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传播类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08-15张养志
◎ 张养志
一、对出版传播类应用型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概述
数字时代出版业的发展态势,要求出版传播类高校必须适应行业需求,在履行高校“三大功能”的过程中,建立应用型学科、应用型科学研究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联动机制,使其成为打造特色、积聚优势、形成品牌的有机整体。深刻把握这一整体中彼此的关系,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出版传播类高校应用型学科和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许多发达国家都对出版传播类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型学科建设给予特别重视。如,德国教育不单纯是培养学生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作品格和素养。无论是高等学府,还是公司企业,其人才培养都共同遵循一个理念,即重实践、重自主性、重综合素质。因此德国高校普遍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双轨制”教育体制。又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以版权产业为主体的全球文化战略的深入开展,美国的出版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型特征进一步凸显。分析美国出版媒体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现状发现,其应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美国出版传媒研究生培养以专业硕士为主,其定位是培养掌握出版学的系统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出版动态、精通出版政策的专业化从业人员。培养对象是出版业中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以及欲从事出版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其教育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的设计均针对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其次,注重从业界聘请硕士生导师。美国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始终是与行业和社区融为一体的,大量的社会和行业优质资源通过兼职导师源源不断地融入人才培养领域。
应用型的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需要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基础平台、集成标志性成果、打通与产业合作通道,尤其要形成结构合理的应用型学科队伍。其成员既是沟通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桥梁,又是连接科技与行业、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他们需要具备综合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素质,不仅了解、掌握基础学科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而且熟悉行业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更善于吸收和运用众多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二传手”的中转加工,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才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解决重大问题、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目标的有效手段,从而大大提高出版产业的生产、管理和决策水平。
二、出版传播类应用型学科体系和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分析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学科建设属性决定研究生培养定位及特色。能否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关键要看是否形成支撑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体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包括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环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与基础学科和技术专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基础学科及相应专业注重理论教学,重视学生深厚、扎实的理论素养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培养;但较为普遍的缺点是与社会实际需求差距大,不太注重学生实干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相反,许多技术专业忽视理论教学,学生虽掌握了一些实用专业技能,动手能力比较强,但理论修养差,视野不够开阔,知识老化快,且缺乏自我更新能力。所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兼采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以培养知识面开阔,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现代科学和社会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工作技能,富有实干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出版传播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方案设计既不能沿袭传统学科的原有体系,又不能从形式上把各类课程“拉郎配”,而必须深入改革、大胆创新,尤其要解放思想,树立与应用型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一致的建设理念。
1.学科建设要体现“宽”
应用型学科绝大多数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和作为交叉、边缘学科的优势。它们交汇、融合着来自科研和生产的大量信息,并对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新的学科体系、广阔的理论网络和多维架构,产生一系列新的、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型学科不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开发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直接帮助和指导;同时,也会对基础研究、基础学科的发展形成有力的促进,加快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增强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出版传播应用型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及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宜宽不宜窄。要在保证课程结构内在合理性、相互兼容性的基础上,扩大课程的知识包容量和学科跨度,并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抓住重点和脉络,删繁就简,使学生尽可能系统地掌握各相关学科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为其综合创新、开阔视野与思路提供更多的材料。
2.学科建设要突出“新”
应用型研究、应用型学科很大程度上就是吸收新思想,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有效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影响巨大的各种新问题。因此,出版传播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体现科学的敏感性,及时把基础研究中的最新理论、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行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新经验吸收进教材、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来,这是应用型学科的源头活水。尤其是在当今传媒科技发展速度空前加快,知识、信息数量激增的时代,高校与行业、其他学科保持密切迅捷的信息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于应用型学科的发展来说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与基础学科相比,应用学科很少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研究方式和运作程序,而总是处在常变常新、不断创新的过程之中。
3.学科建设要强调“实”
出版传播应用型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它必须同行业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这就要求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设置必须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把校内小课堂同校外大课堂、教学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同时,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深入行业实际,了解企业、市场、经济和社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较早地接触、参与对行业发展有直接关系和重大影响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的实际才干和专业技能。在培养方案中应注意课堂教学与必修环节协调统一,学位课与非学位课、专业课与基础课、选修课的协调统一,必修环节中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协调统一,通过创新培养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分析思辨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科学的训练。
三、出版传播类应用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创新的主要抓手
