着这个有着文学天赋的打工青年,他的思想和感情以文字的形式创作出来,短短数十年间,他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多篇,且在二十四岁那年获得了广东省新人新作奖,这是广东省青年文学的最高奖项之一。长篇小说《午夜狂奔》塑造了打工仔韩冬、阔少朱文、“二奶”青儿、编辑彭林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使他们的心灵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被扭曲和变态,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玩世不恭的外表与苦闷的心灵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大都市的灯红酒绿,躁动中充满着疯狂,都市人异常纤敏的感觉神经、市井人物的现代变异、人物意识的自由流动等,周崇贤用文字将过去、现代和将来融化在一瞬间,在飘浮的思绪中,显示了一种都市化的神经,显示了畸形都市中跃动、烦躁的生活节奏和心理节奏。充满了在喧嚣热闹场景中的人生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

打工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异质性和叛逆性的文学现象,以其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弱势群体、批判当下现实的创作姿态和比较鲜明的平民立场,引起当下文坛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打工文学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底层平民的命运转折,塑造了农民、工人、外地人等底层平民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时代的体认与对人类的悲悯情怀,具有一定的悲剧意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厚的人民性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二、打工文学描写打工群体多舛的命运,体现困境中为基本生存而奋斗的精神是其他“主流”文学无法涵盖、无法比拟的

打工文学根植于打工者的探索和创作实践中,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底层人的命运转折,疼痛的乡愁,不屈的漂泊,打工群体多舛的命运,以及打工人心灵家园的风雨飘摇,都已成为打工文学生命的底色。打工文学实施着对打工人心灵的救赎,体现了打工人遭遇社会转型时的命运沉浮,以及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与欢笑,这些底层平民人物在文化开放时代,接触了很多新的、先进的思想,具有探索性,更具有打工生活的亲身体验。周崇贤、林坚等是“打工文学”的先驱。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打工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体现了在困境中为基本生存而奋斗的精神,解析了他们的边缘地位与处境。例如林坚的《别人的城市》是表现这一主题的优秀作品。作品真切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打工者对新生活的向往、焦虑和心理矛盾。也正是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撞击,才迸发出打工群体在转型社会中的矛盾冲突。

随着打工文学的多元发展,打工文学已经包容了文学本质的一切可能性,打工文学的自由性、对生活的更直接的表述形式及打工者在文字表述前的生命体验,是其他主流文学形态所无法涵盖、无法比拟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农民和工人的命运,他们无法再按照原来的轨道生活,农民投奔到城市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一空间的转变只是表面的改变,表层之下是文化的转变,命运的转变,身份的转变,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困惑与疑虑:身份焦虑,寻找与被拒,精神空虚,灵魂麻木,被歧视、被遮蔽的痛苦。

由此可见,打工文学只有坚守自己的道德立场,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以平民视角关注平民的生活状态的基础上,拓宽创作题材,不断地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才有可能面对主流文学的冲击,为自己开拓未来,随着打工族群的存在而生存壮大。

① 张未民.关于“在生存中写作”——编读札记[J].文艺争鸣.2005, (03).

②张清华.“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J].文艺争鸣.2005, (03).

猜你喜欢

打工者底层平民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嘎爷的一把火
冬瓜谣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
略论“底层”
论打工漫画与打工者的文化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