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检样中三类常见典型差错浅析

2011-08-31

现代出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清军差错稿件

◎ 米 戎

笔者做质检工作,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差错就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很难彻底清除干净,由此也深切感受到管理层认定差错率不高于万分之一,而不是不许有任何疏漏这一图书编校质量合格标准是很人性化的,也很必要。对差错见得多了,就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为什么会有差错遗留?借用当代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云不是球体,山不是锥体,闪电的展开也不是一条直线,大千世界充满着意想不到的复杂性”的说法,就是差错出现的原因也“充满着意想不到的复杂性”。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作者的原因,有排版改版的原因,更有我们自己的原因。进一步分析,有主观因素,也不乏客观因素;有先天存在的,也有后天生成的。无论何种原因,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改正就好。本文拟从编辑自身原因着手,结合三种常见的典型差错实例进行一番探讨,与质检同仁交流。

一、思维上不经推敲造成的差错

很多时候,在思维方面经不起推敲的东西就构成了差错,而在编校时思维上“人云亦云”就会遗漏这类差错,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1)“多年前,我军几乎所有的军人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自觉行动的人生准则……而现在则不同,除有些人还能保持和发扬我军甘于受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外,其他人……在价值标准上明显地打上了极端个人主义的烙印。”之所以说它错,是因为其太过偏激又无根无据,只能是作者的一己之见。果真如此的话,我军将士岂不成了乌合之众?还能光荣地履行保卫国家的神圣使命吗?因此这段话实有矮化“钢铁长城”的意味。说它错还在于我们有事实依据:2010年12月29日,国防部长梁光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我军做此评价,“我军官兵都是好样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交出的答案是令人满意的”,“事实证明,这支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军队,在关键时刻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

(2)“是体育精神,携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作为不可替代的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改善了中国数千年传统积累和熏陶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为改革开放的启动提供了意识形态营养。”将体育精神作为我们千年民族精神形成的根源以及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得益于“体育精神”这两个观点倒是挺有“创意”,只可惜这是作者一相情愿。为了证明自己所研究课题的重要性或者为了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不顾客观实际,一门心思地夸大其作用,甚至到了不靠谱的程度,这样的做法恐怕也只会贻笑大方。

(3)“2004年时,中央提出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我马上写了一篇关于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的文章并投了出去,一周之内就收到了三家杂志社的用稿通知。”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作者在同一时间内将同一篇论文投给了至少三家杂志社,其实这样做是不妥的。经常投稿的人都知道,杂志社对作者最基本的要求是“请勿一稿多投”,这就涉及道德水准问题。“我”的行为已经违规了,应该有所检讨,再以此为炫耀就是错上加错了。

(4)“1984年我参加了在英国约克郡召开的国际旋转机械振动会议……”这一句乍看之下没有任何问题,可再结合文前的“作者简介”,就令人生疑了。作者生于1965年,1990年研究生毕业,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推算起来1984年时作者19岁,应该刚上大学不久,依常理恐怕此时参加专业国际学术会议的可能性不很大。经与作者沟通,笔者的疑问得到了证实,书稿中的“1984年”为“2004年”之误。

(5)“2004年7月9日上午9时50分,面容清秀的罗卡娜被带进某市一中院法庭受审……这个23岁的大学生被控于2004年7月9日6时……”早晨6点钟犯案,仅隔不到4个小时法院就开庭审理,估计是没有经过侦查、破案、审讯、提起公诉等法律程序,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啊。这样不合法的司法行为谁会相信呢?编辑也需具备一定的基本常识。后经核实,文中所述的法院开庭时间为2004年11月15日,也就是案发4个多月后。

上面的例子提醒我们,要想识别这类差错,就必须注意品味和揣摩语句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这就要求编辑不可以不假思索地顺着原文走,要有自己的主见。

二、知识量不够造成的差错

图书是用来传授知识的,当然要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可有些书稿内容之所以造成了差错,就因为出现了伪知识。由于这个话题无限量,在此只能试举几例。

(1)“清朝末年,为调整涉外婚姻关系,满清政府与相关国家缔结了双边法律适用条约。”和“辽宁更是辽文化的诞生地和满清帝王‘肇迹兴王’之所”中的“满清”之说是禁用语,这是因为国务院早在1956年就专门颁布了《关于今后行文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的通知》,专门说明沿用“满清”这个历史上的旧称谓“可能使满族人民在情绪上引起不愉快的感觉”。这也说明,图书是舆论宣传工具中的一种,不可能不受任何约束,因此国家的有关要求、规定就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工作知识,并要在日常的稿件处理当中体现出来。

