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傣族纹身的民族心理特性
2011-08-15刘丽敏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00
刘丽敏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00 )
浅谈傣族纹身的民族心理特性
刘丽敏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00 )
本文通过对傣族纹身习俗的历史渊源、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研究,追探其民族心理结构根源,分析他们的内在联系,面对傣族纹身即将消亡这一状况,对保护傣族纹身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傣族纹身;历史渊源;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现状;保护
一、傣族纹身的历史渊源
我们知道,非洲的很多地区有流行纹身,而在我国,纹身也是远古时代傣族先民崇尚的社会习俗之一,现仍留存于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地区。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是古代百越后裔民族之一,中国古代百越民族主要是指东南沿海和南方广大地区有共同族源和文化特征的一个大族群的总称,由于支系众多,故称百越。古代百越民族有以“断发纹身”作为族群特征的独特习俗,而傣族就是延续这一习俗至今的民族之一。关于这一习俗的史书记载现存最早的有周代的《小戴礼•王制篇》,此文献中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之说,这里的“雕题”指的就是纹身。到了唐代就有关于古代傣民纹身的确切记载了,樊绰所著《云南志》有描写“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出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这一时期傣族的先民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黑齿”“漆齿”“绣脚”“绣面”“白衣”等。到了元代关于傣族先民纹身的记载文献有李京的《云南志略》,其中记叙了当时傣族的纹身情况:“金齿百夷……金裹两齿谓之金齿蛮,漆其齿者谓之漆齿蛮,文其面者谓之绣面蛮,绣其足者谓之花脚蛮。”明朝钱古训、李思聪所著《百夷传》中载:“车里亦谓小百夷,其俗刺额、黑齿、剪发状如头陀”“男子衣服多效胡服,或衣宽袖长衫,不识裙裤。其首皆髡,胫皆黥。不髡者杀之,不黥者众叱笑,比之妇人。”往后看,到了清朝关于傣族先民纹身的记载就更加确切众多了,如《云南通志》《永昌府志》《普洱府志》《腾越厅志稿》等,都对傣族的纹身习俗有所记述,其中《腾越厅志稿》载:“小伯夷,熟夷也,腾越西南环境皆是……大伯夷,在龙川以西。男子断发纹身,妇人跣足染齿,布裹其首。”清代以后,也有很多关于傣民纹身习俗的文献,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李拂所著的《车里》,书中记载“男子尚纹身雕题……于胸背额际腕臂脐膝之间,以针刺种种形式,若鹿若象,若塔若花卉,亦有刺符咒格言及几何图案者,然后涅以丹青。贵族尚赤,平民以墨。”以上延续了上千年的纹身习俗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各种文化、宗教、习俗的交融而一直延续至今,一定有其存在的特定原因,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傣族纹身习俗的真正目的。
二、由傣族纹身中存在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探究其民族心理因素
关于“纹身”很多古代文献曾记载,越人纹身习俗的初始动因是为不受动物的伤害,高诱注曰:“纹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鳞虫也。”南方多民族依水而生,经常会被各种水中动物冲击和威胁,于是将自己装扮成水中动物之形,而避免伤害或少受伤害,这是原始初民的想出于本能的想法。就这样以生存动机为核心的实利主义原则会使初民强烈地希望自己具有控制它们、支配它们的能力。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常常就是与某种他们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取得某种特殊的联系,相信它与自己同源而生,具有共通性,在希望与畏惧并存的情感上,以信仰和仪式来获得它的丰盛,在这种心理意识和行为基础之上产生氏族图腾崇拜。于是由为了防身而产生的纹身就演变成一种图腾信仰的具体仪式。在这种文化之下,人们执行共同的信仰法则,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受同一道德中的约束,围绕着图腾物这个核心,形成了排他性文化圈,傣族一直以来都是以“龙”作为自己本民族的图腾,在他们的民族中也出现了明显的排他性。傣族纹身这一习俗基本是由男性来传承的,这是由当时父系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男子一般在15岁左右就要开始纹身,这个阶段基本是男性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被纹身者因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所以能承受巨大痛苦的纹身被傣人认为是男性成熟和成为本社会成员的标志,如果男性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而放弃纹身就会被族人唾弃,视为异族,排除在他们的社会之外,可以说纹身是傣族人身份的象征。
