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新世界观的崛起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2011-08-15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党 雪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一个新世界观的崛起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党 雪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马克思建立了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这个新世界观在《提纲》中破土而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结出硕果。《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次把实践作为认识论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这一思想主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继承和发挥,最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诞生。

世界观;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新世界观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匆匆写成的笔记,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其中一条主线就是把实践看做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强调实践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里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论)和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区别开来。1845年秋到1846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第二本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观的标志。从时间上看,《提纲》先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成。在内容上,《提纲》已经蕴含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许多思想要点。恩格斯对《提纲》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①明确指出它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中的重要地位。而这个新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黑格尔把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了“顶点”。黑格尔的哲学有辩证法的因素,是与封建贵族相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四十年代以后,费尔巴哈反对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但他不分“粪土”和“珍珠”。像在泼洗澡水时候把婴儿同脏水一起泼掉一样,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连同唯心主义一起抛弃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半截子”哲学,即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却独守是唯心主义。这种哲学同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仍然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直到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批判的吸取黑格尔哲学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一种崭新的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这种理论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密切结合,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②

《提纲》只是马恩新世界观形成的第一步。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就开门见山的指出,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③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超越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客二分式的哲学思维方式,而是通过实践方式把主体和客体高度统一起来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严厉的批判了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停留在对感性世界的直观理解层面上确定实践,最终还是背离了实践。

这里,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概念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其实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批判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就是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是人们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这里的实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社会、历史等各个领域的。

马克思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④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或社会人类的本质是实践,因此,立足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也就是立足于人类实践。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⑤马克思深刻地理解到了实践对于人类生活的根本意义。至此,被费尔巴哈所鄙视的人类实践活动,被马克思提到了新思想的首位。并且这种新的世界观能科学的说明人类历史的运动,包括人类意识的运动。唯物主义第一次被贯彻到了历史的领域。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八条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时间的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决。”认识社会的主体,实践是人类一切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这里把实践观引入了社会领域。

《提纲》的第九条中说:“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第十条又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⑥。这两条实际上是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自然存在,旧唯物主义只能从自然存在形态去理解人,把人理解为单个的、自然的人。对实践的鄙视,仅仅从自然出发来理解世界,这就是费尔巴哈不能超越旧唯物主义和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而这里,正是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我们看出了一种新世界观诞生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正在悄然而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新的世界观理论的第一次系统的阐述,是对《提纲》中观点的展开和发挥,更加详细的批评了费尔巴哈对意识对象的直观理解方式,阐明了自己的实践理解方式。纵观《形态》整部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占据了主要地位,第一次全面的制定了唯物史观,初次详尽的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立了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恩提出并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揭示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集中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唯物史观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形成。

这部著作包括两卷:第一卷的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第二卷的内容主要从哲学观点上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其中第一章《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为副标题,表明这一章是着眼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路线的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阐明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这一章具有重要的地位,整部著作中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哲学观点在这里都得到了集中反映。同时其中的很多观点也是对《提纲》进行的具体阐发,其中的思想主线是一脉相承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所以,马克思主张“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而 1845年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主要表现在出发点的不同,它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的唯物主义“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把这种马克新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运用到社会领域,在《形态》中,马、恩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出了人的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分析了人的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点对于当下的社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首先,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思想,这点是明确的,人本就是以人为本,这里我们不仅仅在教育上要“以人为本”,在政治生活上更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体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针对目前我国教育良莠不齐的状况,从幼儿园到高中到大学,所有的学校都在高举“以学生为本”,但实际上却还是实行普遍的“霸权式教育”,而往往忽视了教育的主体性,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个性。这样的教育又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马、恩指出,为实现“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发展”,必须消除“一切自发性”,争取人的“自主活动”。而人的自主活动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直接制约德育成效的大小。所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学习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深入学习什么是“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的途径。要充分重视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其实,无论《提纲》还是《形态》中所蕴含的思想,尤其是实践的观点和关于“人”的观点,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其自身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实现人自身的和谐,才能更好的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更好的实现条件。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文本,其中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本质不是既成的,而是不断生成的,只有紧紧地把握着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对如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一定要用实践检验观点,坚持与时俱进。

任何一种世界观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如此。对于学习这样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如何把握重点内容,做到举一反三,是我们在阅读原著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会融会贯通,做到学为己用,成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识。人人都是哲学家,只要我们在阅读中探索、思考、发掘、解答,那么我们就能做到真正的自己。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208—209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4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77—78页

④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5—5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张传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的思考—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J].哲学动态 2010年第2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高光 张绪文 沈冲 陈柏灵.《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3月.

党雪,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探讨
试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