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舞蹈学专业《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改革
——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
2011-08-15黄文华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黄文华 (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地方院校舞蹈学专业《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改革
——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
黄文华 (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对舞蹈学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课程进行多方面改革,可以使教学更加适应地方院校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特色。本文立足赣南师范学院的实际情况,简要论述了地方院校舞蹈学专业《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改革的现状、问题,最后提出几点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赣南师范学院;舞蹈学;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
一、地方院校舞蹈学专业的培养要求
地方高校是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的分类,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地方政府的院校,与之对应的是部委院校,隶属于国家各部委。本文提到的赣南师范学院,就是一所地方院校。赣南师范学院位于江西南部、京九线上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时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目前是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等师范院校。办学53年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了各类合格毕业生7万余人。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称赞学校“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本科师范院校,在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方面处于同类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前列”。学校学科齐全,涵盖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八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文理学科为特色,文理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我校对舞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职能,具备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舞蹈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及其他舞蹈教育工作者,并兼顾培养舞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舞蹈所需要的正确站立形态、方向、舞蹈动作姿态,身体各部位运动幅度、速度灵活性,身体控制的稳定感、协调感、肌肉的力量以及由以上诸因素所构成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术技巧。培养学生成为在柔韧、力量、速度、灵活、耐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能力与素质合格的舞蹈演员。
我校对舞蹈学专业的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音乐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音乐实践技能,受到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形成良好的音乐教师素养,获得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音乐教育研究能力。
二、《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实际问题
舞蹈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1)主干学科:舞蹈学、教育学。(2)主要课程:古典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基础、现代舞、芭蕾教学法、古典舞教学法、民间舞教学法、中国舞蹈史、西方舞蹈史、舞蹈概论、舞蹈排练。(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一)《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的教学现状
1、课程教学特点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是舞蹈学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该课程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民族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教学实际中:(1)《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原有舞蹈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具有规范、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技巧,达到身法与技法的和谐统一,同时注重对教学思维的开发和训练,不仅提高学生身体表现能力,讲解能力、示范能力,同时可以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答疑纠错能力和因材施教组织实施教材的能力,为今后成为合格的舞蹈教育者打下基础。(2)《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要求:应系统掌握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对身体的基本形态进行专业化规整,对身体的软开度、力度、速度、幅度进行能力上的强化训练,使之适应舞蹈训练的柔韧性需要。技术动作过程明确,行动流畅,所开法儿的技术技巧要掌握正确方法,完成技术技巧要有一定质量,并能讲的清楚做的准确。(3)《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体态与动律训练、基本步法训练、抬踏步组合训练、恰地宫保组合训练。(4)《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参考书目:《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程》《世界民间舞蹈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世界舞蹈史》等。(5)《民族民间舞》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考试以系里组成的考试委员会集体看课评定,分平时成绩(考勤和作业)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详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考试考核方案及考试大纲)。(6)《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条件配置:教学采取集体课与分组、单独辅导结合的教学方式,配置多媒体、音响设备、形体训练房等设备,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求。(7)《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实践实验技能训练体系:对与本门课来说,实践实验技能的训练尤为重要,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部分之一,本门课程的实践实验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排练一些剧目,参加院系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及演出,或让学生进行讲课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实践,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改革问题
长期以来,该课程的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课程改革上,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方面,例如:(1)教材方面,创新不大,都是前几年教材的沿用,很多新的教材也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2)课时方面,练习课时总量多,但相对来讲,这门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的完成。但是,进一步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对民族民间舞的表演继承、发扬创新是大有裨益的;(3)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民族民间舞》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
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二)《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的实际问题
当下的地方院校,《民族民间舞》课程教改力度不大,培养模式单一。扩招使地方院校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解决教学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紧急问题,有人将其形象的比喻为“救火”,深化教学改革在这种背景下变成无力顾及之事,这对本来教学改革水平就较低的地方院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教学改革的低水平也直接影响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特色方面的形成,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互相抄袭而缺乏对培养特色的深度思考,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归纳起来有:(1)民族民间舞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2)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3)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
三、《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探索
(一)课程改革要理性定位,以服务地方建设为核心
学科建设的定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成败兴衰。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定位于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生活实际,以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己任。地方院校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和管理的高等学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地方性”决定了它在全国院校中的地位和生存空间都与部委院校有明显的区别,这使地方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了自身的特殊性:必须瞄准地方经济,深入基层,面向生产和生活去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学科建设只有以此为目标,采用共同开发、科技联姻、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地方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才能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的有效结合,产生促进地方建设和地方院校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才能使地方院校在资金、成果转化、研发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扩大办学空间,拓展发展领域,增强办学实力。并且,地方院校在地域上处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的联系密切,比较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而地方政府、地方企事业单位为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也十分渴望从地方院校获得人才、技术和知识支持,这为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生活实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民族民间舞课程,必须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瑰宝,继承和沿袭地方的舞蹈文化韵味,服务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是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改革的基础和根本思路。
(二)课程改革依教材先行,由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
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民族民间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民族、民间的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三个方面:(1)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2)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3)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另外,在教材的组织上,依据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围绕身韵训练内容形成由分节到完整、由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各类教材的纵线关系。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教材的选定和组织方式也就形成了该课从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形式。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看,该课己经不同于以往的基训课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身韵课,因为纯身韵课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民族民间舞基本功基础之上的,赣南师范学院舞蹈学专业由于面对的是没有基础的教学对象,所以就必须承担一些与身韵训练密切相关的基本功训练内容。
(三)课程内容改革要体现现代感,突出时代特征
新时期,面对市场的压力,也就是面对现代人的审美变化。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单一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未来发展就会发生困难。坚持中国民族民间的风格与气派并不是回到传统中去。我们看到的民族民间舞蹈,它既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当时的生活的写照,有的是远离都市的乡村人的生活写真。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的根在现实生活之中。然而,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他(她)们的情感如何用舞蹈表现呢?这往往是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所无能为力的,这也是民族民间舞蹈失去现代青年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当表现重大的现代题材的时候,显然不能再用秧歌与花灯一类的原始素材,要自由地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走课程多元化的道路。不过,赣南师范学院不会离开传统,不会失去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主体定位,多元化的发展必须以继承传统为基础,多元化中民族民间舞蹈永远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元。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李北达.民间舞蹈[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3]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4]马力学.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7.
黄文华(1972—),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舞蹈教学、表演、编导及赣南民间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