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
——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

2011-08-15高菲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大众文艺 2011年3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文章

高菲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评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
——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

高菲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流行音乐”对大众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几乎到处都充斥着流行音乐的影子,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它是怎样产生、如何发展、为什么可以逐渐成为中国当代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着怎样的学术研究价值。王思琦博士博览群书,并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报刊资料,还重点查阅了中国流行音乐重镇北京、上海、广州三市晚报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刊载的所有流行音乐活动的资料,花费巨大心血所著《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一书的问世,填补了了中国学术界一直未对流行音乐展开深入研究的空白。修海林先生在为此书作序时写道:“其研究建立在相当详实、系统的资料收集和文献分析基础之上使得该论文成为迄今为止文献资料掌握最全面、且远胜于同类研究的学术成果。

作为王思琦博士的学生,笔者有幸听了半年他所开设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课程,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对本书的研究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读之后感受颇多受益匪浅,然能力受限,不敢对先生通篇妄加评论,在这里以此书第三章、第四章为例,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王老师对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开设此课程,不光是介绍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教学生如何写好学术性论文。有关论文写作方面,笔者有以下体会:

一、题目拟定严谨,恰当。从题目中清楚地反应了作者的研究地域:中国、城市;研究时期:当代;研究对象:流行音乐;研究重点: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

二、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与有机组合。此书所附参考书籍涵盖了音乐类、社会学、文化学、大众文化类的著作共52本,另外还参考了《人民音乐》《音乐周报》《歌迷大世界》等杂志,《羊城晚报》《北京晚报》等报刊,仅作者所收集的晚报叠加起来就相当于十几层楼高。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才造就了作者非凡的研究成果。这些材料绝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机的整合——作者用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众多材料分门别类,恰如其分的用在所需证明的观点之前,进而顺理成章的发表自己的见地,使得文章颇具说服力。这在我们的论文写作中是需要引以为鉴的,好多同学写论文缺乏有力的例证这就使得自己的论点不能让人信服。

前五章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使读者身临其境的认识到不同历史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状态,为使读者思路更加清晰,文中特意列举了一些流行乐坛不同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如:第107页,“蓝月明星经纪公司的成立,代表了规范化的经纪人制的初步形成” ;第136页,“广东电台音乐台主办的‘广东创作歌曲排行榜’诞生,中国内地最早的排行榜才出现”。

作者能将如此繁杂的资料经过搜集、分析、消化、筛选、引用,并形成流畅的文字,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广博的学术修养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

三、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章节设置合理。文章前五章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与总结,根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分为五大阶段,并对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发展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准确的历时性描述。后两章集中论述作者自己的学术观点,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及功能文化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文章在对流行音乐进行纵向研究(历时性)的同时,还展开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横向研究(共时性),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分为大陆、港台两大部分,并在陈述港台流行音乐的发展以及对大陆影响时以1997年为界,真实详尽地让读者感受到香港回归之后政府政策对流行音乐的影响。纵向横向错综复杂而不乏章法。

四、书写格式规范、一丝不苟。

1、脚注。作者所引材料无不仔细在页脚注明出处,几乎每页都有五个以上脚注。这既表明了对原著学者的尊重,又为同行提供了参考文献,由此作者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可见一斑。

2、与其它著作不同的是,此书作者还对一些生涩的概念通过脚注的方式进行阐述,曰:“笔者注”,帮读者搬开阅读过程中的绊脚石,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作者在引用其他文章作为旁证的时候,时常会将某一段文字的重要地方加上着重号,重点明确,一目了然,帮读者减轻阅读负担。

作者通过史实所论证的学术性论题才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

一、创新性

1、新的文献史料系统的初步建立;

2、历史性与共时性研究方法的结合;

3、集中从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

4、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提出“三个影响”“两层关系”“一个重点”的理论模式;

5、对政府文化部门的调控作用给以了更多的关注;

6、力图用辩证的方法来研究和评价当代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以及功过得失,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客观性

文章从史出发,作者先客观地将不同时期与流行音乐相关的不同问题所引起的学术争论展示给读者,不掺杂任何个人观点,之本文更真实地反应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如:第130页,文章列举了音乐爱好者及音乐工作者针对“流行音乐能否进课堂”问题所展开的实质性讨论,有支持的文章,也有反对的。再如:第132页对MTV所展开的讨论,也是褒贬不一。

三、全面性

作者从流行音乐存在方式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归纳,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做了较未详尽的分析。其分析是从流行音乐的存在方式着眼,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几乎涉及流行音乐存在的所有方面。其中包括;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政府调控、社会舆论、业内人士的讨论等。

四、学术名词引用规范,解释到位,创新有据

在文章中出现了大量的与流行音乐相关的学术名词,已有的名词,如:排行榜、MTV、经纪人、签约制、音乐制作人和音乐监制等,都做了详细的解释,使读者更加了解了这些平常经常听到,却又不太清楚的事物,并严格对引用的已有名词注明出处。

针对以往学术界的不妥研究结论,作者提出有自己见地的,科学而又全面的学术性名词,如:第99页,“以往研究均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是进入发展的低谷阶段,根据笔者的研究,认为低谷的说法是欠妥的。在这里笔者正式提出该阶段‘流行音乐文化转型说’”。

“转型”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在这里,笔者借用这一概念来比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变迁。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玉石,《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一书也有些许美中不足之处。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本书的过人之处在于作者对材料的运用,但有些地方可能会稍显累赘,牵扯的面过广。

例如,“磨合”“转型”等生物学名词大家已经十分熟悉,可以省略对此的解释。

又如,关于“囚歌风”,关于越轨亚文化群的数字统计——青少年的犯罪率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统计,虽然与文章所论“囚歌风”有一定联系,但笔者认为此处一带而过即可,这些数据如果能用图标表示的话可能会更清晰。

本书的校对工作还需要更加完善,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到:“因此,在对有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资料进行搜集与数理的基础上,本书前六章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与总结……”而从本书的章节布局来看,应该是前五章作为历史性的回顾和总结。

囿于笔者视野有限,在这里只阐述一下阅读此书的一些感受,希望本书再版的时候可以更加完善,为读者带来一场“盛宴”。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音乐文章
唱片、广播——西物东渐与中国都市流行音乐的诞生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音乐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
音乐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秋夜的音乐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