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茶陵诗派的诗歌主题
2011-08-15王燕芸
■王燕芸 刘 晨
茶陵诗派是明朝继台阁体后又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开始突破台阁体的束缚,他们的诗歌创作主题开始从台阁体的歌功颂德走向多样化,不仅有对个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同时也开始关注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明初的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苍白贫乏的内容扼制了文学的艺术活力。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诗人开始尝试着突破台阁体的束缚,他们的诗歌主题不限于宫廷生活,而是力图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作家的真情实感及对下层劳苦大众的关怀。本文将以李东阳的诗歌为例对茶陵诗派的诗歌主题进行分析。
一、宫廷生活
茶陵诗派诗人大都是朝廷官员,长时期的宫廷生活,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少影响。诗歌中对于宫廷生活的描写,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首先是政治生活。茶陵诗派诗人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们受皇上赏识,自然有报效君王的想法,在他们的部分作品中描绘了帝王祭祀的宏大场面,歌颂君王的隆恩,表达了报效君王感遇之恩的思想。李东阳的《庆成宴,次焦少宰韵·其一》极具代表性:
旌旗簇拥千人队,衮绣分明五色光。
干饮满斟皆圣语,共将涓滴报吾皇。
诗歌用规整的韵律、华丽雍容的辞藻,描写了皇家宴会富贵宏大的场面,展现出帝王天朝的盛隆和威严,颂咏了自己对皇恩浩大的感激之情。
其次是交游唱和。茶陵诗派成员经常进行交流往来。他们闲暇时经常在李东阳家聚集,“谈文讲艺”,由此聚会盛况及感受成为茶陵诗派诗人创作的一个主题。同时,茶陵诗派诗人们还在游玩赏景中进行诗歌酬唱。例如《雨后与文明游城南》中的“山亭坐近檐檐碧,水岸花开树树睛”等描写美景的句子就是在游赏过程中写下的。这类诗歌在写景绘物中,显示出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态。
茶陵诗派的这些诗歌以宫廷生活为创作对象,遗留有台阁体的习气。但茶陵诗派的不少诗歌,冲破了台阁体诗歌的束缚,表现出抒怀感叹和忧国忧民的诗歌主题。
二、抒怀感叹
茶陵诗派诗歌不只局限于歌功颂德和宫廷生活,他们的不少诗歌作品描写了真挚的友情、深沉的亲情及个人对仕途、人生和命运的感慨。
茶陵诗派的成员之间经常聚会,谈论文艺和人生,由此增加了彼此感情的沟通,产生了真挚的友谊,在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以李东阳的《寄彭民望》最具代表性: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这首诗催人泪下,作者对友人彭民望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情。
亲情是人类最难割舍的感情,茶陵诗派诗歌中对亲情的描写同样感人肺腑。如《除夕》中“独吟孤坐总伤神”、“思亲泪尽空双眼”等诗句描写了一个“独吟孤坐”的思乡人形象。“思亲泪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思亲之情。感情充沛,令人动容。另外《哭舍弟东川五首》、《哭子录》等诗歌用沉重忧伤的语言表达了失去兄弟的悲痛之情和对骨肉的深切怀念,读起来令人肝肠寸断。
而对命运的感慨源于当时动荡的社会。茶陵诗派所处的时代,盛世已经过去,官场日益腐朽,仕途险恶,不少友人相继被贬。因此,茶陵派诗人不禁发出对人生、命运的悲叹。其代表人物李东阳身处高位,对此体会最深。在《幽怀》中他写道:“幽居有道堪藏拙,巧宦逢时亦自才。试问白头冠盖地,几人相见绝嫌猜?”诗人委婉地表现了在仕途中的某种孤寂与厌倦的心情,特别是对官场上的互相猜忌争斗感到压抑,表达了对幽静安雅生活的向往。
三、忧国忧民的情思
官场的黑暗,社会的动荡,使得茶陵诗派的创作还将眼光投向社会、投向百姓,关注劳苦大众的生活。在他们创作的诗歌中,不少表现了对苦难贫民的同情和对时代的忧嗟。
如在李东阳的《春至》一诗中表现出对“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的忧虑。《马船行》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凭官附势如火热”,“乘时射利习成俗”的世途恶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雨叹》中,作者发出“安得一雨如悬河,坐令愁怨成欢歌。我行虽难奈乐何!”的呼喊,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是对民风民俗的描写,从侧面看出其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如《茶陵竹枝歌·其三》:“银烛金杯映绮堂,呼儿击鼓脍肥羊。青衫黄帽插花去,知是东家新妇郎。”所描绘的是一幅诗人亲眼目睹的农家风土人情画卷,清新自然,意趣横生,丝毫不带刻琢的痕迹,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关注。
结语
茶陵诗派的兴起,对于台阁体诗歌是一个较大的冲击。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诗人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拓宽了诗歌主题,使诗歌从宫廷应制的束缚中逐步解放出来。茶陵诗派的创作对明代诗歌的继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给后来明诗的复古思潮起着探路作用。
[1]周寅宾.明代的茶陵诗派[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司马周.茶陵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