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民歌及传承现状的研究

2011-08-15窦玉英

大家 2011年4期
关键词:调子凉山彝族

窦玉英

彝族民歌及传承现状的研究

窦玉英

在位于我国凉山的彝族拥有其独特的民歌文化,民歌以其民族风格鲜明、表现劳动人民的心声而被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世界化进程的影响,彝族民歌如何传承下去成为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彝族民歌 特点 分类 传承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在民间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智慧过人的诸葛孔明七擒孟获的地方-凉山,也成为国人熟知的地区,其养育的两百多万的彝族也拥有着足以与典故媲美的民族文化。

在一个地方、聚集性的民族文化里,具有鲜明民族特点,传承民族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民歌。而在彝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特色的就是民歌。彝族民歌是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唱出的都是如何欢乐的劳动,怎样忧伤的失恋,婚礼是多么的庄重,祭祀时多的神圣,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着人民的生活状态。

彝族民歌不仅仅是一种民族音乐,还是一本文学著作,又是一幅民族风俗图,又是一本民族发展史。说它是文学著作,因为它具备文学作品的一切特点;说它是副民族风俗图,因为它真实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生活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状况;说它是一本民族发展史,因为它的变迁也同时反映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的历程。

一、彝族民歌的四大种类

彝族民歌,根据歌词的内容和风格一般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大曲子,歌唱形式多样,可以是对唱、独唱、合唱等,音调欢快,歌词内容包括眼前的景物花草树木,青天白云、俊男靓女,你情我爱等,一般是彝族青年男女在“吃火草烟”时在广场上演唱的曲目,反映表达当时的欢乐。

第二类是小曲子,旋律并不像大曲子篇幅宏大,而是小巧可爱,多采用七字句,主要反映男女的爱情生活以及生活娱乐等休闲活动,是彝族人在玩乐或劳作时演唱的歌。

第三类是小调子。小调子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当年汉族人迁入这里,中原的汉族文化与偏远的彝族进行了大融合。体现在民歌方面,那就是彝族风与汉族灯味结合所创造出的小调子。深入研究的话,我们还可以发现,小调子中普遍运用月份、时辰等时令连接歌词,具有时间的顺序感,更有真实感。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彝族民歌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实际,反映的是人民实实在在的情感,符合人民表达、抒情的歌唱方式,老少男女咸宜,它能存在下来并被彝族人广为流传和喜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二、彝族民歌的特点及风格

每个地方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这是它能被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而彝族民歌独特的民族特点和风格是什么呢?

其主要表现为:(1)为增加民歌的韵味和抒发绵长的感情,大量运用了如“罗哩罗”、“塞罗哩塞”、“咙的咙”等虚词。这种唱法造成的结果与京剧有点相似,那就是“四个字唱一时辰,八个字唱大半天”的现象,适合表达欢快或者悠长的情绪。其中“罗哩罗”在歌词中出现的次数最多,这是为什么呢?

经笔者查看有关古籍和走访当地老人,才得知:云南的彝族是古代羌族南迁游猎,逐渐定居下来而形成的。古代羌族是崇拜龙虎图腾,因此在最早的彝族民歌中出现“龙呀龙”“虎呀虎”,即歌词中会反复、频繁出现“罗哩罗”、“罗哩罗”的声音,而不断流传下来。经过世代变迁,虽已讹音为“罗哩罗”,但仍广泛用于歌词中。

三、彝族民歌风格及特点的形成原因

彝族民歌的起源可追寻到两千年以前的远古时代。当时的凉山,北临大渡河,南邻金沙江,东面是云南昭通,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方位,特别是在古代有着极不发达的交通。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凉山的彝族文化处于单纯的环境中发展、传承,所以,彝族的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相比,是非常独特的。就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环境中,彝族先民通过或欢快或深沉的歌舞来表现出乐观的民族性格和自强不息、追求幸福的民族愿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民族文化精髓。

四、彝族民歌的现状及继承发展

回顾建国初期,彝族著名歌手白秀珍、李惠仙、李永成等人背着四弦,带着山野的清新和泥土的芬芳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艺会演时,首次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彝族民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所有人。后彝族人在继承传统文明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使民歌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发挥了民歌应有的作用,赋予了它心的艺术生命。

[1]王安国.现实的挑战与音乐理论的发展[J].中国音乐学,1986.

[2]中外民歌精选[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

(窦玉英: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

猜你喜欢

调子凉山彝族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清明前大雨夜悼凉山消防烈士(外一首)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诗意远方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记 忆
论素描教学中的之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