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探索
2011-08-15陈春芬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处云南昆明650101
陈春芬 (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处 云南昆明 650101)
教育传播学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探索
陈春芬 (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处 云南昆明 650101)
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阐述了教育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传播学现状产生的原因,提出教育传播学应该走整合发展之路的观点。
教育传播学;教育;教育技术;教学;整合
一、教育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
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和传播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如果没有教育传播,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将难以保存流传并利用,也许现在人类仍处于蒙昧状态。追寻历史的足迹,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传播。虽然教育传播伴随着人类起源而产生,但直到现代,人们才正式把教育传播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形成了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学可以说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产物。
教育学起源于16世纪,历经数百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而传播学起步较晚,萌芽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人(主要是美国)开始关注,到了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研究领域才开始形成和发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电子媒体涌入教育中,为教育的革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电子媒体教育功能、电子媒体与教育者的关系、电子媒体介入教育传播后的结构、过程、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单纯依靠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试图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来探讨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传播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80年代末期,教育传播学理论传至中国,国内电教界也开始了对教育传播理论的探讨。
二、当前教育传播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教育传播学进入我国至今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从一些权威刊物所刊发的教育传播学及相关文章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短暂的教育传播学研究热潮,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的研究热情逐渐衰退,只有少数人仍关注着教育传播学的发展。思考教育传播学在我国发展时代背景,不难发现一些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缺失现象的原因。
1.学习理论的发展,使人们疏于对教育传播学理论的研究
一门学科的发展,必须有其基础理论的发展为支撑,那么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教育传播理论的发展。众所周知,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对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及成果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同样地,学习理论也是教育技术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它解释和说明人类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指导人类怎样有效学习。在实践中它发展成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为主线的学习理论。这些学习理论与教学紧密关联,在不同的时期促进和推动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建构主义引发人们对学习论的强烈关注,甚至出现在文章中唯建构主义不谈就落后的现象。从辩证法的思想我们知道,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若一方发展太强,必然会影响和压制着另一方的发展,教育传播理论未能找到像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那样的紧密结合点,致使在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中冷落了教育传播理论,显然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和它在教育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它更加关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和减弱了对教育传播学理论的研究。
2.对教育技术学科的过分重视,使人们减弱对教育传播学的关注和研究
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是两门新兴的学科,它们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技术学早期被称为电化教育,其发展比教育传播学更早,学科内容、体系结构及应用方面都比教育传播学更完善成熟。在20世纪90年代,电化教育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学,对教育技术学科定位的争议,引得更多的人关注着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着重对传递信息进行处理,的目也是要服务于教育,促进教学,它的研究内容与教育技术学很相似,但它的理论不如教育技术与教学紧密相关,成果实际应用程度低,效果更是不如教育技术明显,以至于人们更倾向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
3.教育传播研究的实践主体影响着教育传播学的发展
如果我们分析教育传播的关注者,就会发现关注着教育传播学发展的主要是一些大学教师,其他研究机构或是中小学教师只占了极小的比例。然而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阵地是中小学,大学教师主要做的是一些理论性的研究工作,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由于缺乏实践主体去验证,所以理论成果很难转换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成果,由此很难促使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去实践应用教育传播学。缺乏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便失去了检验教育传播学理论的实施主体,缺乏实践检验教育传播学理论的中小学这片沃土,教育传播学理论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深化,大学的研究者便缺少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另外,研究者主要关注基础理论的研究,忽视应用性研究,这些影响着教育传播学的丰富和发展。
三、教育传播学发展的新趋势——整合发展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教育传播的系统、过程和模式、教育传播内容、教育传播媒体、教育传播效果、教育传播与教育环境的关系等多方面,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主要基于一些传播学中典型的大众传播模式,如7W、香农-韦弗模式、奥古斯都模式、施拉姆模式、韦斯特莱模式等。正是出于这种思路,以至于很多的教育传播学研究者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传播模式,显然把这些大众传播模式应用于教育领域必然会产生某些不适应的问题,毕竟大众传播的目的与教育传播的目的不同,对媒体的选择,对传播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和产生的效果要求是不一致的。传者和受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对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二者自身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如果用某种规则来使之完全适应,这显然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组成了一个大的教育传播环境,这些因素相互交融影响着教育传播环境,导致一个效果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很难判定一个效果产生的真正原因。由此可见,教育传播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在教学中简单地研究各个方面,整个系统就不能优化发展,显然就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于教育这一目标。同时如果其理论不能产生实际的成果,就会阻碍教育传播学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我认为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要走整合发展的道路。
教育传播学自身整合发展。从教育传播学系统组成的四元模型来看,在教学环境中,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和教育传播媒体经过传播的准备、教育传播的实施、教育传播作用于学生心理、教育传播的调整等相互作用的几个环节就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如何获得最佳效果呢?从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得知,系统中整体产生的作用大于系统各部分产生的作用之和,所以在研究教育传播学时,我们不能只是孤立地研究各个环节和要素,而是更要重视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体研究,使各要素协调发展,才能产生促进教学的最大合力。同时要加强理论的研究,找到更多的像学习理论与教学的切合点,探索改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规律,把更多的理论成果转换成实际成果,特别要在中小学中普遍加强新成果的推广和利用,这样既有利于教育传播学的广泛应用,经实践的检验,也有利于教育传播学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教育传播学这一新兴的学科的理论体系仍不完善,仍有争议,但只有辩才能明事理,这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必经阶段,教育传播学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教育传播学与课程的整合发展。教育传播学的目标乃是有效地促进和改善教学,在没有专业地研究它之前,教学仍然进行,并能够产生一定效果。但如果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育传播学思想的应用,将革新教学观念,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促进有效学习。教育传播学与课程的整合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当然教育传播学与课程整合受到教师对传播的理解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技能、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整合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所以教师进行必要的学科深度进修,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的学习是实现整合的有力保障。另外教育传播学与课程整合不可能是一种固定模式,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利用传播学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与学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效果。教育传播学与课程的整合是教育中应该倡导的一种理念,它可以依存课程发展而发展,而且它是一种抽象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在实施上难度较大,但从长远来看,这是教育传播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1]李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育传播学的创立《中国电化教育》1996 第3期
[2]张增荣.现代教育传播技术与教学变革《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电教理论探讨
[3]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柳[5]柳栋.课程整合的维度和实践路线《中国电化教育》2003.9
[7]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李运林.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6
[9]汪颖.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07年第6期
陈春芬,女,1979年生,教育技术硕士毕业,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及教育传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