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与文化角度对比分析英汉隐喻异同
2011-08-15许婧
■许婧
隐喻最初作为一种修辞,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注意。对于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长久以来就隐喻为题所作的著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各路学者除语言学家外还有哲学家、心理学家等也对此领域有所开拓。尤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出现了席卷全球的“隐喻热”。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将隐喻不仅看作文体特征之一,更重要的是将其视为语言的认知特征之一,隐喻映射着文化,也反映出一种认知模式,而文化又成为理解和诠释隐喻的重要工具。隐喻和文化、认知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使得我们的语言也更加博大精深。
一、英汉隐喻对比相似之处
隐喻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促使了语言的变化。语言作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们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隐喻时,我们不仅要对两种语言达到一定的熟练度,更要对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有所掌握,而这种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是具有现实性的,这也使得彼此沟通成为可能。一方面,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生活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相似点,本文一共总结了四点。
1.隐喻所出现的语言单位相似:
束定芳(2000年)曾在其《隐喻学研究》中提出“隐喻是一种以词为焦点,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语言形式中看出:如a)短语:fruitful work,smooth reply,山脚下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蚕食 (nibble);b)习语:lion’s share,新官上任三把火;c)典故:a fly on the wheel,惊弓之鸟;d)句子:Time is money,江河日下;e)谚语: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沉默是金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文中有这样一种语言形式是英文中没有的,这就是歇后语,它只存在汉语中,如: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like a clay idol fording a river hardly able to save oneself,let alone anyone else)
2.相同的认知模式:
随着对隐喻深入的研究,把隐喻作为人类深层的认知机制的观点越来越得到普遍认同。通过隐喻,我们就能借助联系和想象将我们不熟悉的事物用熟悉的事物来辨别。也正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不同事物产生了相似联想,以致会用这两种事物的相似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以一种相同的认知模式为基础,我们对人类本身和我们所居住的外部环境有着相类似的见解。因此中国人和英美人创造出类似的隐喻也就不足为奇。这里给出一首有名的诗,以示证明:
Till all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
I 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f life shall run.
这几句诗出自于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通过运用短语“All the seas gang dry”和“rocks melt with the sun”,作者希望通过时间上的共性来描述一段海誓山盟的爱情。而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也会基于这种共性来歌颂永恒的爱情,这就是成语“海枯石烂”。
3.审美要求:
隐喻其实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审美要求。每个人对美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它包含并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生长环境,环境不同,人的感受也大相径庭。隐喻,作为一种生动的语言形式,巧妙地呈现出了事物的本性,从而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而正是这一点产生了语言的美。笔者认为,中英隐喻共享了至少两个审美标准:
(1)载体必须通俗
应用隐喻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枯燥的语言变得生动,使晦涩的寓意变得简单,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如果载体不够通俗,那么隐喻也就没有价值了。如:
鸿渐你近三十岁的人了,自己该有分寸,照理用不到我们背时的老古董来多嘴。
Hung-chien,you’re almost thirty now.You should know how to behave yourself.You shouldn’t need outdated‘antiques’like us prattling on.(Kelly&Mao 2003)
这里,“我们”是主体(tenor),“老古董”是载体(vehicles),不论是中国还是英美国家,都可以表示“老旧的事物”,而且都是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实物,因此这一对应的翻译“antiques”也能够是英美人士感到语言的简洁和生动。
(2)载体必须新颖
王尔德曾经说过,第一个用花来形容美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做的人就是笨蛋,如果有第三个人还这样做,那他就是个彻底的白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载体的新颖使得隐喻增色不少,也正是隐喻存在的价值。不仅英国诗人这样认为,在中文诗歌里也有所体现。如在余光中著名的诗歌《乡愁》中,作者用了多个新颖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来说明一个本体(乡愁),从而道出了漂泊海外的游子不同时期的真实情感,正是这种新鲜感使得诗中每个隐喻都变得贴切而传神。
