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俗节日的体育文化活动

2011-08-15

飞天 2011年24期
关键词:观潮社火赛龙舟

胡 琳

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我国古代先民创立了许多民俗节日,伴随着这些民俗节日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构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和财富,值得我们不断发扬和传承。这里重点对古代上元社火、清明踏青、端午赛舟、中秋观潮、重阳登山、腊日击鼓等民俗节日活动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究。

一、上元社火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宋·姜白石)描述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上元”的民俗节日运动景象。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日表演社火等民俗活动。

社火是我国古代就有的一种民间体育艺术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百姓基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间社火形式五花八门、内容古老朴实、风格粗壮豪放、文化底蕴深厚。早期,人们为了祭祀土地神和火神,跳着欢快的舞蹈,后来逐渐演变为在上元这一天进行多种类型的民间体育表演、娱乐和运动,以共庆来年丰收和促进情感交流。

古人认为,上元日表演的民间社火以舞蹈为主体,对人的身体健康特别有益。从运动开始一直到结束,人体的各个部位必须作出恰当的动作,以表现社火节目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或高、或低、或快、或慢的动作节奏,使人们的头部、腰部、上肢、下肢等各个肢体获得了锻炼,促进了血液循环,也促进了身体健康。

二、清明踏青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吴惟信)描述的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的民俗节日运动景象。古代人们在清明时节,往往携伴外出踏青进行郊外运动,因为他们认为春天是万木争荣的季节,人亦应随春生之势而动。

古代人们认为,清明时节外出踏青,既可补充冬季寒冷之气所消耗的阳气,又能供奉将要来临的夏暑炎热之气消耗的阴津。在乡村小路或农家庄园踏青时,如果经常配合摩擦双手、捶打腰背、揉摩胸腹、拍打全身等动作,可以疏通气血,生发阳气,提高人的精神状态。

三、端午赛舟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描绘的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的民俗节日运动景象。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在这一天人们往往要开展赛龙舟的体育运动。

赛龙舟这项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已流传两千多年。古代人们认为,赛龙舟一方面可以锻炼人的身体肌肉,每一个屈伸动作和回拉动作会让人的身体肌肉充满协调性,有效得结实身体肌肉,消除多余脂肪;另一方面,赛龙舟也可以激发人的竞争和挑战意识,通过众人齐声歌唱龙船歌,制造和烘托集体协作的良好气氛,增强家族亲情的团结友爱和荣誉感。因此,每当端午节这天赛龙舟之时,人们争先恐后前往观看,即便那些古代时平时甚少出门的妇女们,也争着跑到江边观看赛龙舟,谓之“银钗耀日”,群情雀跃,场面动人。

四、中秋观潮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宋·苏轼)描述的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民俗节日运动景象。据史料记载,江浙一带每年八月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在其所写的《七发》赋中就对此作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加盛行。宋朝的吴自牧在其所著的《梦粱录》以及明朝的朱廷焕在其所著的《增补武林旧事》中对观潮也有明确的记载。这两本书中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足以说明在宋代之时,中秋观潮达到了巅峰状态。中秋之日,几十里之外的红男绿女,往往都携带酒肴,赶到钱塘江等水域边上欣赏大自然创造的杰作。因此,观潮可谓是除赏月之外,中国古代人民喜欢集体参与的又一中秋盛事。

对于古代老百姓而言,中秋观潮的体育运动魅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弄潮表演;二是观潮运动。关于弄潮表演,比如南宋时期,有一种经过专门训练的水师队伍,为看客作专门的游姿表演,在节日盛会中,“弄潮儿向当潮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宋·潘阆),那些善于游泳的人,都是浑身精神抖擞,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迎浪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但保证旗帜不被水浪沾湿,其水上运动技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关于观潮运动,主要是指在中秋之日,为了观赏潮水盛景,人们往往携亲带友,经过长途跋涉,特别是徒步旅行方才来到观潮地点,身体在行走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舒展了个人身心,提高了身体素质。

五、重阳登山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描述的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的民俗节日运动景象。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又称“重九”。他们认为重阳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除灾祸,因此便有了此日登高饮酒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登山是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重阳这天他带了很多人去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这是个良辰吉日。此后,他每年逢重阳这天都要外出登高锻炼。后人仿之,随后形成习俗,这种固定的中国民间传统一直源远流长。古人认为,重阳节登山秋游,可以达到回归自然、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目的,既可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又见证了万物复苏之美景,自古都应是最佳的室外运动选择。

六、腊日击鼓

“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晋代·谚语)描述的是我国传统节日“腊日”的民俗节日运动景象。细腰鼓在中国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民俗十二月初八腊日这天,古代人们往往击细腰鼓,扮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祈求平安。

细腰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因其鼓首大而腰细而得名,是我国古代广泛流行的民间舞蹈。根据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现存实例判断,中国是世界上细腰鼓保存最多、也是最完善的国家。隋唐时期细腰鼓流传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在不同民族比如汉、壮、瑶、朝鲜等拥有雄厚的根基和广泛的基础。比如湖南新化地区,在腊日之时,古代人们用击打细腰鼓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在深山老林狩猎的惊险,在高耸山脉劈水的壮举,在滔滔险滩打鱼的艰辛,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梦想和期盼。

[1]李小玲.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探寻与考辨──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J].民族艺术,2001,(2).

[2]张轶.中国民俗文化特征初探[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程蔷.民俗节日的继承和演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猜你喜欢

观潮社火赛龙舟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赛龙舟
观潮
丘树宏的诗
男子观潮被卷走后又被拍回岸
端午赛龙舟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南有钱塘观潮 北有呼玛开江 民族争艳 玉石增辉
陇 州 社 火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