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之梦”的泥潭

2011-08-15杜龙鼎

山花 2011年14期
关键词: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杜龙鼎

1.0 引子

美国曾经是全世界很多年轻人都日思夜想的“天堂”,至今也仍是霞光四射。人们来到美国大陆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对多数人来讲,这恐怕是他们离开家园来到这个陌生而又神奇的土地上的最大动力。美国大陆拥有广袤的土地、富饶的资源,千千万万的人来到这里都是为了寻求财富。他们中多数人不可能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来到这个“遍地黄金”的国度就能够“一夜暴富”(to getrich overnight),而是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最终得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即使自己没有获得所期望的那种经济上的成功,只要踏上了这片土地,他们也非常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后代们能够通过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而最终过上更为富足的生活。“going from rags to riches”(我把它译作“从衣衫褴褛到锦衣玉食”)这个短语已经成为“美国之梦”叫得最响亮的宣传口号,它之所以极具吸引力,就在于许许多多的移民在这个国家已经美梦成真,成了“美国之梦”活生生的免费广告。而且,“美国之梦”大有演变为“世界之梦”的趋势。曾有人云:“人类停止梦想,世界将会怎样?”然而,在如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绝不能管窥“世界之梦”并喻之以“美国之梦”。

2.0 “美国之梦”发凡

“美国之梦”(American Dream)作为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多数美国人所推崇。关于“美国之梦”,在18世纪法裔作家克雷夫科尔(Crèvecoeur)的作品《一个美国农民的书信》(Letters from an American Farmer,1782)及19世纪小说家阿尔杰(Horatio A lger)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直到文学界以海明威为首的“迷惘的一代”的战争幸存者把幻灭感从欧洲带回美国,以及“垮掉的一代”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抛弃了传统价值,美国文化中的“美国之梦”才开始消逝(杨戈,2006)。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之梦”已开始悄然萌芽。所谓的“美国之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地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怀揣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尽管也有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取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变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

“美国之梦”的具体内容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在现代的美国,它已从最初的“开拓进取”之梦已变异成为“金钱之梦”。这在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当中都有深刻的体现,菲茨杰拉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描写的“美国之梦”,侧重于表现梦幻对个性的影响,表现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古老关系被破坏之后所带来的后果,即现代美国人理想之梦幻破灭后的失落情绪。这种情绪在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王冬梅:2004)。

3.0 《了不起的盖茨比》述评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短篇小说,该小说的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爵士时代”(the Jazz Age)的代言人。作家在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篇章,即战后繁荣时期纵情享乐的社会风气,为今天研究那个时期社会的腐败堕落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故菲茨杰拉德有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优秀编年史家”之称。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另有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和游戏。

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卡拉韦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后来到美国纽约学习经营股票生意,并想以此发财。他住在长岛,与故事的主人公盖茨比为邻,并与之交上了朋友。盖茨比原名盖茨,和卡拉韦一样也来自中西部,他出身贫苦,但雄心勃勃,后因贩卖私酒而暴富。他经常在家举办大型豪华聚会,大宴宾客,以显示其阔绰,目的是吸引五年前的恋人黛西并赢回她的芳心。五年前,在盖茨比服兵役时黛西曾是他的恋人,在盖茨比去海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利欲熏心,她嫁给了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南。然而物欲和肉欲的满足并没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与贫乏。在卡拉韦的帮助下,与盖茨比重逢后好像又旧情复燃。但黛西已不是原来的黛西,她不再是盖茨比想象中的纯情女孩,而是一个愚蠢、自私、庸俗、美丽的躯壳。盖茨比的美丽旧梦最终还是被打碎了,但他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仍对黛西抱有一丝幻想,以致遭遇了更加凄惨可悲的结局。后来黛西在一次酒后驾驶盖茨比的车时轧死了汤姆的情妇,却与汤姆一道密谋并残忍地嫁祸于盖茨比,导致死者的丈夫突然闯入盖茨比家中并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然后自杀身亡,使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

《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叙述的也几乎是在美国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一个穷困的青年由于失去金钱的依靠而丧失了爱情,等他偶然发迹以后便发誓要将昔日的情人从她有钱的丈夫手中夺回来,但结果是他以自己的生命仅仅换回瞬间的、对爱情的回忆。该小说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出了当时美国人所关心的一个主题:如何把握自己的力量去向命运宣战,如何打破“美国之梦”的幻想走向现实。

菲茨杰拉德“逆流向上的小舟”最后埋葬在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一座古老的圣玛利天主教堂的墓园里。想当初,一个不甘寂寞的金发少年,梦想凭自己的锦绣才华营造一座金碧辉煌的地上天堂,享尽人间赏心乐事。曾几何时,贫病交迫,梦碎酒醒。他身不由己来到这个角落安息,和他的红粉佳人分享一抔黄土和永恒的寂寞。墓碑前地面一块碑石上镌刻的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杰作的最后一句(“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无独有偶,一位当代“美国之梦”的巨人、电脑大王比尔·盖茨,也将这一句镌刻在华盛顿州豪宅图书室内的顶板上,作为“逆水行舟”的座右铭。但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不仅是“美国之梦”幻灭的悲哀,它也写了“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的顽强生命力,盖茨比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就是它最好的印记。

