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发声状态中的“三位一体”效应
——以中声区练声教学为例
2011-08-15吕志明红河学院音乐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吕志明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论歌唱发声状态中的“三位一体”效应
——以中声区练声教学为例
吕志明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在歌唱发声中始终保持与贯穿一种状态:口腔打开、喉头下放和气沉丹田,这三者是歌唱发声中同一个动作的三个方面和三种效应,必须做到“三位一体,同步启动”,才能使歌唱发声系统各部门机能均衡运作。任何单一部门的机能失调,都必将造成歌唱时的紧张与僵化,并导致整个歌唱状态的失衡。
发声状态;三位一体;中声区
我们知道,歌唱首先要有好声音,而好声音首先要通过张嘴出音来完成,即嘴巴充分的上下张开,尤其是牙关的上下张开与充分松弛,是歌唱发声前的预备动作。但这一动作所要呈现的不仅仅是张开嘴巴的单一效应,而是要在口腔打开的瞬间,发声肌肉群同时产生“喉头下放”和吸气肌肉群同时产生“气沉丹田”的同步效应,即一个动作要呈现三种效应:“口腔打开→喉头下放→气沉丹田”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动作连动效应,并始终保持和贯穿于整个歌唱发声过程中。
一、侧重练声重在状态培养
练声教学和作品教学是歌唱训练的两大主题,练声教学是作品教学的技能性基础,而作品教学则是练声教学的技巧性巩固。在整个歌唱训练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具体实践中更要侧重于练声训练,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难想象没有好声音的艺术歌唱与作品演绎能动人到什么程度。因此,练声教学应是歌唱训练初期的开路先锋,而在练声发声实践中着重培养一种状态习惯,在歌唱发声中始终保持与贯穿一种状态:一种在气息支持下声音连贯、音色圆润、位置统一的发声状态,则是练声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状态培养重在中声区训练
毋庸置疑,对于初学歌唱,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应是循序渐进,因为条件再好的人也不可能一上台就是歌唱家,一张嘴就能一鸣惊人。即使学习和掌握了歌唱发声的基本姿势与一些呼吸方法,但这还不足以唱好歌,经常还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中间亮,两头黑”的烦恼。究其原因发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高音或者低音本身,而是在中声区出了问题。这就反了一句俗话:“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实际上歌唱的训练很多时候从哪里跌倒是不能从哪里爬起来的。美声学派的声区理论告诉我们,声区统一是美声唱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并认为:在歌唱者的整个音域中,一般都客观地存在着三个声区,即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中声区的发声范围很接近人说话时的音域,所以也叫自然声区,它起着衔接与平衡高低两个声区的关键作用,是嗓音训练的基础声区,对于歌唱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三、中声区“三位一体状态”训练
1.关于“口腔打开”问题
通过嘴巴上下张大口的动作把口腔充分打开,做好歌唱发声前的启动动作并不困难,难的是让这种打开在歌唱发声启动后,即出音过程中始终保持与贯穿一种不紧张、不僵硬的松弛感。关于这一点,可以有效借助行为心理学“集中与扩散”的理论方法来具体解决:充分张大口后,生理机能上的紧张感会全部集中于喉口及舌部肌肉,但通过反复不断的张大口练习,随着口腔空间张力韧性的增强,这种紧张感又会逐渐地被扩散并消退于周围其它肌肉组织,而最终转移口喉及舌部不必要的紧张感,即有一个“集中→紧张→扩散→转移”的生理训练过程和心理反映过程。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在训练中声区时,嘴一般不要张得很大。但对于牙关紧锁的人来说,却恰恰要把嘴巴张得尽可能大一些,以帮助其解开牙关,打开口腔。切记不要认为借助单一的喉头下移或者说下压就算打开了,这尤其对于中低音声部来说是一大误区。若表现在高音声部,则会导致音质上空虚、音点位置低、音线不集中等弊病。
2.关于“喉头下放”问题
根据人的口喉结构,口腔打开的同时喉位下降是必然的,但初学者不好把握的是喉头下放的深度。关于这一点必须明确人体生理学连动效应:是主动的口腔打开“连动”了喉头下放,而不是下压喉头“反动”了口腔打开。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喉头下放对于口腔打开来说是被动的,是不能靠喉肌外力下压的,口腔打开同时吸气肌肉群向下吸气的力量便是喉头下放到恰当位置的被动力量。所以当学生喉头压力过重时,要多进行无声练习“冷抽一口气”的大嘴吃惊状,着重体验深腹吸气和喉头下放之间的连动效应关系:吸气越深,喉位越深。当发声起动后不要用外力尤其是喉肌的紧张力去压它,用气息的力量吸好就唱,吸与唱之间非常紧凑,没有憋气现象。中声区即自然声区当然要求它自然,依靠外力下压喉头发出的声音闷僵不畅、非抖即晃、送不出去也传不远,而且喉部紧张费力。因此,歌唱发声时的喉位放对了,使劲对了,音色才会自然,声音线条才会流畅,音量也会自然适中。
3.关于“气沉丹田”问题
前面已经提及,口腔打开的同时配合腰腹有一个气息下沉的连动效应,我们将其称之为“气沉丹田”,依靠肺下横膈膜向小腹下拉和向腰围扩张而紧紧团住的一口气,即是丹田之气。学生在发声实践中切不可跟着音高提气唱,保持气沉丹田并与音的升高拉着唱,声音才能“竖”着“立”起来,才能有“发音管”的力度感。关于中声区训练上的气沉丹田,主要指歌唱发声时积极挂上头腔,这样才能真正地、更好地解放喉头外力。从发声感觉上说,声音就像从舌面上抛出去、从眉心间发射出去、仿佛要贴到屋顶上,而不是从脖颈里钻着挤出来的。气沉丹田的最大作用是“唱在气息上”,而不是“用气息来唱”,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导致声音掉到喉咙眼儿里唱的误区。在实际练声教学中选用的各种音阶练习曲,要特别注意音程之间的过渡一定要顺着丹田之气轻柔地过来,尽量不留痕迹地走动声音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喉肌外力的干扰。简单的说就是:上面口腔打开来唱,下面横膈膜拉开来唱,上下力量要均衡,声音充分往外送。尤其气息和喉头不能因为音阶的升高跟着上,特别注意音阶上行时硬腭要收得更“圆”、拱得更“高”一些,音阶下行时也要尽量保持口盖的那个最高位置。
结语
不论哪一个声部的练声教学,在训练中声区的“三位一体状态”时,首先,要听声音是否在气息支持点上,是否每个音都能唱在气息上;其次,要听声音是否是这个声部应有的音色,声音线条是否流动自然。总之,不管唱哪一个母音,不管用上行音阶还是下行音阶练唱,都要在“三位一体效应”中追寻一种力量,一种使声音自然、流畅、连贯的持衡力量,这样中声区也就训练好了。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吕志明(1979-),男,河南新乡人,红河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及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