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子存对中国竹笛艺术的影响

2011-08-15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5期
关键词:竹笛艺术

杨 凯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冯子存对中国竹笛艺术的影响

杨 凯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1953年,冯子存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会”上独奏了两首笛子曲,引起了大会以至全国的轰动。冯子存在这次大会上的演出,标志着中国竹笛成为了独奏乐器。 乘着这次大会的东风,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蓬勃发展起来。随着冯子存、刘管乐等人的不断努力,北方的梆笛艺术逐渐被世人认识和喜爱。与此同时,南方的曲笛艺术也在陆春龄等人的努力下发展起来。

由于时代的原因,冯子存一生只演奏梆笛,他的笛曲和演奏都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在方堃、霍伟等人的帮助下创作的笛曲大都取材于内蒙二人台音乐和河北、山西等地的民间音乐,曲式多为民族式的变奏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继承冯子存竹笛艺术的担子就落在了我们年轻一代的身上,我们应当在继承冯子存竹笛艺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展创新,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相信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冯子存的竹笛艺术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冯子存掀开了中国竹笛独奏史书的第一页

20世纪中叶,中国竹笛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并很快形成了两大艺术流派。北方的笛艺以演奏笛身短小,音色高亢明亮的梆笛(因给梆子戏伴奏而得名)为载体,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其代表人物为冯子存和刘管乐,具代表性的笛曲有《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等;南方的笛艺以演奏笛身粗长,音色浑厚的曲笛(因给昆曲伴奏而得名)为载体,艺术风格委婉细腻,其代表人物为陆春龄,有代表性的笛曲有《鹧鸪飞》《小放牛》《今昔》等。为了区分这两种风格迥异的竹笛艺术,人们将北方的笛艺称为“北派”,将南方的笛艺称为“南派”。

很多文章中都认为,中国竹笛作为独奏乐器第一次公开亮相是1953年冯子存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会”的演出。其实不然,早在1938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时,就已用中国竹笛演奏了《鹧鸪飞》一曲,并在美国灌制了唱片。但这次演出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在国内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冯子存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会”上用中国竹笛独奏的两首乐曲《喜相逢》和《放风筝》,则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两首笛曲很快就风靡于全国,掀起了竹笛独奏曲欣赏、演出和创编的狂潮。中国竹笛的独奏艺术正是乘着这场东风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冯子存的这次演出应算作是中国竹笛成为独奏乐器的标志。

中国竹笛成为了独奏乐器,标志着它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民族乐器历史的舞台,说明竹笛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积累,已经有了深厚的内涵。冯子存在1953年的这一次演出在中国竹笛史上意义重大。

冯子存是中国竹笛艺术流派“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子存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会”的演出,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随即被调入中央歌舞团,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独奏演员。在演出之余,冯子存在独奏曲的创作上勤耕不辍,在方堃、霍伟的帮助下,将他所熟悉的大量民间音乐曲调和戏曲的音乐进行整理、改编,创制了数十首独奏曲。有代表性的有《五梆子》《黄莺凉翅》《挂红灯》等。这些独奏曲都用梆笛演奏,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梆笛艺术粗犷奔放的特点。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使这些笛曲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些笛曲被很多人欣赏、学习。再加上冯子存在全国各地的演出、教学和交流活动,他的北方梆笛艺术风格逐渐被同行和群众所共识。

随着和冯子存具有同样北方梆笛艺术风格的梆笛艺术家刘管乐、王铁锤等人的努力,北方的梆笛艺术逐渐被世人了解和喜爱。这时候,南方的曲笛艺术在陆春龄等人的努力下,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竹笛艺术,人们称南方的曲笛艺术为中国竹笛的“南派”,北方的梆笛艺术为中国竹笛的“北派”。

所谓“北派”即指北方的梆笛艺术。冯子存是二十世纪中叶梆笛艺术的发展者和传播者,是“北派”竹笛艺术的重要缔造者。

冯子存笛曲艺术的特色

冯子存的竹笛艺术无疑是中国民族器乐艺术中的一枝奇葩。继承冯子存的竹笛艺术,也就是继承了“北派”竹笛艺术,对中国竹笛艺术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虽然说如今中国笛坛艺术流派纷呈,但冯子存所代表的“北派”依然是当今笛坛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

其二,冯子存所代表的“北派”竹笛艺术是如今所有笛艺流派的两大基石之一,了解、掌握“北派”竹笛艺术是学习当今各个竹笛艺术流派的基础。掌握了“北派”笛艺,才能更好地去探求“南北交融”的竹笛艺术。如宁保生所作的《春到湘江》一曲,后面的快板部分显然是运用了“北派”笛艺的风格和技巧,吐音、滑音和历音的运用,再加上欢快的节奏,制造出了热烈的气氛。如没有掌握“北派”的笛艺风格,是很难将这一段演奏好的。

