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舍之间——浅谈艺术类电影在美术史教学和研究中的辅助作用

2011-08-15苏阿嫦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关键词:胡夫阿特美术史

苏阿嫦 (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众所周知,当今是一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时代,电影、电视、摄影、绘画、雕塑、建筑、广告、涉及、动漫、游戏、多媒体等正在互为激荡汇流。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现的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美术史的研究对象正是视觉艺术,在方法上,美术史的研究也势必与文化、哲学、历史发生密切关联。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整个研究的环境也正变得日益开放。

在艺术史家H.W.詹森主编的《艺术史丛书》前言里他提到:“艺术作品本身不能告诉我们它自己的故事。要经过不断探求,利用文化史上的各种资料,上至宗教、下至经济学的帮助,才能使它吐露消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醒着我们,美术史研究者的工作本应是多角度、多方位、综合的、开放式的。而在教学方面,多媒体、互联网的普及带给传统美术史的冲击亦不容忽视,艺术类题材的电影同样如此。

在中外美术史发展的进程中,曾出现过诸多各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并且大多数在剧作家、电影导演们的手中拥有了新的“生命”。其中绝大多数都以讲述艺术家情感故事为主:如《潘玉良》《弗里达•卡洛》《卡拉瓦乔》《罗丹的情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情迷毕加索》《凡•高》等;也有通过讲述历史人物,介绍宗教状况、战争故事,侧面了解某一国家民族艺术发展背景的电影,如《阿育王》《埃及艳后》等;以及根据小说改编,自野史入手,从不同角度演绎美术史的《达•芬奇密码》……凡此种种,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它们在美术史的教学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一笔不容忽视的资源。然而,影视作品当中必定含有艺术创作的成分,“拿来主义”无疑是不可取的。与此同时,我们却也不能忽视其在丰富、演绎历史、美术史上经典人物及其经典故事的重要性。因此,简单说来,电影艺术给美术史教学所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

一、生动的电影情节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记住历史知识

2009年6月,由派拉蒙和梦工厂联合拍摄的《变形金刚:卷土重来》在大陆正式上映。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动用了真实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行电影制作拍摄,场面宏大、剧情跌宕起伏及其精彩特效均得到了观众和批评家的双重青睐。电影亮点层出不穷,其中就包括拍摄于埃及金字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剧情点。这样一部极具视听效果的电影,大多数观众都会很轻易地被其绚丽的场面而吸引。然而,作为美术史论研究者与教学者,相信绝大多数不会忽视多次出现于荧幕上的仿真埃及古迹背景,包括石柱林立的卡尔纳克神庙。一个有趣的穿帮镜头更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大力神”在登上胡夫金字塔后,愤怒地将白色塔尖打飞,而紧接下来,那位正在与美海军斯滕尼斯号航母舰长怀尔德进行无线电通话的七区特工雷基•西蒙斯(由演员约翰特•托罗饰演)身后竟再次神奇地出现了完好无损的胡夫金字塔。凡是具有一定外国美术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位于开罗近郊的三座建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金字塔:胡夫、海夫拉以及门考夫拉金字塔当中,只有其最大者——胡夫金字塔的表面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白色尖顶。胡夫金字塔原本是有一层磨光的石灰岩贴面,今已剥落,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至今都能望见尖顶的灰白色。而电影中所演绎的是,在胡夫金字塔顶被摧毁后,再次奇迹般地出现在主人公的背景当中。虽是一个小小的、有意思的穿帮镜头,但同时也需要有比较敏感的专业感知能力。

其次,对于东西方美术作品的理解,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停留在文字介绍和图片阶段,头脑中的印象过于僵化。他们或许能准确说出金字塔的高度,卡尔纳克神庙石柱的具体数目,却很难在思维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图像。当然,这是横亘在所有美术史论研究者和学习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如果通过各种方式,尽量接触到画作原作、古迹真迹?然而并非每一位本科阶段的学生都有此条件达到这一要求,唯一的方式只有通过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包括观看文学艺术类题材电影来实现。此外,电影当中美国斯滕尼斯号航母被炸毁,体现的正是现当代美国人骨子里透出的一种忧患意识,这对于理解美国的民族特征、文化特性也有很大帮助。

