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态发展中的京剧小生表演艺术
2011-08-15林翌
■林翌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既然京剧本身是在融合、发展中演变而来的,那么其行当的表演艺术也应该是不断变革、发展的。下面就是我自己通过演出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理解的一些京剧知识和看法,通过掌握和理解的影像资料,浅谈一下不断发展、变革中的京剧小生表演艺术。
京剧里的小生属于生行,小生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是青年男性,在音色上要清脆、高亢、抒情,同时音色又要求有别于旦角。早期的小生演员用大嗓唱,后来在实践中逐步演变成以假嗓为主,真假嗓结合的演唱方法。谈到京剧小生的声腔变革,不得不谈到一代京剧小生宗师姜妙香先生。在姜妙香先生之前的小生演员,如德琚如、朱素云、等一些老先生,他们的唱法一般都是简单质朴,宽音多,腔少,听起来很单调,而姜先生一改以往小生的唱法,结合了青衣唱腔的特点,大胆突破,丰富、充实了小生的唱腔,直至影响到现在。
小生唱工上讲究真假嗓结合,可是这样的唱法是不好处理的。都知道小生嗓子要高、低、宽、亮具备,“龙凤虎”三音俱佳为好。只有这样,才能唱出刚柔并济、委婉清新,别有韵致的唱腔来。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天生一条好肉嗓子,以及不断的练习和感悟之外,以姜先生为例的话,还的不断地兼收并蓄,不断地自我革新、发展。他除了吸收青衣之外,还善于把昆曲“水磨腔”的唱法运用到京剧中来。
一、动态发展中的小生念白
“千金话白四两唱”。这话虽然是夸张的说法,但是却强调了念白的重要性。京剧小生不仅在唱工上有别于其他行当,而且在念白上也是与众不同。小生念白讲究大、小嗓结合。京剧念白上韵,讲究阴阳顿挫,而小生的念白更为独特。大嗓多了突出不了小生念白特殊性,小嗓多了显得生硬、有失于美感,所以小生念白难于其他各行。小生的念白也讲求“龙凤虎音”相结合的特点,它需要有龙音的高亢,虎音的宽厚,凤音的委婉,如此才能具备小生独有的清刚、婉转、激昂、壮美的审美特点。“龙凤虎音”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小生行当不断向老生、旦角等相邻行当借鉴、融合、发展的过程。先是吸收了娃娃生和老生的发音方法,创立了“龙调”,后叶盛兰先生在保留“龙调”的高亢之音——“龙音”的基础上,又创造出来浑厚宽亮的“虎音”。而后随着京剧的发展,又创造了柔婉的“凤音”。同时,他也吸收、融合了如昆曲、汉剧等也有小嗓念白的古老剧种的特点。
二、动态发展中的小生表演
谈了京剧小生艺术“五功”中的唱和念之后,下面就谈谈小生表演方面的问题。京剧的“五功五法”(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最终都得体现于舞台表演当中。表演无疑是“五功五法”的综合体现。
姜妙香先生独创了“姜派”小生艺术,他在继承前辈小生表演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不然就不可能自成一派。提到这一点,大家自然会想到他有皆碑的剧目《四郎探母》。剧中他饰演的杨宗保亮丽英姿、倜傥潇洒。然而大家最为推崇的是他对杨宗保“巡营”这场戏唱腔的变革,很早之前,他就觉得这场戏的唱腔比较单薄,经过潜心揣摩,他把以前只有四句“西皮散板”的唱腔变成了一大段的“娃娃调”,如此一变革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舞台效果极佳。
这样的例子在前辈大师身上举不胜举。让我们以《吕布与貂蝉》这个戏为例,再来看一看叶少兰先生是如何在其父叶盛兰先生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父子俩两个版本的这出戏的情节基本相似,然而细微处却很不一样。虽然这些不同处表面看只是两人处理角色上的差异,但是却反映了京剧艺术发展之一角。叶少兰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复制其父叶盛兰先生的戏,而是在吸取其精髓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剧中“小宴”处叶氏父子的不同处理方法。
在自夸虎牢关胜绩的时候,同样是不可一世的了吕布,叶盛兰版吕布只是一味地把诸侯狠狠地贬损一番,表现得无智无谋;叶少兰版吕布则用了反衬法,先说敌人如何如何了随即说出一句充满自信的话:(他们如虎饰金刚),“怎比我方天戟蛟龙出海洋”!一下子就勾勒出一个自信无比的吕布来。
当小姐出堂来,王允借故离开,留吕布与貂蝉共处,吕布欣喜若狂,将椅子挪近貂蝉的时候,叶盛兰版的吕布比较轻率,见王允一走,立刻就拉着椅子凑上去了,在对答之中将椅子一挪再挪,最后当听说对方尚待字闺中时,便惊喜得欢呼起来:而叶少兰版表现得就规矩些,剧中的吕布先与貂蝉隔案而坐,待知对方待字闺中时,这才喜出望外,端着椅子冲向貂蝉。从上面两点来看,叶盛兰先生演的吕布张狂骄傲,心浮气躁,而叶少兰先生演的吕布,则内敛一些,给人以不怒而威的感觉。除了以上这些细节外,叶少兰先生还在节奏、剧情等方面有所变革和发展,这也是他结合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观的变化,而作的有益的变革。
总体来说,小生表演艺术会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从而产生更多的精彩纷呈的京剧小生流派,更多地涌现出京剧小生表演大师,并在广大戏曲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不断努力之下,还会创作出更多更新更为精彩的京剧小生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