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2011-08-15闫建利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闫建利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闫建利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辛弃疾存词有600余首,是宋代词人中存词数量最多的作家,他的词不仅写作方法变化多端、形式多样,而且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包括爱国词、农村词、言情词、咏物词等,各有各的内容和生命,其中农村词是其中比有特色的一种,本文试从内容、特色以及不足等方面对他的农村词进行探讨,从而对他的这类词有进一步的了解。
辛弃疾;农村词;内容;特色
在辛弃疾现存的600多首词中,农村词有26首,这些清新纯朴的农村词则更具有一番风貌,却很少被人们提及,无非是遗憾之事。他本人并非出生在农家,出于种种原因,他在江西信州上饶一带闲居达18年,在带湖落居,起名“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在隐居的开始,他就写了《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进退存亡,行藏用舍),打算在上饶进行躬耕,在这里慢慢地称为了种田能手,为此他写了一首《卜算子》云:“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他在两次隐居中,所写的农村词与慷慨激昂的爱国词风格迥异,他的农村词是用白描手法写成的,语言朴实,风格清丽,反映了农村的美好,生活的闲适。
一、五彩缤纷的内容
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都写于他罢官后,隐居带湖时期,在这里他才有机会接触到田园生活,虽然他的农村词数量也不多,但他笔下的农村生活具有情趣、意趣的恬淡美,农民、农村生活成为了他主要的描写对象。他的农村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描写农村人物与风光
辛弃疾透过自然的美,描写农村人物,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写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1
此首词是一首典型的农村词,所写的是农民的生活状况,词的上片先写景后写到人,景色美好却有人的声音,给人一种惊讶的感觉,但当发现是老两口喝醉酒在那里谈笑,才松了一口气,词的下片写了三个儿子的各自活动,充满乐趣,反映了农民生活的淳朴和谐,可歌可颂。
又如描写农村风光的《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2
农村夜里的景色寂静美丽,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中,浣纱妇人归来的身影,门前稚子的啼哭声,遇到陌生人羞怯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农村的纯朴。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分析。
(二)描写农村生活,风俗人情
辛弃疾在词中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出了独具趣味的农村生活情景。
例如,他在《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中描写到了这样的农村嫁娶情形: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听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3
词的上片写的极其悠闲,而下片却又极其忙碌,反衬了婚嫁的盛大场面,他在路上目睹了“东家娶妇,西家归女”这一农村嫁娶场景,这一天灯火通明,到处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走进村里,闻到了稻田成熟的香气,呈现出了一番丰收的景象。再如《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人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耐,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4
词的上片主要写的是平原春来气象,兼以抒发生命的闲愁,写的朴素自然,这种景象与乡间朴素无华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面貌相和谐。下片侧重写乡间生活风情,写的亲切有味,通过一个“闲”和“细“字,形象地传达出了农家单纯而平凡的生活情调和乡土风俗,写的自然优美。
(三)描写农民的愿望
辛弃疾在他的农村词也写到了农民的愿望,如《浣溪沙》: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5
此词写于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当时他的所居地信州遭遇饥荒。到了第二年,雨水才来临,村民们高兴地相互转告,和去年颗粒无收相比,今年注定是一个丰收年,于是村中老少脸上挂上了笑容,就连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也为之欢呼,喜迎丰收的到来。显然可以看出农民对风调雨顺的强烈渴望。
(四)抒发置身农村的感受
辛弃疾在农村词也说到了他住在农村时所见的感受,如《南歌子》山中夜坐: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平?6
本词是一首理趣词,通过在农村中的说见,抒发了一种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何意义?等感慨。在这里,他看到了人们在天未亮却开始忙碌的身影,难道这里也有名利之争,这就给作者留下了疑问,但他却没有给出答案,引人深思。
二、多姿多彩的特色
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虽然不多,但他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于他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这些农村词各具特色,在继承了苏轼农村词的写作特点之外,又有自己新颖独特的一面。
