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浅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2011-08-15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戚 欣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从接受美学角度浅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戚 欣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最着名的短篇小说,本文尝试从接受美学角度中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意义的不确定几个方面分析其独特的价值魅力。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阐释意义
绪论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的现代小说作家之一,曾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福克纳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识地以南方家乡为背景、以家族兴亡的历史为主线,来反映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南方广阔的生活状况,并对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美国著名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称他的这样一系列作品为“约克纳帕塌法世系”。 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正是“约克纳帕塌法世系”的组成部分,他运用独特的创作写法,展现了南方社会的生存状况。从发表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评论,本文尝试从接受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接受美学( 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为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开始与尧斯、伊塞尔等五人组成的“康斯坦茨学派”,深受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和文学社会学的重要影响,是当代文艺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文艺思潮。1967年姚斯发表的《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标志着这一理论学派创立。在文章中他指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1,“接受美学的观点,就是要在被动接受与积极理解、标准经验的形成和新的生产之间进行调节。如果文学史按此方法从形成一种连续性的作品与读者间对话的视野去观察,那么文学史研究的美学方面和历史方面的对立便可不断地得以协调起来。”2所以接受美学的研究主体是读者和作品,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注重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接受和审美经验。它既反对以作品为中心的研究,也反对单纯的作家研究,使文学研究跳出了狭隘的研究范围,进入更广阔的领域。
一
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绝非无条件的、被动的接受,像一架收录机那样”3,不同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基于个人和社会的不同经验,往往对作品已经产生一种既成的思维指向和观念模式,即“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是指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自身所具有的某种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4它也潜在地支配着对作品的接受方式和程度。”当读者的经验期待视野与文本相同时,读者的阅读会很轻松,但却因作品缺乏的新意而感到索然无味。反之,作品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则会因为丰富新的期待视野而感到兴奋和满足。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读者看到题目时,往往认为这部小说似乎与爱情有关,在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同时也描绘出美国南北战争后的社会现状。不但内容上让读者适当遇挫,福克纳在文章的创作手法上也采取独特的技巧,采用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时序颠倒及叙述角度的转换手法来打破人们习惯的阅读传统,大大超出其原先的期待视野。初读文本,读者难免感到故事零乱,难以溶为一体,从而暂时产生逆向受挫。但当我们把一切内容梳理出来后,这种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崭新的艺术空间则更使我们折服。
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本身具有未定性,这是文学作品的特性所决定的,它具有描述性语言的模糊性和文学符号的抽象性,从而形成文本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此时要发挥作为读者理解和阐释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期待视野”等来填补“空白”。
当然一部好的作品,也会让读者有充分的填补空间,产生富有新意与创造性的“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原是英加登阐释学的一个概念,在接受美学中用来强调作品的陌生化与不确定性、虚构、一定程度上对读者已有观念的否定等等结构召唤读者去完成未完成之意。由于传递的作品内在结构的差异,提供给了读者更多的“创作”余地,需要读者的积极响应。当然这种“召唤结构”虽然刺激了读者的再创造,但是也限定了读者想象的界限不能逾越文本的的潜在含义。“效果和响应既不是文本的特性,也不是读者的特性;文本所提供的是一种潜在的效果,在阅读过程中才得到实现。”5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以独特的视角来展开叙述的,爱米丽的故事几乎都是以“我们”(即“叙述者”)的口吻讲述的。“我们”去为爱米丽送丧,“我们”看见爱米丽的大木屋被时光抹煞了原有的庄严,“我们”听说爱米丽年轻时候的荒唐事情……凡此种种,这些叙述者从42年前老格里尔生先生去世后,一直陪伴爱米丽小姐进了坟墓,可谓“忠心耿耿”的旁观者和打听者。在讲述中并没有对于人物的具体描述,需要细心的读者去“对话” 通过整合之后的“我们”的叙述,读者基本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爱米丽小姐的大致形象:贵族后裔、南方传统、严父、黑人男仆、奇怪的恋爱、拒绝交税和邮箱、与世隔绝的晚年、真相大白……这一系列内容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全部与爱米丽小姐与众不同的特性相关。如果作者只是娓娓道来,势必缺少读者的参与乐趣与阅读兴趣。
三
古往今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引起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的阐释。而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阅读作品时产生的情感也不同,文学阐释意义也必然不同。因为“一部作品的潜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为某一时代的读者所穷尽,只有在不断发展的接受过程中才能逐步为读者所发掘”6。这是从文学接受的纵向上来看,在横向上,由于不同时代人社会经历,审美经验等方面的不同,认识本文的内涵并填补本文的“空白”时,也会产生差异性。对《红楼梦》,鲁迅曾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7
对《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得解读也是如此。有人看到的是其表现的社会意义。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社会一片大萧条,对美国的社会经济、传统文化及人们的心理产生重大变化。这似乎也映射了福克纳小说中的那个南北方战争后南方衰落的历程。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的南方贵族阶级,在北方资本主义工商和价值观的冲击下正迅速解体,他们“把自己包裹在高傲的优越感里,并轻蔑地把北方佬看作是出身卑微、愚不可及和爱钱如命的人。”力图维系昔日的生活方式、道德标准及价值观念。
有人从女性角度来看艾米丽的悲剧一生。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着坚忍不拔和顽强毅力的女人。她深深爱着一个“拿日工资”的北方佬,不在意外界的异样眼光,但是终究没有得到想要的爱情。是一个被社会政治制度残害背叛的女人,在一个以父权制度、妇道观念和种族主义等为核心的传统社会道德及价值观念影响下,思想压抑下致疯。她是社会和家庭双重压迫下的牺牲品。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历代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读者在研读好的作品时,不但可以领略高妙的写法及深刻的内容,也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去构筑自己心目中的“第二文本”。而且这种构建势必将继续延续下去。
注释:
1.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2.李增.结构主义在美国的本土化过程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3.王卫平.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08页
5.[德]伊泽尔.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l页.
6.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7.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八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郑克鲁.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陈力丹.美学接受理论:把重心移向读者[J].传播学讲坛,2002年版
戚欣(1985—),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