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梵高与他的后印象主义信仰
2011-08-15李晓勇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重庆400000
李晓勇 (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重庆 400000)
梵高是后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也成为众多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研究的对象。19世纪60年代,马奈、莫奈、德加、梵高和塞尚等为代表的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从崭新的视角真实地、科学地描绘客观世界,描绘艺术家身边的现实,表达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梵高通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布置画面,作品自由随意、个性张扬,通过对色彩的单纯感与表现力的追求,将色彩的表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获得了一种粗犷的情感宣泄的艺术视觉效果。晚期梵高由不满足客观真实色彩再现开始,发展到偏重于追求个人独立精神和主观情感的表现。
一、梵高孤独的一生
梵高一生都活在孤独中,离开人世也因孤独而死。文森特•梵高(1853~1890)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年轻时曾当过店员、教师、矿工传教士等。他生性善良, 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在绘画上,他主要是靠自学,1886年他前往巴黎,接受了印象派画家的熏陶,画风变得轻快明亮。回到绘画事业上后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梵高为爱痴狂,三段感情经了让他内心痛苦不堪,爱情的破灭、现实的不满让梵高对宗教改变了看法,毅然与宗教永远分手弃家追求艺术。1888年他搬到法国南部,由于生性敏感脆弱,他在长期压抑下自愿送到精神病院。1890年,梵高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年仅37岁的他选择了自杀。梵高的自我惩罚造就了他那近乎恐怖、狂热而执着的情感,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无能为力。
回顾梵高绘画的历程,仔细阅读他遗留下来的一大堆书信,我们可以知道,梵高履行了做人所应当恪守的原则,那就是对自己诚实。他的疯狂与自杀,丝毫无损于他纯洁的精神。遗憾的是认可他的仅仅只有他的弟弟提奥。梵高打碎了所有的传统,只是有选择的去解构,他重建了一个新的表达方式,而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或是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梵高是一个理性的天才。
二、梵高的后印象主义信仰
1.梵高与塞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别于印象主义的后印象主义诞生了。后印象主义受光学研究领域新发展的影响,不满足于此前印象主义绘画仅从视觉感受上客观地再现自然、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真实的艺术倾向,而强调艺术的本质、心灵与象征的探索,用光和色彩来描绘外部世界。塞尚曾称梵高为“狂人”。在塞尚以结构观念极为冷静地研究自然永恒性的时候,梵高凭着对沸腾的生命活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敏感反应,以他对宗教和原始生活的热情与想象力在寻找超越绘画自身的精神性,孜孜不倦地创造属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正是他们各执一端的差异性和不相容性,开辟了现代艺术多向发展的可能。在他们中间,梵高以全身心的热情和虔诚,捍卫着艺术生命的崇高和内在需要的价值。
2.梵高与高更
继印象派之后高更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他极其沉迷印象派,1883年,他抛弃职务正式成为职业画家,后来结识了凡高,曾经在法国南部与梵高一起度过了一段愉快的艺术生涯。但是个性孤傲的高更,与人很难相处。从一开始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他妒忌梵高的艺术天赋和对艺术的忠诚,而不断嘲讽、打击梵高的绘画。生性淳朴憨厚的梵高总是宽容谦让,每次激烈争吵后主动求和。后来梵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梵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自己的右耳。二人的友谊难以维持,两人断交后,梵高的自杀也给高更极大的打击,他厌倦了都市生活,抛妻别子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体验着土著人那种原始的生活,执着的进行艺术创作,后又迁居阿图奥纳岛,直至病故。
3.梵高与他的自画像
与孤独为伴的另外一个主题构成了梵高自画像的精神内容,它就是“自信”。经过不懈的艺术追求,梵高强烈的发展着对自己和艺术的自信。欣赏梵高的自画像都可以看到孤独的印痕,梵高画了十年的画没有一幅作品售出更加剧了这种孤独。成熟期四十多张自画像绝大多数是胸像,没有一张全身像也能揭示他内心的孤独和渴望与他人建立交往。因为艺术史上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如此接近并审视自己和真实的描画自己,数量之多,目光之坚定绝无仅有。
梵高1887年的作品《戴草帽的自画像》,整幅画面都是明亮的黄色,纯色面积较大,无论人物和背景,黄色是基本的色调,他用明确的红色线条勾勒出人像的轮廓,人像旁用粗略且不规则的蓝色短线条交代出背景。既有一定的视觉真实感,又有很强烈的平面效果。画布上生动的描绘,依赖的是梵高完全个性的、热情的和浓厚的色彩以及坚定的线条,画家有力的眼神表达了他创作过程中强烈的自信心。其自画像本身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美学效果有着神秘的感染力。
1888年2月的《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这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这样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梵高的自画像,往往成为对他心理剖析的佐证,是他性格特征的另一面镜子。当他在描绘自己时,敢于自我剖析,豪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倍感意外,却又最为动人的一面。
三、梵高的后印象主义信仰对后世的影响
梵高的艺术风格不同于印象主义,他更具情感性。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的影响,追求一种交响乐般的色彩纯度与明度,强调充满激情的笔触与线条,并吸收东方绘画艺术的风格,将线条和色彩的单纯感和表现力都提高到了新的境界。他的作品融合印象派、新印象派、日本版画,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他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对事物的感受,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通过夸张的色彩、透视、形体和比例,表现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后来这一鲜明的表现主义特性成为印象派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为了实现艺术梦想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为自己的艺术推出一个又一个目标,这些目标展现了他痛苦的追求和永远无法替代的才华。梵高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再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梵高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激情的绘画类型,并以这种火一般的艺术激情创造出为世人惊叹的艺术杰作。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小文杜里认为:“梵高对后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都有极大影响,他的艺术成就比马奈和塞尚对后继者有更大的作用。” 梵高﹑高更﹑塞尚等人的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结束语
梵高在绘画艺术中通过抓住对象,重新改变现实环境,达到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其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梵高的艺术在当时难以被人们所接受,其强烈的个性和追求形式上的独特表现,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其后的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等都是梵高特性的延续。虽然梵高的艺术生涯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是他作品中展示的表现主义特性,开辟了绘画色彩语言的新境界。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派为现代主义传递了全新的信息,用全新的绘画色彩技法、强烈的个性追求,展示了自然界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
[01] [美] 欧文斯通.《梵高传》北京出版社出版.1995.9.
[02] 周绍斌著.《西方美术作品欣赏》[J].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6.
[03] 孙乃树著.《欧洲美术之旅》[I].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1.
[04] 张石森.刘娟.主编《西方印象主义艺术》[J].远方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