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齐桓晋文之事章》——探讨孟子的雄辩技巧

2011-08-15徐唐妮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保民齐宣王仁政

■徐唐妮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的雄辩家。《孟子》的文章读起来很有气魄,锋芒突出,自信极强,气势凌人。而他的文章恰恰可以向我们透露出他出众的辩论才能。下面让我们将从《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中,来探讨孟子的雄辩技巧。

《齐桓晋文之事章》记录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齐国在威王(宣王之父)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就有以战求霸,君临天下之志。因此,当孟子到齐国后,他就请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候建立霸业的事迹。孟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巧妙的阐述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文章一开始,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孟子不愿与宣王谈“霸道”政治,所以他干脆回绝,这个问题,“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实际上不仅是仲尼之徒,就是孔子他自己也谈过桓文之事,如《论语·宪问》中,“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等等。而孟子却故意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不愿意与宣王谈论“霸道”,却峰回路转把话题转移到“王道”上去了。这里可以充分表现出孟子机敏的反应能力。

然后孟子又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赞扬宣王具备仁心,“王笑”一个“笑”字既可知孟子高超的心理战术的初战大捷。孟子很会把握人的心理,他知道天下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的夸赞,身为一国之君的宣王更是不用说。欲取之必先与之,当人们得到对方的肯定的时候,会自然的放松对对方的警惕。孟子就是利用这一点进一步深入,将宣王一步一步得引入自己的陷阱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宣王以羊易牛,不自知是什么心理,正在纳闷时,孟子步步紧逼,接问道“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使得宣王也感到百姓认为他是吝啬是当然的。孟子再加解释,正中宣王的心理。正当宣王“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时,孟子替他做了解答,一点击破,令宣王十分高兴。这样,宣王在心理上很大程度上已经认同了孟子的学识,甚至会为他能看透世事而感到佩服。而之前的所有这些,都是孟子为之后提出自己的施政策略做的充分的铺垫。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孟子在阐释自己的“王道”思想时,十分注意技巧,多用比喻。如“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运用显而易见的事例,设置陷阱,令宣王步步深入。以此来说服齐宣王虽有人心却不能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生动的比喻,是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既有说服力,又浅显易懂,容易使人接受他的论点。

当齐宣王谈到自己的“大欲”。而孟子却反问宣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宣王是十分狡猾的,“笑而不言”。这时,孟子的心理战术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明知故问,假设关于食、衣、采色、音乐等生活小节追问,层层逼进,几乎逼得齐宣王穷于应付,在气势上,孟子已大大占优势。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总结出孟子独具魅力的雄辩技巧:

1、善于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易于理解。如,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以此来说明,保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又如,用“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来解释保民是“不为”而非“不能”。

2、掌握心理,因势利导。如在“以羊易牛”的事例中,孟子对齐宣王心理的把握可谓是游刃有余。在孟子不断地提问下,齐宣王最终对自己“以羊易牛”的行为产生了疑惑,而孟子适时的解答点醒宣王。这使得宣王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愉悦,以至于更有兴趣继续听下去。再如当齐宣王谈到“大欲”时,孟子步步紧逼,令宣王无处可夺。孟子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后说明事理。

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如(1)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2)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3)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

4、行文利落,详略得当。文章中应该重复的重复,应该省略的省略。文中如果有重复,也并不使文章看起来繁琐,反而增添了行文的气势,令文章的说服力更强。如文中用“以小易大”,小指羊,以大指牛,只要读过上文的就可以知道,省略不少字,令文章简洁有力。

5、层层递进,论点明确。“保民而王”,然后逐步解说,借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其有“不忍之心”;再从“恩及禽兽”推论到“恩及百姓”,只是“为”与“不为”的分别;最后解说“王天下”的道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6、类比推理: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2]胡广等编.孟子集注大全,德馨堂.四书大全.

[3]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7.

[4]苏洵,孟子评点.全刻周秦经书十种.

[5]苏辙,孟子解.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保民齐宣王仁政
摄影作品
古代音乐典故
齐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
见义勇为的“侠客”吕保民
吕保民:见义勇必为
掘进队长范保民
滥竽充数
孟子说仁德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