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杨家埠年画与朱仙镇年画的用色比较
2011-08-15杨晓枝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杨晓枝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中国民间年画一直以来汲取民间生活的营养成长,浓郁的民间气息弥漫在其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它异彩纷呈的魅力,而构成其形式之一的色彩更是认识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以色扶形”是民间年画创作的一大特点,它通过色彩的情感力量传达特定的愿望。中国民间年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通常提取自然形象的色彩并进行夸张和随心所欲的搭配,大多数风格表现为艳丽、饱满、清新或多施以纯度较高的原色;色彩搭配采用了强烈对比的手法,形成了特有的装饰风格。
杨家埠和朱仙镇两地均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主要产地,前者在山东潍坊,后者位于河南开封,它们在用色方面它们秉承了中国民间年画共有的特点:艳丽明快的色调,强烈鲜明的对比,追求吉祥如意,祈福禳灾。然而同在北方的两地,在年画色彩方面却各有特色,它们在遵照各自历史传统的同时,又结合当地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和地域环境,形成了两种特色鲜明的年画赋色体系,使之既具有色彩讲究的视觉审美效果,又包含了色彩的寓意性和象征性作用。
首先在主要色调的运用上,杨家埠年画的色调主要是以红、蓝、黄、绿、紫为主。在精细的颜色分类中,杨家埠又有“硬色”和“软色”的分类,“硬色”是指大红、深绿、深蓝、黑这些浓重的颜色;“软色”则和硬色相反,它包括粉红、粉蓝、粉黄、淡蓝等颜色浅淡的色彩。在杨家埠年画的用色中,硬色和软色必须搭配起来使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民谚所说“软靠硬,色不楞”。“红间黄,喜煞娘”也是说红的硬色和黄的软色搭配,“喜煞娘”当然是民谚中夸张的说法,只是缘其色彩搭配的热烈喜庆。杨家埠年画除了讲究用色的软硬外还讲求色彩的阴阳搭配,因此又有“阳色”和“阴色”的区分,“阳色”是指红色、黄色等温暖的色调,“阴色”是指蓝色、绿色体系的冷色系。阴阳的搭配、软硬的组合使得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在热闹红火之余,更显得和谐统一。在画面的色彩面积安排上,大面积的红、黄、绿的使用,大胆而奔放,它和画面内容的气氛往往能很好的协调一致。厚重醒目的效果,鲜艳柔和的装饰性特征,充满了浓郁的齐鲁特色。
朱仙镇年画则秉承了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在色调上是红、青、黄、白、黑这五大“正色“为主,所以朱仙镇年画受到五色审美的影响比较深刻。它虽然没有杨家埠年画的软硬之分,却有着另外的配色方法。色彩以红色和棕色、黄色和紫色的对比为主。在朱仙镇年画中,我们几乎很少看见蓝色,取而代之的是紫色和绿色,也就是在本来需要用到蓝色的地方用紫色和绿色代替。实际上紫色也取代了黑色,尽量避免黑色的使用,因为年画是讲求喜庆的,如果加入黑色就会显得沉闷、压抑,阴气太重,所以在黑色和紫色较为接近的情况下,紫色也可以起到黑色的作用。在朱仙镇年画中,还注重补色的运用,使得画面效果对比及其强。朱仙镇年画还有一大特色是在人物的头部、脸面的颜色多用白色,眼皮通常为红色,眼睑下面一般会有一撇代表性的橙色或黄色。
在对两地配色进行比较之后发现,红配黄是它们都极为推崇的搭配,富贵吉祥的颜色也是年画的基本要求,这种文化心理的色彩也就成为了光明、希望、喜庆、生命、繁荣、蒸蒸日上的代名词,是民间意趣的体现。
分析了众多的年画作品发现,在两地年画的用色中都有各自钟爱的颜色,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在这种偏爱后面隐藏的又是它们不同的文化差异。由于杨家埠年画相对直接地反映了中国民间传统的审美观念,因此也就沿用了红黄的喜庆色。“紫色发恶红主新,黄色多了多主淡,绿色大了也不新,上样三色均可用,唯有紫少画真实”这几句民谚很好地道出了杨家埠年画用色的喜好。紫、绿这类偏冷的色调是较为难看的颜色,单独使用是犯忌讳的,只有配上红黄使用,才符合群众的审美口味。杨家埠年画里厌恶的紫色和绿色却成了朱仙镇的宠爱。杨家埠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人口相对比较集中,民间生活的简约质朴以及贫苦落后的经济状况,对幸福美满的生活追求变得十分迫切。
朱仙镇的情况就较为特殊,深刻的历史因素使得这种赋色方式有着不得以的选择。朱仙镇年画起源于唐代,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繁盛,而河南开封又是当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个时期的审美文化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服饰方面就有紫色是高贵颜色的说法,史料记载宋代“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寿”,后在元丰年间改为“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可见紫绿在当时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地处中原地区的朱仙镇,在以后相对封闭的时间中一直沿用着这种用色习惯,以至后来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被广大的民间艺术家们所遵循,朱仙镇的特色也就由此而来。
民间年画的色彩是感性的,是写意的,是心象色彩,是打破时空的色彩,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符号化的特征。它从本质上来说是补充人们生活的空虚,传达人们的生活愿望,装饰枯燥的空间。淳朴的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质朴纯真的民族心理的结晶,体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颂扬和信念的追求以及华夏民族追求圆满、完美的心性。民间美术的色彩不是“形神兼备”的色彩,是“以貌取神”的色彩,是直接绑定于民间艺术的色彩。通过对民间艺术色彩的解析,我们更加透析地看到了隐藏在色彩背后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色彩寓意,它不仅仅是供人们欣赏或使用的物品,而是漫长悠久的华夏文化的一个侧面。
[1]陈池瑜主编.唐家路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2]阎超.《山野的花香—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论析》.[J]华夏民间艺术.20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