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忆《名作欣赏》
2011-08-15龙慧萍湘潭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
/ 龙慧萍 湘潭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
第一次看到《名作欣赏》的情景,现在想来,似乎已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是湘西一个小城里的一名中学生,酷爱文学书籍,不过那时候能看到的书并不多。有一天放学后,我和平常一样去了常去的那家书店,在旧书堆里看到了这本杂志——比别的杂志厚些,封面装帧朴素而典雅,且色调沉静,不像别的杂志那么花哨。在翻完了我们学校图书馆和我父亲单位图书馆里所有我能看懂的书之后,我被这本杂志深深吸引了,从那以后,只要在书店碰到,且手边有零花钱,我便会买下。
当时里面的很多文章我都看不懂,唯有对古典诗词的介绍,深入浅出,辞情兼美,引领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多年以后我常常想,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大约就是由此而起的吧。
1996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选的专业方向是唐宋文学,又因为受导师的影响,主攻词学。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我所熟悉的宋词,虽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但早年看《名作欣赏》所获得的那种单纯的审美愉悦已渐行渐远,我总觉得有点失落。有一次,我和导师、同门兼室友一起聊起这个话题,导师就鼓励我们给《名作欣赏》写稿:每人选一位词人来读,把当年的审美愉悦再找回来。结果她的稿子真的在《名作欣赏》上发表了,而我当时沉迷于新开的古体诗词创作课程,虽然选了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但却没有坚持做完。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留校任教。在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典诗词之美,一直是颇让我伤神的一件事。鉴于以文学史为纲、介绍讲评的效果并不理想,我转向了采用《名作欣赏》式的、以唤起学生审美共鸣为主要目标的讲述方式,结果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诗词作品本身的兴趣。虽然这样一来,文学史的掌握可能不够系统、全面,但我以为,学生的这种投入和关注的热情,是比文学史知识更为可贵的东西。
学生从“80后”变成“90后”,而我已年届不惑。这一代青年人,对网络小说和动漫了如指掌,但经常看《名作欣赏》的并不多。因此我在课间和学生聊天的时候,经常向他们推荐这本杂志,这是因为我相信,他们看了虽然不至于像我当年那样惊喜,但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