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作欣赏》给我的明示

2011-08-15福建陈宗辉

名作欣赏 2011年7期
关键词:宝黛名作欧阳修

/[福建]陈宗辉

《名作欣赏》给我的明示

/[福建]陈宗辉

跟同时期普通读书人的经历相似,我手头上保存下来的《名作欣赏》杂志委实不多,但是,多年来它给我的教益却不少。这里就说说它给我的两点明示吧。

一是比较。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因家庭原因,刚刚从市里回到了一所乡镇中学任教,当时学校很少有教学参考书,供老师课余看的“闲书”更是无处可寻。我到县城看到《名作欣赏》(1980年第1期)当即买了下来。开篇是毛时安、魏威的《文气·文风·文眼——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作者先概括比较了三位散文家的山水游记的不同特色:“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犹如一幅玲珑剔透的风景小品,引人入胜,留连忘返;欧阳修的散文娓娓道来,好似一卷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长轴,闲适优雅,略带俗气;东坡笔下的山水,则像一幅淋漓酣畅的泼墨写意画,雄浑苍莽,不由人视通万里,遐想千古。”接着,具体分析了《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前赤壁赋》三篇文章的不同特点。“柳宗元欣赏大自然细腻的美,欧阳修陶醉于大自然闲适的美,而苏东坡则向往大自然雄浑的美。”类似这样的对比,《名作欣赏》杂志几乎每期都有。如叶橹的《绰约多姿的人生 意蕴丰盈的哲理——对三首〈眼睛〉的品评》(1985年第2期),周棉的《三幅情趣盎然的画图——何其芳诗作〈秋天〉赏析》(1985年第3期)等。

于是,我把这种比较法运用到了语文教学中。教杜甫的《月夜》,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欧阳修的《踏莎行》等诗词比较,让学生掌握透过一层、以彼见此的写法;教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就跟胡适的《我的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比较;讲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写法,就跟孔乙己、小芹、老杨等比较。作家写祥林嫂,把她的肖像变化纳入人生经历中,构成一幅活动的画面;孔乙己是直接描写;《小二黑结婚》的小芹是侧面描写;《老杨同志》中的老杨则是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品评写出。即使是教学文言文的词句也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归纳,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来,我出版的《中学生作文程序设计》《诗词笔法四十讲》等书都用到比较的方法。即使是自己的阅读也常常运用比较法。如读到素素的长篇散文《独语东北》中“永远的关外”一节,就找来鲁迅先生的《长城》、罗哲文的《万里长城游记》、禾子的《长城,留在我的身后》、聂鑫森的《在长城上》等对比,比同较异,提高自己的认识:“历代边关堆白骨,今朝界石系黄钟。”(《长城》)

二是思辨。“传统文化宣扬‘ 仁义礼智信’和‘逍遥游’等一切,都是因为缺失。因为现实生活太沉闷,太苦涩,所以儒释道合一的中国文化才会有如此长久和鲜活的生命力。儒家虚构出一个温暖的家国同构的亲情空间,只是给那些在父子相互杀戮以夺取皇权的皇室间和父子相互怨恨以苟延生存的民间的人们以幻象。这一美好的幻象以尊卑的区分和秩序为条件……道家的消极避世和佛家的生死轮回则都诱惑人们把眼光从现实移开,寻找另一个心灵得以慰藉的空间,祈求更为自在洒脱的生命状态……然而把头移开去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曾晓慧、雷刚:《生存极境下的亲情拷问》,《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类似这样深入到文化的实质大胆剖析的文章,在《名作欣赏》杂志上经常可以读到。

阅读此类文章之后,我结合看朱大可等的《十作家批判书》,再品味宋人注重理趣、追求平淡的诗歌作品,就感到格外的亲切。而后,看文学、看作家、看社会、看人生,都多多少少会有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我经常在结束课中引导学生思考。在讲述《鸿门宴》中的刘项不同性格时,我没有停留在教参的分析上,而是进一步指出:刘项的性格固然很不一样,但假使他们的兵力相当,那么沛公会不会如此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力图消除项羽对他的疑忌呢?同理,多少王侯多少贼,中国和世界莫不这样。再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许多学生深为宝黛不能如愿结合而叹惋、流泪。我就启发他们:生活需要爱情,但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说宝黛是近亲,也不说家庭阻绝,如果宝黛如愿结合了,他们的未来会幸福吗?我奉劝大家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千万不要让心中的爱情萌芽疯长。

在写作中,我也更加注意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檵木没有高大挺拔的树干,没有随风飘荡的柔枝,也没有香郁袭人的花瓣。它那不高的枝干弯弯曲曲,好像一组奋力抗争昂首苍穹的浮雕。看看它的根须吧,时而在崖壁上匍匐,时而绕过尖石,时而揽进枯叶尘土,然后一头扎入不易察觉的石罅中。”(《匆匆冠豸行》)散文这样,诗歌更是如此:“醉心九九拜天台,掘尽名山异质材。几处田禾时雨润,皇粮尽是泪中来。”(《天坛》) “五帝三皇事,经书万卷长。心中明镜在,一照一飞蝗。”(《心镜》)

当然,《名作欣赏》给读者的教益是多方面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在一篇短文中予以囊括。这里,我仅就个人教学和写作的实际情况谈两点浅见。

作 者: 陈宗辉,笔名牧云,现为福建尤溪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编 辑:续小强 poet_xxq@vip.163.com

猜你喜欢

宝黛名作欧阳修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画眉鸟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快乐的“长工”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微趣图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
勤奋的欧阳修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