认识、掌握冯子存的竹笛艺术是学习“北派”竹笛艺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冯子存的笛曲和演奏,极具粗犷豪放的风格,演奏上气息钢劲有力,多运用吐音、滑音、垛音、花舌等技巧,笛曲大都由同一个主题多次变奏而来,速度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冯子存笛艺的这些特点,正是“北派”笛艺的特点,掌握了这种风格和这些技巧,也就掌握了“北派”笛艺的风格和技巧。

冯子存的笛曲大都为改编民间曲调和戏曲曲牌而成且调式都为中国民族调式、曲式多为变奏体,以《喜相逢》为例,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知它的原型为内蒙古的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一代,成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后经冯子存整理成为竹笛独奏曲。当我们按照乐谱去演奏它,先是会发现吐音、垛音、滑音、花舌等技巧的运用非常频繁,继而会感觉到音乐风格在奔放中又不是幽默之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待演奏熟练以后再由老师指导,纠正技巧上和风格上的不正之处。这样,通过学习这一首笛曲就了解到了冯子存的笛艺特色。待学完如《五梆子》《挂红灯》《黄莺亮翅》等另外几首经典笛曲以后,我们就会达到融会贯通,就能够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出冯子存笛艺的艺术特色,这也是时代的原因造成的,冯子存那一代的竹笛艺术家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西方作曲理论的教育,但都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功底。他们没有复杂的西方作曲理论基础,但他们掌握的民间音乐曲调和戏曲音乐曲牌却非常丰富,只需用简单民族乐曲结构形式对这些音乐进行加工,便能写出很多曲子来。

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应用的自然都是中国民族调式,脱胎于它的冯子存的笛子曲也就都为中国民族调式了。

冯子存的笛曲创作也很有民族特点,大都是有一个主题,然后通过简化或加花还有速度的变化对这一主题进行变奏,扩充为一首完整的独奏曲。这种笛曲的结构我们可称其为民族式的变奏体。

在与他同属于一个时代的笛家的笛曲中,也大体能够体现冯子存笛曲的这些特点,只不过南派笛家的很多笛曲是使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手法来扩展乐曲的。这说明冯子存笛曲的时代烙印也很鲜明。

冯子存的竹笛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学习冯子存的经典笛曲,掌握它的艺术风格,成为后来从事或仅是爱好中国竹笛艺术者的必修课。他的很多笛曲,如《喜相逢》《五梆子》《黄莺凉翅》等等,还一直活跃在舞台上。

其二,冯子存等人所开创的“北派”竹笛艺术,成为后世所有笛家的立足点或是吸取营养的源泉。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竹笛走上了南北交融的道路。既然是“南”和“北”交融,那么南派和北派就是交融的基础。后世的笛家或是立足于南派而吸收融合北派的艺术,或是立足于北派而吸收融合南派艺术。比较年轻的笛家有很多是同时学习南派和北派的竹笛艺术。不管是哪一种风格的笛家,肯定是在学习并充分掌握了南北两派竹笛艺术之后才能把二者融合起来而创造一种新的笛艺。还有很多笛家在南北融合的基础之上,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精华,中国竹笛艺术又向前发展了一步。还有很多年轻人在南北融合的基础上有吸收了很多流行音乐的元素,大受现代人的喜爱。可见,中国竹笛艺术无论怎么发展,冯子存北派竹笛艺术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我愿意把冯子存的竹笛艺术形容为一个肩膀,后人们踩着这个肩膀去攀登更新的艺术高峰。

[1]耿涛. 中国竹笛的历史与发展概述[J],中国学术期刊网,1997.

[2]阎黎文、俞逊发. 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3]曲广义、树蓬. 笛子教学曲精选(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杨凯,男,十岁跟随著名演奏家曲祥先生学习竹笛,2005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

民乐系,2009年毕业任教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曾获得过山东省民族器乐大赛金奖,辽宁省音协举办的首届民乐比赛银奖,全国艺术院校“文华奖”优秀奖,河南省首届高校音乐技能比赛银奖;2009年6月曾举办个人专长音乐会,2009年10月受邀参加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江河情—笛子大师孔建华先生作品音乐会”。

猜你喜欢

竹笛艺术
My Mother
俞逊发竹笛演奏艺术风格探究
我的坚守
纸的艺术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竹笛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