(2)“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太宗皇太极亲统八旗大军进关征战。清军绕道从冷口入关,直逼明都北京。是年十二月清军连取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天聪四年(1630年)五月,明军包围滦州,清军与明军奋战两昼夜,因援兵有限,无力抗击强敌,清军损伤大半,只好放弃滦州……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但凡了解一点清史,就能发现文中多达4处的“清军”称谓使用超前,犯了称谓混淆的错误。只有1636年改国号为“清”时起,才能有清军的称谓,在这之前的“清军”应该称为“后金军”。这个例子还给人以启示,即使不具备相关知识,只要注意前后比较着看,照样不耽误识错。这也许算得上一条实用的辨错经验吧。

(3)“1998年,13亿双眼睛同时凝聚这里,那拍岸惊涛撞痛了13亿颗心。”诗句很抒情,既动人又可信,这也缘于“13亿”这个数字太深入人心了。只可惜这个数字用在这里是错误的。查证相关资料不难得到验证:据新华社报道,2005年1月6日零时2分,中国的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诞生,这一天被定为“全国十三亿人口日”。这样的差错未能被发现,说明编辑的知识还有所欠缺。

(4)“2003年上半年,在京津地区召开的京津唐科技新干线论坛上,京津政府宣布了八条战略合作措施来促进京津协同发展”中“京津政府”的叫法属于常识性错误。依照惯例,地名+“政府”(“当局”)二字表示一国政府,如“北京政府”是说中国政府(外媒常用语),“华盛顿当局”指美国政府等。而地方政府不这样称呼,要加上“省(市、区、特区)”字样,如北京市政府、辽宁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等,表明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政府,因此二者不可混淆。由此可见,书稿中的用词,尤其是带有政治色彩的,一定要务求准确。

编校书稿,必要的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主动地加强学习,温习旧知识,补充新知识。

三、工作粗枝大叶造成的差错

有些差错的遗留很令人遗憾,因为它们只是简单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差错。这些差错并非不好识别,或者说根本就不应该漏掉。这恐怕就与编辑的疏忽或缺乏认真检查有很大关系,如以下的几例。

(1)“‘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李商隐的诗句,也在《红楼梦》里出现过。林黛玉说她最不爱李商隐的诗,却偏偏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一句。其实李商隐的诗,我喜欢的倒有很多,但也唯独这一句令我喜欢。”这样的语言运用得让人“无话可说”,语言明显不合逻辑。

(2)文中参考文献标注出错。书稿中经常要引用参考文献,尤其是学术专著类稿件。对文中所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明确规定有两种方法,即“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一般而言前者使用得较普遍。所谓顺序编码,就是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可有些稿件对此的运用不正确,如有份稿件见到的标注如下:“……波能的利用技术[123]……进行检测[4]……达到60%以上[2]……环境大为改善[57]”,而标号为“[1]”的引用文献却姗姗来迟,在第67页才见到。“顺序”混乱到如此程度,完全体现不出“先后顺序”的要求。原因何在,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做些猜测而已。还有典型差错,就是正文中引用文献的序号与文后“

”所列的序号脱节;更有甚者,有些序号根本就形同虚设,所列文献看起来很规范,实则成了摆设,已失去了文献的参考价值。

(3)计算出错。在科技类稿件中,此类差错对我们来讲多少有些见怪不怪了,如I=60/220=0.237A(实为0.273A), R=220/0.237(实为0.273)=806Ω……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差错在社科类稿件中也开始“崭露头角”,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味道。在表现形式上,以数据统计型居多,如:“对部委及在京部分高校出版社转制问题的专项调查中,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有71.5%的单位希望晚改,只有8.5%的单位希望早改,剩余的10%表示无所谓。”多么明显的计算错误,71.5%+8.5%+10%=90%≠100%。对策其实很简单,验算一次就可发现了,举手之劳的事,关键是要培养起这种意识。

这类因自己“注意”不够而遗留的差错应该不难避免,毕竟编辑可以做自己工作作风的“主”,这就要求编辑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视起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之所以说这三类差错比较典型,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折射出了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在思维、学识和责任心等方面还存有不足,而这些恰恰是做好任何工作都不可欠缺的基本素质,更需要编辑加以注意。此外,差错并不仅仅局限于错字错词这样单一的表现形式,还会以超出编辑处理稿件时的思维定势的方式出现。这就提醒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不能拘泥于思维定势,一定要把思路放宽,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做出版工作,遗憾总会相伴左右。我们唯有认真、努力工作并且注意学习,注意不断总结工作得失,才能让遗憾减至最少。

猜你喜欢

清军差错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
特约稿件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