应用型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出版传播类应用学科既要根据数字媒体技术变化、出版新业态发展需求、新技术与新材料应用等行业新特点做好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梳理出版传播类应用型学科建设规划和研究生培养定位;也要强化基础学科组织建设,不断积累应用型研究成果。要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服务行业的现实生产能力,就必须在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上下工夫。而在这一进程中,最主要的抓手就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案,构筑特色育人模式,树立品牌竞争优势。出版传播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出版传播类应用学科必须关注与所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思路相一致的研究生培养定位。培养方案应在遵守研究生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行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主要服务对象对人才的需要,在重视综合素质尤其是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对学科的培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包括研究生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等方面要求,及毕业后可承担工作的类型),使学科的研究生不但符合目前社会的需要而且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后劲。
2.优化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要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坚持跟踪和反映目前出版产业发展态势、科技进步以及适应相关业态人才需求的原则,在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规范与创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第一,在突出学科优势和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密切联系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及出版产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挖掘和凝练体现学校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各学科培养特色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研究方向的先进性、交叉性和前沿性,使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始终充满活力。
第二,设立的研究方向应当是研究领域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已经取得一批代表本学科优势、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有持续不断的科研项目/课题并有较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
第三,同一学科内设置的研究方向应符合该学科的学科属性,不能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况,在总体上对该学科的二级及以上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应有一定范围的覆盖,但既不宜划分过细,又要避免相互过多涵盖、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第四,研究方向的确定必须科学规范,保证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大的外延空间,既能较好地体现本学科的属性,同时又能反映其前沿和发展趋势,体现学校在相关领域的特色。
3.完善教学体系
出版传播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需要体现按较宽口径培养、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要求;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和规范教学过程;需要注重课程的学术性和基础性以及在体系上的完整性,同时又要体现本学科的学科特色。要达到以上要求,首先要根据本学科的属性和规范,并结合其发展趋势,分析本学科的特点、优势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科学确定本学科研究生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二级及以上学科架构设置学位课程和必修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次,要根据“拓宽”的要求,结合主要研究方向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科学设置选修课和补修课程;再次,要重视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拓展学生选修的范围和空间;最后,力求使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及相关能力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同时要兼顾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本学科课程与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真正形成科学、规范同时又充满时代色彩的课程体系。
4.改进培养方式
改进研究生培养方式,就是要根据提高出版传播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下列要求:
首先,培养目标的制定和相关培养环节(如教学实习、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研讨班、学位论文等)的安排要充分体现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是敬业精神、献身精神)、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语言文字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其次,突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把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培养工作的始终,同时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应特别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硕士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与应用研究并重,基础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专业课可采用学术讲座、研讨班等多种教学方式。第二,结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研究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及水平、实验技能、文献阅读与检索能力等提出具体要求。第三,要强化对学位论文工作的管理,培养方案必须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并制定学位论文水平的评价标准。第四,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成立导师指导小组,提倡主导师和副导师结合、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结合,尤其要把行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实业家纳入导师队伍中。第五,根据课程教学、学术研究与必修环节的要求,各学科需要积极与相关传媒类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稳定的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创新并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实践平台。第六,建立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学术交流机制,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如研讨班(Seminar)制度。硕士研讨班可以由学科点负责人或指定的硕士生导师主持,研讨班的人员可以由研究生导师、导师组成员(包括课题组成员)和全体研究生组成。研讨班的报告人主要由研究生承担,也可穿插研究生导师和其他研究人员,或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实业家。报告人根据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选择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论文,做综述性报告。主持人则根据报告人的报告内容,引导大家就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针对报告内容发表意见,互相提问、质疑,最后对报告做出评定。
四、结论
总之,相对于基础学科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生培养模式而言,出版传播类应用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既需要不断创新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理念,又要在实践中依据学校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积累学科优势,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在理念上突出“宽”“新”“实”的同时,更要在实践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在这一创新体系中,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凸显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的关键环节。需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出版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系统研究培养机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案、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导师指导方式、学位论文标准、管理及运行机制等问题。只有这样,研究生培养方案才能真正体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一般与个性相结合、基础与专业相结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性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