4.0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之梦”的泥潭

盖茨比是“喧闹的20世纪20年代”(the Roaring Twenties)美国文明孕育出来的产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元气未伤的美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美国之梦”像一个在半空游荡的色彩斑斓的大气球,使一代美国人眼花缭乱、神魂颠倒。菲茨杰拉德说过:“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绚丽的时代,关于这个时代将大有可写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个真实的时代,当时爵士乐很流行,而且中上层阶级的男女青年经常在家里举行晚会,随着爵士乐跳舞、饮酒,喝醉后以争吵、殴打结束。这样的场面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很多生动的描写。它一方面反映了中上层阶级青年们纵情享乐,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被他们的欢声笑语所掩盖的迷惘、空虚及烦恼。

了不起的盖茨比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从年轻时起就一心要追求“一个绚丽得无法形容的宇宙”。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幻梦,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为了重温爱情旧梦,他不惜投身纽约金钱世界的污泥浊水,但是最终却深陷“美国之梦”的泥潭。在该著作中,菲茨杰拉德一方面表明了盖茨比执著追求的目标毫无价值,另一方面又赞赏他能始终怀着希望以及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小说以黛西家旁边码头尽处的那盏绿色的灯象征盖茨比一生追求的目标,它既看得见又抓不到,暗示出“美国之梦”只是一幅幻象。“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未来。它以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吴然,1997)。这“总有一天”体现了作者的意志和愿望,也蕴藏着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同时,菲茨杰拉德在该小说中多次提到了“灰堆”(ashheaps),那正是“精神废墟”的象征。这一象征意义直接影射出当时美国青年人在精神上的颓废和对理想与前途的迷惘,也透视出他们的梦想并没有现实土壤的支撑,只是空中楼阁而已,这也为“美国之梦”的必然破灭埋下了伏笔。

盖茨比的“美国梦”是以他的“爱情梦”为指引的,而“爱情梦”的实现必须以“财富梦”的实现为前提。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美国梦”,然而他的“美国梦”在自私、贪婪、堕落充斥着整个社会的现状下,最终还是破灭了。盖茨比是值得同情的,其一生起于梦想,最后也终于梦想。盖茨比和汤姆分别代表了美国社会的两大力量:一个是远远脱离了现实的理想主义,另一个是极端自私冷酷的实用主义(娜仁花,2009:67)。盖茨比的远大理想最终以“拜金主义”为根本诱因而成为狭隘的爱情理想,其真正的“美国之梦”是试图把爱情和金钱统一起来的“美国之梦”,所以,他充其量只是一位幻想以金钱来为自己往日的爱情耻辱复仇的“勇士”。盖茨比也并未能实现他的“美国之梦”,反而是以悲剧的形式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美国之梦”原本是植根于美国早期移民的梦想——在新的自由的土地上开创新的生活,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必定能有所成就的信心。盖茨比似乎天真地以为,他的这个梦想与富兰克林的“美国梦”相同。其实他没有看到的是,他所处的那个精神空虚的年代早已不是“美国梦”酝酿的温床。世俗的冷漠和价值观的裂变已成为他实现梦想的致命阻碍。在这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梦想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美国梦”,而是被无情的社会扭曲而变质了的“美国梦”(陈媛媛、陈鼎斌,2009)。菲茨杰拉德正是敏锐地看准了这一观念的虚伪和毒害,以盖茨比的悲剧敲响了“美国之梦”的丧钟。同时,也揭示了东部社会那种繁荣和世故的表象下掩盖着的堕落的道德风尚和卑劣与苦难。另外,“美国之梦”的自身矛盾就是这样:一方面是人人都想努力获得自我的成功,但另一方面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都是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空想。所以,原本开拓务实的“美国之梦”在今天却变成了一个庸俗虚无的“金钱之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把它称为“美国梦幻”的原因。盖茨比也不例外,他所追求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想,他的“美国之梦”实质上只是一个诱人的泥潭。

5.0 小结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正是以“美国之梦”在历史长河中的实质演变向世人哀唱着一首永恒的悲歌:盖茨比的“美国之梦”只是给他披上了一件金钱的霓裳,残酷现实的冰刀雪剑定会挑破其彩衣,刺断其筋骨,其“梦想”的尽头必定是“梦幻”。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我们绝不能重陷盖茨比“美国之梦”的泥潭,而应该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创美好的未来。

[1]F.Scott Fitzgerald.The Great Gatsby[N].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ss,New York,1925.

[2]杨戈.“美国之梦”的破灭[J],《当代戏剧》,2006年第5期.

[3]王冬梅.《菲茨杰拉德与他的“美国梦”》(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4]菲茨杰拉德(著).吴然(译):《了不起的盖茨比》[N],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

[5]娜仁花.《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第2期(67-68).

[6]陈媛媛、陈鼎斌.变质的“美国梦”——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美国梦”本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