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逝的故土情缘
——记广东陆丰民间钱鼓舞

2011-08-15王晓兵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2期
关键词:陆丰民间广东

王晓兵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消逝的故土情缘
——记广东陆丰民间钱鼓舞

王晓兵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广东陆丰民间的钱鼓舞蕴含着戏曲艺术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特殊艺术魅力,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反映着陆丰人民厚重的故土情缘,也满足了乡土民众的精神需求。钱鼓舞2006年审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保护项目。但由于现代化的冲击以及对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如今这一珍贵的传统民间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在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

钱鼓舞;陆丰;文化形态;流变

广东省的钱鼓舞流传于今汕尾市(下辖汕尾城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又以陆丰市为主。在广东四百多个民间舞蹈中,钱鼓舞以精巧别致的造型,清新淡雅的动律,总能打动初识它的观众。

陆丰民间钱鼓舞的概况

陆丰市的钱鼓舞曾广泛流传于东海镇新铺村,城东官田铺村,碣石镇的东铺、吉水、桂林村以及新寮区,内湖镇的内湖圩和将军堂村,大安镇的大安村、东管堂村,桥冲镇的松竹寮等地,钱鼓舞是当地群众欢度节日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深受群众喜爱,因而代代相传。逢年过节在本地或到外地演出,演出地方大多是乡下公共场所如晒谷坪或祠堂门前,演出结束由所在地送奉包或彩旗,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

解放前有钱鼓舞的村镇都有一个钱鼓戏班,每班大都20多人,包括钱鼓“生”“旦”、伴唱和乐队。舞蹈表演者一般为两名成年男子分别作男女童装扮,女童称为“旦”,男童称为“生”。除跳钱鼓舞外还演出“陈三连”“金华牧羊”和“搬仙送子”等戏段。碣石镇东铺村的钱鼓班还要加演竹马戏“王昭君和番”。钱鼓舞的表演场地为圆形,观众站在圆形周围,伴奏及伴唱坐在观众一边,场地中央有一块五尺见方的草席,圆形场地与方形草席构成一个铜钱图案,与“钱鼓舞”的名字相呼应。表演时,女童持钱鼓,着类似戏曲中小旦服饰,男童双手持竹板,着类似戏曲中小武生服饰。在乐队奏完“柳青娘”“双清”等钱鼓舞笛套音乐之后,男女童云步出场,先在围观的群众中沿圆形绕一圈,同时做抖鼓,抖板,再回到中间方形席子处,沿席子边线按套路相对起舞,然后伴奏乐队接奏各首乐曲。每转换一个曲子,表演者都按舞蹈动作(动作主要有转鼓、勒马、穿针、画眉、牵盆、黑虎、碎泡、金鸡独立、相会过身、凤花摆尾、苏秦背剑、魁星踢斗、抛钱鼓等)的套路顺序及调度从头至尾重复做一遍,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表演,最后以抛接钱鼓形成高潮。

钱鼓舞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形态,以其深厚的历史沉淀,多元的文化特征,在陆丰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陆丰流传的钱鼓舞都有一个故事内容,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故事和人物,但都是反映男女爱情。无论舞蹈反映的具体是哪些人物间的爱情故事,其模式总是大致相同,即男女相恋,遭遇阻挠,然后双双出逃。结局则多数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合故事当时的社会环境,亦是群众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一种无声反抗,强烈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渴望。另一方面,在陆丰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钱鼓来入厝,家里要大富”,指的是如果钱鼓来到家中,那这个家就会大富大贵,表现了群众借助钱鼓舞的表演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钱鼓舞通过闹春等民俗事象,几百年来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表达民俗风情的形式。在电影、电视未出现之前,当地群众文化生活贫乏,钱鼓舞还很有市场,农闲时组团到外乡演出还可赚到一定的报酬。即使是到了农业合作社、大集体的那段时间,村民练钱鼓舞也可顶工分,钱鼓舞的排练还很健全。文革期间,钱鼓舞的排练就中断了,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赚钱,钱鼓舞更是失去了传承的机会。如今,原来的流传地区都已没有了传统的钱鼓舞表演活动,仅有东海镇新铺村还保留有相对原始的民间钱鼓舞。