4.相同的喻体选择
虽然中英语言不同,但我们在选择载体时却有着相同的倾向。笔者认为有这样三种倾向值得一提:
(1)和人体有关
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有这样一些表达都用到了与人体有关的载体,如中文当中我们会说“瓶颈”(bottleneck)、“山脚”(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心肝”(sweet heart),在英文当中也有“ask for sb.’s hand”(向某人求婚)、“foot the bill”(付账单)的表达。可能这些载体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与人体的某个部位有关,针对这一点,王逢鑫(2002)教授在其文章《身体隐喻:构词理据、功能变换、冗赘与错位》有过充分的解释,在此不做赘述。
(2)和自然界的事物有关
远古时期,由于知识的匮乏,人类只能对自然怀着敬畏之情。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了解并适应了周围的事物,使得一些隐喻中的载体与自然界的事物有关。如:
a.milestone(a very important stage or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mething)
b.松(pine),竹(bamboo),梅(plum blossom)a man of noble character;a man of virtue
(3)和自然界的现象有关
以上两种载体总体来说都是与事物有关,而第三种我们选择的载体却跟自然界的现象有关。如:boil,bloom,bombard,mushroom 等,这几种现象如“沸腾”,“狂轰滥炸”,“雨后春笋”等在中文里也存在着作为隐喻载体的情况。从以上三类载体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中英隐喻的某些共性,或者说人类认知的某些共性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似之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哪个民族,所接触到的是相同的自然母亲。
二、不同之处
中英隐喻除了以上相似之处以外,在很多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说,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的不同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所有这些不同又直接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而这也就成为了中英隐喻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1.不同的宗教观念和神学体系
中国文化受到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而英美国家一直信奉着基督教,在他们的观念中希腊神学起着重要的,我们可以看看以下例子:
A.中文
a.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from Buddhism)-go on tolling the bell as long as one is a monk (do the least that is expected of one;take a passive attitude towards one’s work)
b.圣贤书(from Confucianism)-Books written by the sages or wise men
B.英文
a.Eden(from the Bible) the happy place
b.a Pandora’s box(from Greek mythology) the root of disaster
2.不同的风俗习惯
文化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龙”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人看来,“龙”是能呼风唤雨的神物,它能上天入海,有着各种神力,在中国文化中它代表神圣、高贵、吉祥等,是我们中国人的图腾。相反,在西方国家,虽然“龙”也代表着力量,但人们一般将它视为凶残的野兽,是邪恶凶猛的妖魔,也就经常作为撒旦、魔鬼和女妖的化身。
风俗习惯的不同还有其他的体现,如在颜色上。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颜色所产生的联想意义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蓝色”在西方文化中忧伤、消沉,而在中国人的心目却没有这种基调。“红色”是中国人的大爱,代表着幸福、温暖、吉祥和欢庆和其它含义,如中国人常说“红颜”(a beauty),“红包”(gift money),“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然而由于一些欧洲国家斗牛的传统,西方人将“红色”看作凶兆,如红色的旗子是用来激怒公牛用的“恼人的事物”。同时他们也认为红色是血的象征,因此也代表血腥、恐惧和残忍等,如,“paint it red”(把事情描述的骇人听闻),“go into the red”(出现赤字),和“go red”(赤化,成为激进派)。
3.不同的地理位置
中英两国的地域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英国有大不列颠岛和众多小岛构成,四周被海所包围,所以英国人大都擅长海上航行,并使得英国一度成为海上霸主,也正因如此,英语中有很多隐喻都和大海、远洋航行有关,如英语中用“at sea”表示茫然,不知所措。位于远东的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中国人熟知与农业有关的词汇,也就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隐喻,如中文当中有这样几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结语
作为一个特定群体认知系统当中的重要一员,隐喻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应用。当我们在描述一个既定的事物时,我们总是尝试用另一个事物来解释,这就是一种隐喻思维。在跨文化交际中,隐喻往往给两种语言的交流带来困难,因此对隐喻准确和充分的解释也就显得相当有必要。本文一开始从隐喻的定义出发,简要的说明了隐喻研究的发展,着重从认知和文化角度分析了英汉隐喻的四点相同和三点不同。笔者希望从本文对隐喻所作的粗略探索中,使更多的翻译工作者和文化交流者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原文读懂“隐喻”,尤其从认知和文化层面。同时也希望对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杨静颖.隐喻的认知基础与中英隐喻的相似性[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