以由让•德拉努瓦导演并拍摄于1956年的《巴黎圣母院》为例,此部电影是根据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生动体现了浪漫主义运动的精神,如加西莫多与美仑美奂的圣母院融为一体、加西莫多的美丑统一,不仅赋予了一座石头建筑物以灵性,赋予一个残废人以惊人的美的心灵,尤其具有美学价值和伦理意义。因此,对此类电影的欣赏,不仅仅可以对经典名著当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有更深刻的感悟,也能对巴黎圣母院这座中世纪基督教建筑有更直观、全面、生动的了解,使观者能从一更加开放的角度去体味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精髓,这对于美术史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二、当电影中有歪曲情节、信息有悖史实时,如何对待

电影的生动性可以使它成为宝贵的教学工具,激活并加强学生对枯燥历史文本的记忆。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艺术类题材的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若电影对真实的历史有所歪曲或信息有悖时,播放这些电影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就在不久前,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公共事务主任雷•赫伯特就也曾做过相关的调查与研究:如在2003年的电影《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中,由汤姆•克鲁斯扮演一位名叫内森•阿尔格伦的前美军上尉,在19世纪70年代前往日本为明治天皇效力。阿尔格伦的任务是负责训练一群试图发起叛乱对抗天皇的农场主和农民,教他们使用现代化武器,如步枪等。最后,阿尔格伦不仅皈依了武士道,而且也参与了叛变。影片上映后,男主人公帅气的造型、充满异国情调的各类服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然而电影中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9世纪的日本,在西方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受的最大影响并非美国,而是荷兰和法国。而阿尔格伦这一角色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很有可能是法国一位名叫朱尔•布吕内的军官。影片为突出画面激情格调,丰富武士的浪漫精神,大大浓缩了真实的历史,以致出现了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史实错误。

再以《欲海轮回》(外文原名:《Artemisia》)为例,这部由阿涅丝•梅尔莱(Agnès Merlet)导演、法、德、意三国合拍的传记影片演绎了意大利女画家阿特米西亚•简提列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1652)年轻时代的故事:阿特米西亚在19岁时在罗马被父亲的朋友兼同事阿格斯提诺•塔西(Agostino Tassi)强奸,并在随后的审讯过程中饱尝折磨,但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那个时代的性别偏见,最终塔西被绳之以法。1612年,她和艺术家皮埃托•斯提阿特西结婚且定居佛罗伦萨,还成为了瓦萨里创建的绘画学院的第一位女性成员。影片中女主角的清纯亮丽,使这部没有太多精彩情节的影片增色不少,影片中那些完美的绘画,给观众带来视觉上享受,而阿特米西亚那段短暂的爱情,也牵动了观众的情感。然而,影片并没有在阿尔特米西亚的灵魂中找到让她成为世界第一位女艺术家的根源,也没有重点讲述17世纪西方女性在画坛上争取平等权利和地位过程中的坎坷历程,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她短暂的爱情上面。虽然无可厚非,但毕竟没有抓住阿特米西亚的特点,而只把她当作一个无足轻重的思春少女。虽然影片中也或多或少显示了阿特米西亚对绘画的执著热爱,也隐隐约约点出了塔西对她绘画风格和态度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都只是隔靴搔痒,颇为遗憾。

那么,面对此种情况,作为美术史论研究者和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究竟该怎么做?2009年9月,在刊登于《心理科学》中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心理学家指出,好老师能弥补这类电影的遗憾和不足。通过提醒、鼓励学生参与比较和研究,不仅能在欣赏艺术类题材或历史类电影时保持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也更加有利于丰富和加深学生的专业历史知识。

结语

由此可见,在使用电影充当教学或研究工具的过程中,若出现了有对历史歪曲的情节,或忽略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史,而采用喧宾夺主的花哨场面或虚构情节以吸引观者眼球的手法,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将此视作契机,提高他们对史论的研究兴趣、增强其辨识真伪史实的能力。通过这种近乎于“苛刻”的观看方式,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学习美术史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

猜你喜欢

胡夫阿特美术史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三角龙贝阿特丽斯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阿特的礼物
创伤·延续的记忆·救赎——解读阿特·斯皮格曼的《鼠族》
滚!
海底金字塔
木乃伊迷宫
乐天风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