陆丰钱鼓舞的流变

民间舞蹈传统口传身授的的传播方式必然会导致其发生变异,短期来看,这种变异可能仅仅是同上一代有细微的变化,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个“细微的变化”就往往就会产生出巨大的效果,或者该舞种越来越繁荣,或者逐渐衰退,直至消失。同时,社会的变革,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必然会给它带来重大的影响。

陆丰钱鼓舞传来之初的形态已无法得见,仅仅从老艺人记忆中的形式到现在的状态来看,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陆丰钱鼓舞已经有了对其自身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钱鼓舞是男女二人表演,舞者带唱,另有伴奏伴唱,表现男女爱情故事。在建国前后,东海镇新铺村和碣石镇东铺村的钱鼓舞仍为两人表演,表现郭华与刘月英的爱情故事。而大安镇和汕尾镇的钱鼓舞已经有了变化:表演者四人,表现陈三和五娘的爱情故事。建国后钱鼓舞经过一个发展高潮后又因文革而停顿。

文革以后,当地文艺工作者及专业舞蹈工作者都对陆丰民间钱鼓舞进行了挖掘整理,才又在舞台上看到钱鼓舞表演。但无论是陆丰地方文艺工作者对钱鼓舞的整理,还是省内专业舞蹈工作者对钱鼓舞的挖掘,其展示出的作品都已没有了民间传统钱鼓舞中反映男女爱情的内容,舞者只是表演舞蹈,不再唱词,原来的歌舞变成了舞蹈,自然也没有了乐队,伴奏全部由录音代替。陆丰等地方文艺工作者采用钱鼓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来歌颂新时期人民的幸福生活,反映新时期人们的新思想,自然不会全部采用传统钱鼓舞的表演程式,而仅仅是运用其动作元素,再重新整合编排。专业舞蹈工作者经过挖掘整理把钱鼓舞搬上舞台之后,道具钱鼓由八角变为了圆形;没有了竹板道具,没有了男角色,全部改由女子手持钱鼓表演;传统钱鼓舞的动作仅保留三钱指手型、转鼓、抛钱鼓等少数几个;将八角形钱鼓改为原形,从而大大丰富了钱鼓道具的转、抛接等技巧。

钱鼓舞的一系列变化,分析原因,外在因素如民众审美兴趣的变迁、生活环境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新时期文化大背景的冲击等等自然对这一民间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其内在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传承。首先,钱鼓舞已不能很好地为当地群众提供艺术审美上的愉悦,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民的心理需求。年轻人因嫌它过于“老土”和单调乏味而不屑一顾。其次,从历史发展来看,钱鼓舞的传承方式是家族传承,在一个村庄内部做宗祠式的传延。传统观念当中,祖先定下来的规矩不能破,钱鼓舞由于特定的叙事性故事和老艺人制定严格的顺序套路,限制了它的发展创新,虽然它反映的故事内容有所变化,但其表演形式及套路一直鲜有改动,直到近代才有部分地方从传统的二人表演发展到四人表演。而也正因为是家族式传承,使得钱鼓舞艺人包括当地村民都普遍认为“这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传外人”,正是这样的观念,限制了钱鼓舞更大范围的传播。特别是近些年,原来精通钱鼓舞的老艺人已所剩无几,仅存者也年近古稀,而年轻的一代对这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不了解,缺乏兴趣,所以产生了轻视、蔑视和不愿接受学习传统文化的倾向,但在家族传承观念的影响下,老艺人又不肯轻易将技艺传给他人,这无疑会对钱鼓舞的传承带来更大的不利。

结语

陆丰民间钱鼓舞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反映着陆丰人民厚重的故土情缘,也满足了乡土民众的精神需求,并成为流传地区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标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更趋多元化发展,而对传统的漠视让许多民间习俗渐渐淡出了社会生活,这些使得钱鼓舞这一民间艺术失去了其传承的基础。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受到了保护并得以传承,钱鼓舞在广东省也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虽然陆丰钱鼓舞在民间已鲜见踪迹,但在当地和国内其他地区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下也出了很多作品,使得钱鼓舞活跃在了地方乃至全国的舞台之上。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民间文艺工作者还是专业的舞蹈工作者,他们的发掘整理都对陆丰钱鼓舞的保存、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1]《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1993.

[2]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代当代舞蹈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赖伯疆.《广东戏曲简史》.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6]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陆丰民间广东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行摄广东
差点被湮没的一个陆丰红色遗址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