(一)避开典故,全用白描
在辛弃疾的其它词中,典故的运用不为罕见,如《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共用了五个典故,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了九个历史典故,这与他当年想要保家卫国,却总不得被重用,于是满腔的愤怒只能借助言语来发泄有关。然而他的农村词却纯用白描,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词中没有借助太多的形容词、比喻、夸张、比拟、借代等手法去修饰,而是通用白描手法去勾勒美好欢乐的农村生活。
(二)善用口语、双关语
辛弃疾喜欢在农村词运用通俗的口语以及双关语来表达农村的朴实与清新。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其中七八个、两三点都是日常口语,再如《清平乐》村居中的“无赖”以及“醉扶怪石听清泉,又却是前回醒处”《鹊桥仙》中的“又却是”等都是人们日常习用的口语。还有就是他用鸟名和鸟鸣巧妙地进行双关,如《玉楼春》(卷二):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7
词中的“提壶”就可以理解为提壶到集市沽酒,同时又是鸟鸣声,“婆饼焦”既是鸟声,也是鸟名,用的都是一语双关的手法。
(三)善于增添色彩
辛弃疾习惯在农村词中增添一些具有色彩感的词语,从而去表现农村大地的生机以及农民的纯朴与恬静。如《行香子》云岩道中:
云岫如簪,野涨挼篮。向春阑,绿醒红酣。青裙缟袂,两两三三。把麯升生禅,玉版局一时参。8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写云岩道中的所见所感,全词景色鲜明,情景交融。描写景色的有蓝、绿、红,人物的有白、青等,万紫千红的大地与白发苍苍的老人够成了色彩鲜明的图画,表现了云岩道春天时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农村纯朴祥和之气。再如《浣溪沙》:
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做白头新。
词中通过桃花的红色,梨花的白色之间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的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内容丰富,情感复杂
辛弃疾在农村此中常表现美好的人生、情趣悠闲的农家生活。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词中写了连云秀竹的美景,分社肉,热酒的乡俗,以及小孩儿去偷梨枣,老人静处闲看,休怕别人打扰的有趣事情,传达出了一份优闲自适的情趣。
辛弃疾的农村词,除了表现他闲适、平和的一面,还有报国无门的愁苦的一面。再如《卜算子》漫与:
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点检田间快活人,未有如翁者。
词中上片主要写到词人在春雨霏霏的季节,夜醉瓜庐,闲看秧马在春水中行走,给人一种悠闲之态:而下片一转笔,词人借扬雄的典故映射自己清苦辛劳的笔耕生涯,自我解嘲,足见辛弃疾心中的愤懑之气。
综上所述,辛弃疾农村此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他在词史上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他不仅拓展了农村词的内容,使其变的丰富多彩,从而能够充分地表现农村闲适的生活以及农民的纯朴性格,而且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丰富了农村词的特色。他的农村词更多描写的是农村中美好的一面,很少甚至没有反映像农民疾苦这样黑暗的一面,这是他农村词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辛弃疾生活比较富裕,很少接触到生活中的黑暗面,所以他向往农村的美好生活并予以歌颂,不过这与他后来的消极避世有关;他依然关心国事,只是受到了像庄子、陶渊明、白居易等这类狂放之人的影响,因而以不同的角度、平和的心境去看待农村生活,写出原生态的农村社会,渴望自己的不平之气在这样的农村中得到平息。但这并不影响他农村词的地位,原因在于他农村词的内容和特色是难以超越的,是他词中的一朵的奇葩。
注释: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193页。
2.同上,第171页。
3.同上,第248页。
4.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187页。
5.同上,第454页。
6.同上,第214页。
7.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398页。
8.同上,第510页。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唐•崔令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3]朱德才等编《辛弃疾词新释集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
[4]施议对撰《辛弃疾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王洪.《唐宋词大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6]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
[7]邓广铭辑校,辛更儒笺注.《辛稼轩诗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郑临川.《稼轩词纵横谈》,成都:巴蜀书社,1987.
[9]袁行霈.辛词与陶诗[J]见《文学遗产》1992年第一期,第73页.
闫建利(1987—),男,汉,内蒙古丰镇市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古代文学研究生,从事元明清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