《百夷传》中的记载“官民皆类首黔足,有不凳者,则酋长杀之,不黔足者则众人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因而我们也可以认为纹身是傣族有别于周围其它民族的标记,是统一族体显著的一面旗帜。而这一同一族体的统一性来源于属于这个社会的精神心理支撑,也就是属于这个民族的本民族心理。民族心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表层民族心理,即民族成员较一致的共同感觉、情感、情绪等;深层的民族心理即民族性格,它是民族心理较为稳定的部分,表现为特定的民族心理定势,包括审美观、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等,而纹身在傣族发展至今,无论之后外来宗教制度和外来文化的内外渗透得程度如何,深层的民族心理根深蒂固存在着,只是纹身图案的内容呈现出了这一种融合性而已,其所代表的本民族的族群性格特征并没有改变。
三、肌肤上的文化符号:傣族纹身的图案形式与内容
傣族纹身的图案形式有:1、图形花纹:有直线条、曲线条或水波纹线条等,还有圆形、椭圆形、云文形、三角形与方形等图形;2、动物图案:有虎、豹、鹿、象、狮、龙、蛇、孔雀、飞鸟、凤凰等;3、植物图案:有树木、小草、花朵、叶子等;4、人物图案:包括各种人形以及半人半兽形;5、宗教图案:佛祖、佛寺、佛塔;文字:6、文字图案:有巴利文、傣文、缅文、暹逻文的字母或成句的佛经,还有咒语和符录。从以上纹身图案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其民族是原始宗教、小乘佛教、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综合体,傣族纹身的内涵的丰富性,与其传统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相互关联。
但是作为一个本民族群体价值观取向的标志而存在着的纹身习俗本身并没有改变,换句话说傣族纹身是其民族认同基础之上的一种民族心理或者一种民族标志,这种民族心理可以让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从单纯图腾崇拜到崇拜综合体,傣族纹身始终以保留本族核心精神文化为基石不断发展走到今天,如今面临怎样的境况?傣族纹身是否还能这样走下去?值得人们去思考。
四、傣族纹身的现状和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民族的逐渐融合,属于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将会和其他民族的民族心理融合为一个更大的民族集合体的民族心理,这就注定了傣族纹身这一标志本民族特征的信仰表现将会消亡。事实也是如此,在傣族中,纹身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在老一代过世之后,傣族纹身就将成为历史的遗迹。但是傣族纹身作为本民族的一个政治、文化、历史、宗教、民族心理及生态环境的综合体,他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傣族纹身就是傣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它对研究傣族民族及个体心理、古代先民文化、古代宗教信仰、古代政治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傣族纹身即将消亡的这样一个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发展,目前也成了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首先纹身作为一种信仰的表现形式,一种民族群体性格的标志一定是基于一种属于本民族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民族心理的存在而存在的,就像国人对龙的崇拜一样,当精神及心理支撑一旦消亡,其信仰的表现也将不可能长存。这种精神及心理支撑是为本民族的安定和团结而服务的,本身就具有排他性,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民族融合的加快,它将会逐渐消亡,而且这种消亡并不是外在因素可控制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代替纹身这一社会身份象征的形式将会被另外一种适合当今社会要求的形式所取代,另一种可能就是转换成一种个人的深层心理而不再是群体心理,那么面对这样一种趋势我们该如何去应对,从根本上去保护纹身这一文化现象就必须保护其民族心理的构成因素这就与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发展相互矛盾,不考虑深层因素只是单单保护其形式那就是空谈,根本上也实现不了真正的保护。
关于这一点不单是傣族纹身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关乎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结构保护的问题,这是使我们值得深层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所以综合上述因素,就现在这一现状已经不可能从根本上来保护这一文化现象,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倒退的,所以只能以适应现今社会的方式来保护现有的价值。在建立健全的资料保护机构和专门的研究机构的同时,多方位地进行珍贵资料的收集保护和研究,多留下历史的证据和鲜活的呈现。
[1]周典恩,汤韵旋.《试析百越文化特征中的环境因素》.
[2]陈宏瑛.《傣族的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