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与思维训练

2011-08-15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高职

龚 为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日本引进构成教育以来,色彩构成一直是各大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的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学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弊端和不足。随着设计观念不断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发展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创新意识强、能适应现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针对几乎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与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和深化。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极端理性化、概念化的教学内容

纵观市面上色彩构成教材,真可谓鱼目混珠,但大同小异,多注重对色彩原理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教学内容一般都由色彩构成的概念、学习目的、意义到色彩的本质,由色彩的产生、物理属性到色彩的表色方法、色立体,由色彩的配色规律调和方法到色彩美学规律,由色彩的视觉生理到色彩心理及肌理,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领域。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

2.千篇一律的训练模式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由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而与此相对应的训练模式大都是根据色彩物理,生理,美学,心理属性分段设立的。一般是从色彩的三要素出发纯粹的明度推移、色相渐变、纯度渐变、三要素对比以及视知觉对比来研究色彩的物理属性和视知觉规律;从关于面积、位置、形状的改变对色彩构成的影响,以及酸甜苦辣、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抽象词汇的训练把握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等。不置可否,这些方法虽然把握了传统色彩构成教学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积累驾驭色彩的经验,但众所周知,构成课是认识课不是技法课,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大量的一成不变的训练课题往往也会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思维的挖掘,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直觉审美天性。

3.考核评价体系僵化

考核评价有助于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教师教学反思。由于目前色彩构成教学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仅以学生最后呈现的作业表面效果来给其能力进行定位,再以一纸分数盖棺定论,这种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做法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初衷背道而驰,课程结束后学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没有真正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色彩构成课提出了一些建议:

1.改革并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1)改革课程内容,合理取舍

在进行色彩构成教学时,需要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征,增加反映学科知识和发展动向、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的新内容,舍弃与之关系不大的旧内容,加强设计色彩的时代特征。如“色立体”理论,真正的色立体在国内很少能使用到,所以只需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概念就可以了。重点研究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法,意象色彩、抽象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主观表现性色彩的应用和表现等内容上,着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

(2)调整课时结构,优化整合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的基础课都由造型基础与形式基础两部分构成,既所谓《设计素描》《色彩写生》《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等,部分院校还有一些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之间的划分,对本科院校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但孰不知这样的划分并不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而不考虑自身特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周期短、时间紧、课程多,这些课程之间很多内容重叠、知识点雷同。比如关于构图、形态、色彩、形式美、创造性思维等内容,这些艺术领域内的终极命题每门课程都会讲到,但当所有课程结束时这些问题仍没有解决。当然,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验和感悟。作为艺术教育者,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好的方法论,让他们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能力告诉我们并没做好。究其原因,有客观上的,比如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美术基本功不扎实、应试教育下导致的美育缺失、缺乏审美的眼光,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各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整合。学生花费整整一个学年时间纠缠于这些问题,而每门课程少则仅仅48课时,多则不超过100课时,没有一次真正深入解决问题,没有一张质量很高的长期作业,对问题的研究多停留在表面,或者刚深入课程便结束了,然后便投入到另外一门课程学习,重复着同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的连贯性。鉴于此种情况,可以考虑整合色彩写生课和色彩构成课为一门课程,这样做既避免了各课程知识点重复,整合教学内容,又延长单科课程授课时间,集中时间解决最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训练方式的改革

在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思维的训练上。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让色彩构成的训练回归本质。

(1)主题性色彩构成训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欧美国家的设计教学中大多由教师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一起研究与分析,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色彩与数学”“来自音乐的感受”“分形艺术与色彩”等等。

(2)传统艺术色彩的解构与重构

中国的传统艺术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手工艺美术到绘画艺术、从民间工艺美术到宫廷绘画、从石窟艺术到古典园林、从民族服饰到戏曲脸谱等等。传统艺术各具特色的色彩主调显示以传统艺术色彩作为主题训练,通过对色彩的解构、提炼、分析等手段,研究其套色、比例、位置、意境等的相互关系,借鉴其方法,从而获取创作灵感。这一课题的训练,可以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以提升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3)电脑制作与手绘并行不悖

为了节约制作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对于一些技术性,理解性的课题,如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和色相环的理解,借助Photoshop软件的处理就可以做到,而不必进行机械绘制。但对于一些创意思维训练方面的课题,则不能完全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替代绘画基础。过于依赖电脑制作,学生不但会不自觉地割断与大自然和生活的联系,还会失去与纸张、笔墨和颜料亲密接触的机会,失去从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的能力,不但起不到培养基本设计能力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先天不足的缺憾,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埋下隐患。

(4)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做到目标取向评价与主体取向评价的结合,做好学生自评与师生互评工作,做到既重视结果的评价,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不以作业是否工整作为唯一标准,更多关注学生在色彩表现过程中的自我情感抒发、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此外还要做到随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仅仅是等课程结束后简单地给个分数。

[1] 李砚祖.《设计之维》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色彩高职
《星.云.海》
《花月夜》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