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发展的再思考
2011-08-15欧阳铮
俞 飞 欧阳铮
在过去的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研究和国际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使中国音乐教育理论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影响得以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在课堂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艺术节、音乐比赛、音乐考级、艺术展演;以及各学校争相建立的民乐团、合唱团、管弦乐团、吹管乐团、打击乐团、舞蹈团等等,正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特别是在提倡“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校园的音乐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有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要增强音乐学习内容的贴切性与情趣性,并对学生各种积极的音乐活动多加赞赏和鼓励,以达到不断强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的目的。
但是,音乐教育界现在有种流行的现象: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情感和自我表现能力。学生满怀期望地盼着音乐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音乐课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枯燥的乐理记谱法,繁杂的练耳视唱,高深莫测的唱奏技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学生们只好以被动接受和心不在焉的方式进行逃避。
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就是要音乐教师打破过去的教学观念,走出守旧的自我,把教学的注意力转向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利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的兴趣;通过音乐作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依靠演唱、演奏及音乐活动创编发挥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这一切都始终贯彻在唱歌、欣赏、创编、器乐等主要教学活动内容之中。
新世纪的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多能、广博、全面,既具备技能又有反思能力,既能运用已有策略又能发明新的策略,既掌握常规方法也能在情景发生变化时打破常规。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封闭,主动学习和交流,主动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主动汲取国内外的优秀教学成果,勇于纳新,乐于纳新。条件差的地区也可以通过书籍、电视、录相、VCD等获取信息和资料,或者创造条件多听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并把他人的先进经验移植到自己的音乐教学上来。只要有心,通过努力就能跟上发展的节奏。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永远是新的。如果我们教师停步不前,必会遭到历史的淘汰。我们只有走出封闭,不断进取,才会真正了解自我、超越自我。
音乐教学应该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并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此外,还应注意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传统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对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功不可没。
我国现阶段还有许多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大都趋于单调,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只是靠着“一嘴、一粉笔、一琴、一录音机”,课堂除了唱歌就是听歌。有的教师懒得设计课例、懒得自制教具。懒得使用已有的先进课件,用固有的单调模式进行教学。有的课堂教师主宰一切,学生洗耳恭听,气氛严肃枯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成了老师的“俘虏”和“战利品”。
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向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工具提供不同的教学可能性,且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要求也不尽相同。可见,教学是个不断变化的、受各种条件和因素影响与制约的“动态过程”。因此,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环境、惟一、最优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音乐教师须掌握一系列适用于不同内容、情景、工具和手段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才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或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与模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走出单调还需再认识课堂动与静的关系。音乐课提倡“动”起来,“静”是动的准备和调整。因此,让学生规规矩矩、安分守纪地静听不一定是好课,学生各抒己见、各尽其能、“乱”成一团的课绝不会是“差课”。过去的好老师课堂上像个出色的演员,遗憾的是只把学生当观众。今后的好老师应该让全部学生变成演员并结合他们的特点分配不同的角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观众和评判,还是众多角色中的一员。为了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地学习了解和掌握与音乐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民俗、戏剧、舞蹈。美术、科技、心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单调的教师绝不是称职的教师。
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要明确,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并且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性。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由此我们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首要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就很好理解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同一起跑线,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样,教学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会更有创造性的表现。音乐教学需要教师开朗、大方、活泼、风趣。动作差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放下面子,与学生一同去体验音乐美,你的热心就是一种最好的鼓励,你的热心就会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与敬爱。
“要想做个好老师,先要做个好学生”。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师更要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年轻人向老同志学习工作经验,老同志向青年人学习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手段,择优取精、取长补短才能给音乐教育改革锦上添花。
音乐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尤其在培养人的审美、品格和开发人的大脑方面。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我们只是开发了左脑而忽略了右脑的价值。因此,我们的学生理性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在感性、情感、直觉、想象、美育等方面却显得很苍白。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音乐对右脑的开发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人们都相信:如果没有对音乐执着的爱好,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音乐给了爱因斯坦情感和联想,丰富了他的形象思维,而这种形象思维又使他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敏捷和严谨。
由于多种因素与条件的制约,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可以确信的是,当我们再认识音乐教育的现状时,或现有的广大音乐教师勇敢地走出自我时,我们音乐教育的事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浅显论述,不难看出音乐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教育完善以及个人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上,重视现存问题是发展前提;了解现代音乐教育发展动态和趋向是立论依据;确定音乐教育改革思路并付诸行动是核心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远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